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鰲拜是怎樣一個人?只有一個皇帝能鎮得住他!

2021-01-09 騰訊網

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書房召見鰲拜,事先準備好一張折腳的椅子讓鰲拜坐,鰲拜剛坐下來,侍衛捧上熱茶,茶杯經過高溫處理,茶杯頓時燙手墜地,在鰲拜毫無準備千鈞一髮之際,身後的侍衛霎時發難將鰲拜推倒在地;

由於經過精心準備,鰲拜出其不意一下被擒,"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一場攻心攻力的政治鬥爭終於收場,康熙登位以來第一場大戰以勝利告終,剷除了這個心腹大患。

這種守株待兔、請君入甕、不動聲色暗埋殺機的耐性與心機,可見康熙真是天生的統治天才!鰲拜慘敗,究其原因,都是輕敵之故。而輕敵的根源,本來就是驕傲作祟,誰讓他瞧不起人家這個黃毛小兒呢?說到底也是活該。但是鰲拜早年並不是這樣的佞臣,非但如此,我們還得說他在一位"忠義之士"。

年輕時候的忠誠武將,累累戰功,有點驕傲也是合理的

鰲拜年輕的時候跟隨太祖太宗如關徵戰南北,那時他風光無限,機智勇敢,且力大無窮,為滿洲第一勇士,在清朝奠基之時立下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勳之一。

順治帝死後,他是四個顧命輔臣之一。此人居功自傲,橫行無忌,在朝野無人敢惹。在外,則圈地剝削,惹起民怨;

在內,和穆裡瑪、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等勾結,隨時蠢蠢欲動。康熙剛剛登上帝位,不便興殺,羽翼未豐不敢擅動,因此在太皇太后孝莊皇后在幕後出謀劃策的支持下,暗中"密選健童百十,在宮中習拳","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暗埋殺機。

另一邊廂,鰲拜還蒙在鼓裡,壓根兒不把這個十來歲的小兒放在眼裡,變本加厲地橫暴逞兇、剷除異己,將自己的仇敵,四大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逼死。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徵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跟隨皇太極從徵軍中,一路忠心耿耿為主徵戰,從不曾悖逆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

崇德二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

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

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

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

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給鰲拜特殊嘉獎以首功,直接給他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清軍入關後仍然忠心,奮勇當先,當之無愧的開國功臣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工作就是追擊那些散脫的農民軍。順治元年十月,他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出發,一行人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

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正月,他又隨肅武親王豪格等人出發,率軍進攻張獻忠的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

兩軍相遇鰲軍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狹路相逢勇者勝,昔日威風一時的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

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豪格在四川發布安民告示,繼續作戰。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由上可見,鰲拜早年無論是在關外與明軍的反覆交鋒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中,出生入死,轉戰南北,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

