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書房召見鰲拜,事先準備好一張折腳的椅子讓鰲拜坐,鰲拜剛坐下來,侍衛捧上熱茶,茶杯經過高溫處理,茶杯頓時燙手墜地,在鰲拜毫無準備千鈞一髮之際,身後的侍衛霎時發難將鰲拜推倒在地;
由於經過精心準備,鰲拜出其不意一下被擒,"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一場攻心攻力的政治鬥爭終於收場,康熙登位以來第一場大戰以勝利告終,剷除了這個心腹大患。
這種守株待兔、請君入甕、不動聲色暗埋殺機的耐性與心機,可見康熙真是天生的統治天才!鰲拜慘敗,究其原因,都是輕敵之故。而輕敵的根源,本來就是驕傲作祟,誰讓他瞧不起人家這個黃毛小兒呢?說到底也是活該。但是鰲拜早年並不是這樣的佞臣,非但如此,我們還得說他在一位"忠義之士"。
年輕時候的忠誠武將,累累戰功,有點驕傲也是合理的
鰲拜年輕的時候跟隨太祖太宗如關徵戰南北,那時他風光無限,機智勇敢,且力大無窮,為滿洲第一勇士,在清朝奠基之時立下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勳之一。
順治帝死後,他是四個顧命輔臣之一。此人居功自傲,橫行無忌,在朝野無人敢惹。在外,則圈地剝削,惹起民怨;
在內,和穆裡瑪、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等勾結,隨時蠢蠢欲動。康熙剛剛登上帝位,不便興殺,羽翼未豐不敢擅動,因此在太皇太后孝莊皇后在幕後出謀劃策的支持下,暗中"密選健童百十,在宮中習拳","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暗埋殺機。
另一邊廂,鰲拜還蒙在鼓裡,壓根兒不把這個十來歲的小兒放在眼裡,變本加厲地橫暴逞兇、剷除異己,將自己的仇敵,四大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逼死。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徵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跟隨皇太極從徵軍中,一路忠心耿耿為主徵戰,從不曾悖逆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
崇德二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
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
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
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
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給鰲拜特殊嘉獎以首功,直接給他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清軍入關後仍然忠心,奮勇當先,當之無愧的開國功臣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工作就是追擊那些散脫的農民軍。順治元年十月,他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出發,一行人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
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正月,他又隨肅武親王豪格等人出發,率軍進攻張獻忠的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
兩軍相遇鰲軍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狹路相逢勇者勝,昔日威風一時的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
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豪格在四川發布安民告示,繼續作戰。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由上可見,鰲拜早年無論是在關外與明軍的反覆交鋒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中,出生入死,轉戰南北,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
只跟著皇太極打過仗,只對他"忠",別人不行
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
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大獲好處。
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
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耿直倔犟、敢於抗爭的。
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不過後來換了皇帝,鰲拜就是另外一番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