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戛斯民族,在中晚唐的寒冷期,打敗了回鶻汗國

2020-12-04 夢想小白喵

黠戛斯民族,在中晚唐的寒冷期,打敗了回鶻汗國

要知道,中晚唐的寒冷期,雖遠沒有之前的南北朝以及之後的明清之交那麼嚴重,但好歹也是不舒服的,那麼到底是什麼促使了回鶻汗國對垂死的唐朝並未造成巨大威脅,而且還不明不白的掛掉了呢?那麼,能讓回鶻汗國潰敗的,就必然是一個比他們更為善戰,且很可能來自更北區域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名字叫做——「黠戛斯」,聽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還不太熟悉。

那麼如果說到「吉爾吉斯」、或者「柯爾克孜」的話,大家可能就不陌生了,黠戛斯生活的位置是哪裡呢,黠戛斯人的生活位置,位於如今曾為清朝的「唐努烏梁海」。夸父逐日裡那個,「河渭不足,北飲大澤」,說的正是貝加爾湖和黃河之間的關係,河套地區的東邊,是被稱為「河東」的山西地區,而西邊則是我們一直講的河西走廊。

那麼河套地區又被稱作什麼呢,這地方一般被稱為朔方,也是如今寧夏銀川、內蒙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整個沿線,這個840一定要記一下,因為在塞北歷史來說,絕對是個革命性的東西。順便說句題外話,有人記得公元前840年發生過啥麼?如此這般,我們才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的被「詔安」的北方民族。而現在,我們終於要繞回回鶻汗國了,840年,也就是黃巢起義的38年前,回鶻汗國滅亡了。

只是很多中國人也不太清楚,黠戛斯人,就是生活在葉尼塞河上遊的遊牧民族,那邊有個長長的山脈,叫做「薩彥嶺」,畢竟能比黃河水量還大的湖泊,也就貝加爾湖了。這裡屬於葉尼塞河上遊,其實就是亞洲部分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這三條河流,分別是世界第5、7、11長河,其實東邊的黑龍江也是第8長河。

因為他們本是和突厥人不同種族的部落,屬於廣義「葉尼塞族群」的一支,很可能和匈奴王庭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黠戛斯人自己的傳說來看,他們是「四十個漢少女和當地土著的後裔」,現在一般認為,這個黠戛斯本來就是「四十個少女」的意思。不過目前,無論是對薩彥嶺一帶,疑似黠戛斯人遺址的研究,發現他們的面具有明顯黃白混血特徵。

但是母系卻和蒙古族等有著高度重合,所以你說他們這個傳說靠不靠譜,也是有可能的 在莫斯科展覽的薩彥嶺塔施提克文化面具但是這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十分強烈,對其他突厥族群並不親切,而唐朝對他們的印象一直也是「你我同宗,非他番比(唐中宗)」。而對如今吉爾吉斯人的基因研究中,也發現他們父系存在相當大成分的印歐人血統,說來也有意思,這個黠戛斯往唐朝派使節的時候,還說自己是李陵的後人,也就是投降匈奴。

後來司馬遷為之辯解然後被閹了的那哥們,人家後來也留在了北匈奴作為封疆大吏,還和在貝加爾湖放羊的蘇武見了一面。840年,黠戛斯人從他們的老家向色楞格河的回鶻汗國王庭發起了猛攻,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群本相對低調的黠戛斯,變得異常兇猛,竟然敗給了突厥散部「阿跌氏」,而阿跌氏的回鶻還不如老東家,逐漸的衰落下去。或許是那個寒潮,對他們的侵襲,遠遠強於南邊衰落的唐朝,以及衰落的回鶻汗國,所以不久之後,回鶻汗國王庭被攻破,首領都是回鶻的漢族「藥羅葛氏」。