只跟著皇太極打過仗,只對他"忠",別人不行

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

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大獲好處。

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

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耿直倔犟、敢於抗爭的。

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不過後來換了皇帝,鰲拜就是另外一番面貌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鰲拜是怎樣一個人?身犯30條大罪為什麼還能免死?
    近日,張一山、唐藝昕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熱播讓大家對清朝的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該劇第三集中,康熙皇帝聯合韋小寶等人拿下了權臣鰲拜,少年天子初露鋒芒。那麼歷史上的鰲拜是否也像電視劇中的那樣,是個大奸臣、大壞蛋呢?鰲拜,瓜爾佳氏(全名為:瓜爾佳·鰲拜),滿洲鑲黃旗人。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奸臣還是忠臣?讓康熙又愛又恨
    近年來,各種關於清代題材的歷史劇層出不窮,鰲拜在劇中大多數都是那種驕傲跋扈、貪婪不足的奸臣形象,鰲拜這個人物被大眾所熟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在歷史上,鰲拜確實有其人,而且他在清朝初年還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鰲拜,他的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
  • 盤點:古代歷史上鰲拜是忠臣還是漢奸
    盤點:古代歷史上鰲拜是忠臣還是漢奸我們都知道鰲拜是一個漢奸是一個特別壞又狡猾的一個人,但是這些都是我們在電視中和電影中我們了解的鰲拜我們並不知道真正歷史上鰲拜是忠臣還是漢奸。說起鰲拜還是先說起他的生世,他是出成名門是中國清朝的最初期的權臣,也是皇太極的心腹,鰲拜對清朝也是一直忠心耿耿一點也不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鰲拜那些壞又是漢奸這麼說,可能在古代歷史上肯定有做錯的事情但是劇中為了效果誇大了鰲拜了形象讓我們這些看到鰲拜的電視劇覺得在古代歷史上鰲拜就是一個大壞人大漢奸。據說是在清朝初的時候皇帝沒有立太子,可是皇帝死了朝廷不能沒有皇帝。
  • 康熙活捉鰲拜後,為什麼不殺了他?沒有鰲拜,康熙根本當不了皇帝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07字,閱讀約3分鐘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輔政大臣鰲拜接到皇帝要召見他的旨意,於是照例去南書房拜見皇帝。參觀結束後,康熙皇帝下令給內侍們讓座、喝茶。
  • 歷史上的鰲拜是個什麼樣的人,康熙擒拿鰲拜是否得到孝莊的支持?
    孝莊太后畢竟是輔佐過兩任皇帝的人,非常聰明,在謀略、心機上皆非常人可比。如果說她沒有萬全之策,那肯定不會讓康熙皇帝對鰲拜動手的。我覺的鰲拜的作用可能也只是孝莊太后給康熙的一塊磨刀石,鍛鍊康熙的能力而已。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1661年康熙皇帝繼位時,只有8歲。這樣的年齡,還處於上學的階段,是談不上治國理政的。考慮到這一點,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在遺詔中給他安排了4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實,當年順治皇帝繼位時,年齡也很小,只有6歲,也是在兩位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的輔佐下,得以成長起來,直至親政。
  • 鰲拜被康熙殺掉,他的兒子們最後過得怎麼樣
    相信大家都看過許多關於康熙與鰲拜的電視劇。幾乎所有的電視劇裡,鰲拜這個人都是反派角色,大家都認為他是貪念權勢,欺負皇帝的壞人,其實這個評價有點以偏概全了。鰲拜這個人其實是非常有才的,特別是他年輕的時候,他能被皇太極看重,能力不能小覷,畢竟,能在皇太極身邊效力的人,哪一個不是才能顯赫之輩?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沒有韋小寶,鰲拜還是會死得很慘
    相比之下,鰲拜在真實歷史上的名聲好像並不大,除「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外,我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那麼,鰲拜一生究竟做過什麼,又產生了多大影響呢?✎作者 | 楊津濤✎編輯 | 程遲成為託孤重臣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福臨病逝於養心殿,同時其遺詔被公布出來。
  • 鰲拜真面目
    ,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鰲拜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時刻準備著替換掉年幼還沒有親政的康熙皇帝。康熙帝與鰲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年幼繼位,四位輔政大臣掌握實權,鰲拜是其中一位。這一久經戰場的滿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個年頭。直到少年皇帝設計擒鰲拜、讓其革職下獄,才結束了輔政大臣執政的局面。 真正歷史上的鰲拜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你要說他是大奸臣,可能不能完全解釋得通,你說他是忠臣,康熙為何要擒拿他?
  • 鰲拜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康熙捉拿鰲拜時,孝莊皇后會暗中支持嗎?
    大家都知道康熙和鰲拜之間的明爭暗鬥,但卻總是忽視了孝莊太后在這場鬥爭背後最重要的幫助者。這個太后可不是個單純的人,清王朝的兩位皇帝都受過她的教育,為人低調,聰明。雍正之所以下定決心要滅鰲拜,可不僅僅是他自己年輕,孝莊太后的全力支持才是關鍵因素。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清朝一大忠臣,又為何被康熙除掉?相權之爭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確實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沒有任何他謀反的證據。後來,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間接給他平反。乾隆時期又恢復了他所有的名譽。法律上的一個原則,就是"無罪推斷"。沒有發現犯罪的證據,就只能先判斷他無罪。既然沒有發現鰲拜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就不能說鰲拜有罪。
  • 康熙設計活捉鰲拜,本該處以凌遲,聽鰲拜一席話後,還是後悔了
    在清朝背景的歷史劇裡,康熙總是少不了的一個人物,被人稱千古一帝(雖然有這個名號的皇帝太多了,什麼漢武帝秦始皇乾隆成吉思汗,統統都有這個名號)。尚且不管康熙的名號,有康熙的地方,就總少不了這樣一件故事:康熙活捉鰲拜。看似是一個皇帝捉拿大臣的普通橋段,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還在被人津津樂道?鰲拜是何許人也,捉住鰲拜有什麼意義?鰲拜被活捉背後,有怎樣的局?
  • 歷史上最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也就是在這時,康熙想起了鰲拜,下詔追賜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由其孫達福襲爵。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再次下詔贈鰲拜,以其功勞卓著,賜予祭葬,復一等公,加封號「超武」,並給予子孫後代世襲罔替。因此,鰲拜孫達福襲爵一等超武公。清朝兩代帝王都追贈鰲拜,並厚待其子孫,你說這是一個亂臣賊子能享受到的待遇嗎?
  • 鰲拜為何非死不可?不怪孝莊太后,只怪自己在「順治去世」就變了
    所以才會讓一個年僅幾歲的孩子來當皇帝。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的小皇帝都被作為傀儡康熙皇帝就能除外嗎?事實還真的就不包括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有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祖母——孝莊皇太后。你雌性一般的禍國殃民的皇太后不一樣,孝莊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在順治皇帝去世之後,雖然是他暫時把握著國家的政權,但是他從來沒有做出過禍國殃民的事情,一心一意為了輔佐康熙皇帝。
  • 康熙一直被鰲拜欺負,為何其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也沒出來擺平鰲拜
    繼承皇位的皇三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此時也只有8歲,為了防止類似多爾袞宗這種室親王攥權事件的再次發生,順治皇帝選擇了四位異姓託孤大臣,依次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史稱「四大輔政大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鰲拜絕對是飛揚跋扈、目無君上而硬行為之,絕非康熙皇帝本意。 鰲拜後續種種藐視少年康熙皇帝之劣跡不勝枚舉,本文就不做一一詳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幾個問題:他鰲拜究竟何德何能,有何背景,為何除了蘇克薩哈,滿朝王公文武無人再敢挑戰鰲拜權威?一直充當康熙皇帝「保護傘」,也就是後人都習慣稱她為「孝莊」的皇祖母,為何沒有出面阻止鰲拜?
  • 中國歷史上曾湧現過400多位皇帝,堪稱千古一帝的,卻只有這4位!
    接下來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400多位的皇帝中,有哪些皇帝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呢?以下這四位的呼聲最高,看看是否名副其實。首先,排名第一位的自然當屬開創了皇帝稱號的秦始皇了。雖然秦朝只歷經到秦二世,就因為昏庸腐敗被民間起義軍取代了,但是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依舊無人能忽略的,他對後世人的影響,是前無僅有的。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前,中國還是四分五裂的。中國不同的板塊地區有不同的人佔山為王。
  • 清朝第一巴圖魯,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是怎樣走向覆滅的!
    受到很多影視劇尤其是康熙王朝和鹿鼎記的影響,鰲拜成了大多數人心中的大奸臣形象。然而歷史上的鰲拜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一生都做了哪些事導致自己從位極人臣走向覆滅呢?鰲拜在清朝早期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皮島戰役時他在明軍的炮火覆蓋下率領輕舟敢死隊撲向明軍,第一個登島,隨後清軍大軍跟進攻克皮島。皇太極聞訊對鰲拜大加讚賞,賜巴圖魯稱號。在松錦戰役中戰勢一度很焦灼,鰲拜身先士卒率領鑲黃旗官兵五戰五捷,幫助清軍摧毀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清朝入關後,在掃清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爭中鰲拜跟隨阿濟格和豪格立下無數戰功,是名副其實的八旗名將。
  • 幫助康熙擒鰲拜的少年,最後結局如何?韋小寶:康熙是好皇帝
    順治帝安排完後事就去了,娃娃皇帝康熙登基。計劃趕不上變化,順治帝精心謀劃朝堂格局很快就被打破,此人是不起眼的鰲拜。 鰲拜在輔政大臣中的排名並不靠前,可最終脫穎而出的卻是他,這與其他三人的軟弱退讓有很大關係。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年齡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據推測,他大概是生於1610年左右,和多爾袞、孝莊皇太后差不多大。那麼鰲拜為何年紀輕輕就可以得到皇太極的重用呢?這跟他的家庭背景是有直接關係的。費英東急忙回馬轉頭,高聲喝道:「我建州沒有敗退之將,只有戰死之帥!」就這一句話,讓將士們熱血沸騰,士氣高漲,終於大敗明軍,一舉攻克了撫順城。努爾哈赤稱讚其是「萬人敵的勇士」。從此費英東便有了「萬人敵」的綽號聞名於世。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鰲拜自幼受到其叔父的影響,軍事上深有造就。青年時期的鰲拜就在軍中立功,跟隨皇太極徵戰朝鮮、察哈爾部。鰲拜為何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