相關焦點

  • 黠戛斯人:葉尼塞河流域文明的開創者
    黠戛斯之稱則始於唐代,源於回鶻。《新唐書?黠戛斯傳》載:「乾元中,為回紇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後狄語訛為黠戛斯,蓋回鶻謂之。」又據立於759年的突厥文《磨延啜碑》顯示,有「黠戛斯汗在曲漫山」。黠戛斯之稱來自突厥,唐人轉譯於回鶻。對於黠戛斯的含義,則是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雄偉山川的意思,也有學者認為是山中遊牧人的意思,等等。
  • 西州回鶻、甘州回鶻、黃頭回紇、黑汗王朝到底什麼關係
    文/寂寞的紅酒喜歡宋朝歷史的朋友經常會接觸到幾個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政權,比如西州回鶻、甘州回鶻、黃頭回紇、黑汗王朝等。他們是宋朝時期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大票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由於這些小國的出鏡率不高,歷史又比較複雜,所以給人們一種非常亂的感覺,很多人乍一接觸往往是一頭霧水。
  • 蒙古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乃蠻人以北,在葉尼塞河上遊分布著突厥族的黠戛斯諸部落,其酋長取亦納勒稱號。大約920年他們在契丹人的一次攻擊中被趕出了鄂爾渾河上遊地區之後,在歷史上沒有進一步發揮作用。與乃蠻人爭奪權利的是克烈人(kerayit),他們的確切位置只能大概地得到認定。許多東方學學者認為該部在色楞格河以南,鄂爾渾河上遊和翁金河與土拉河流域,即今賽音諾顏境內。
  • 從歷史中挖掘!
    李存孝被公認為五代十國時期第一猛將,李存孝嫉妒這樣的猛將自然也有嫉妒的本錢,否則一站在李存孝面前就自慚形穢了,哪裡還有嫉妒的勇氣。李存信這個人不簡單!可謂文武全才,是罕有的人才,就算現在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恐怕也比不過吧。《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這樣說:「存信,本姓張氏,其父君政,回鶻李思忠之部人也。存信少善騎射,能四夷語,通六蕃書。」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音樂民族」「詩歌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忽必烈的「元朝」和拔都的「欽察汗國」有怎樣的歷史?誰版圖更大
    導讀:其實除去成吉思汗分封的朮赤、拔都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以外,就剩下拖雷的封地和蒙古大汗的直屬領地了。自從拖雷一系的蒙哥汗繼承了汗位後,拖雷一系也不需要什麼封地了。從遙遠的中東地中海沿岸到遠東的太平洋都是拖雷系大汗直屬領地。
  • 成吉思汗,任命塔塔統阿為掌印官,從此元朝開始御寶制度
    此後,各代漢族政權不斷以賜爵授官的形式,向生活在蒙古草原的一些民族首領頒賜璽印。自晉代起,一些以蒙古草原為根據地的民族,南進北中國,建立政權,不但奪取過漢族皇帝及官員的璽和印,也自己刻鑄過璽印。但是,古代居住在蒙古草原的民族,過的是遊牧生活,具有很大的流動性,有因各種原因而外遷的,也有從別處遷入的,在遷出遷入的同時,不少民族又因各種原因而與其他民族融合,又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文化信仰、語言習俗的新民族。由於這許多複雜的歷史變化,很早就已進入蒙古草原的一些漢族文化事象,後來在蒙古草原興起的民族竟會茫然不知。漢代已進入蒙古草原的漢族璽印就有這種遭遇。
  • 有人說,是蒙古人讓俄羅斯人成為了「戰鬥民族」,但現實卻很打臉
    眾所周知,俄羅斯人外號為「戰鬥民族」,其民族性格尚武善戰,熱衷於擴張。但是他們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呢?一直眾說紛紜。有一種比較搞笑的說法,認為是因為蒙古的統治,才造就了俄羅斯人好戰的性格,在蒙古統治之前,俄羅斯人的性格是膽小的、懦弱的;在蒙古統治之後,俄羅斯人得性格是尚武的、善戰的,俄羅斯人的戰鬥民族特性源於蒙古。這種說法表面上看似乎很合理,實際上卻根本經不起斟酌推敲。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當我們對東歐歷史稍微深入了解時,就會發現該謠言有多麼可笑了。
  • 和「戰鬥民族」一樣意思
    和「戰鬥民族」一樣意思在生活中,我們都有著自己的「外號」,這是身邊的朋友或者同學給起的,叫起來比較親切,當然有的「外號」是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樣的現象不止是在人與人相處的生活中,還出現在國與國之間,如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稱呼俄羅斯為「戰鬥民族」,這是我們中國對俄羅斯的稱呼,而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我想沒幾個人是知道的。
  • 與清朝分庭抗禮控制整個新疆的準噶爾汗國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
    準噶爾汗國強盛時期控制的地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全部,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一部,以及蒙古國和俄羅斯等國的一部分土地。準噶爾汗國如果從巴圖爾琿臺吉於明朝崇禎八年(1635)執政算起,到乾隆二十年(1755)達瓦齊被清軍俘獲為止,共存在了約120年。
  • 文學漫談:中晚唐詩歌流派與晚唐五代詞風
    詩詞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生發,是中國韻文文體關係中的突出現象。本文著重從文體內質方面,論述中晚唐詩派在詞體初建過程中所起的影響作用,以及如何導致溫庭筠、韋莊二家詞風之不同。旨在深化詩詞之間關係研究,全面認識詞體文類風格的形成,與詞家早期疏、密兩派肇始之由。文學與文體的發展,離不開不同文體之間的交融互動。
  • 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是怎麼回事?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那麼,明代的葉爾羌汗國和蒙元時期的察合臺汗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察合臺汗國的前世:察合臺汗國最開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後經其子孫不斷發展形成為獨立的汗國。1321年後,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為「蒙兀兒斯坦」,即東察合臺汗國,西部稱為「馬維蘭納兒」,即西察合臺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