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戛斯民族,在中晚唐的寒冷期,打敗了回鶻汗國
要知道,中晚唐的寒冷期,雖遠沒有之前的南北朝以及之後的明清之交那麼嚴重,但好歹也是不舒服的,那麼到底是什麼促使了回鶻汗國對垂死的唐朝並未造成巨大威脅,而且還不明不白的掛掉了呢?那麼,能讓回鶻汗國潰敗的,就必然是一個比他們更為善戰,且很可能來自更北區域的民族,這個民族的名字叫做——「黠戛斯」,聽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還不太熟悉。
那麼如果說到「吉爾吉斯」、或者「柯爾克孜」的話,大家可能就不陌生了,黠戛斯生活的位置是哪裡呢,黠戛斯人的生活位置,位於如今曾為清朝的「唐努烏梁海」。夸父逐日裡那個,「河渭不足,北飲大澤」,說的正是貝加爾湖和黃河之間的關係,河套地區的東邊,是被稱為「河東」的山西地區,而西邊則是我們一直講的河西走廊。
那麼河套地區又被稱作什麼呢,這地方一般被稱為朔方,也是如今寧夏銀川、內蒙巴彥淖爾、包頭、呼和浩特整個沿線,這個840一定要記一下,因為在塞北歷史來說,絕對是個革命性的東西。順便說句題外話,有人記得公元前840年發生過啥麼?如此這般,我們才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的被「詔安」的北方民族。而現在,我們終於要繞回回鶻汗國了,840年,也就是黃巢起義的38年前,回鶻汗國滅亡了。
只是很多中國人也不太清楚,黠戛斯人,就是生活在葉尼塞河上遊的遊牧民族,那邊有個長長的山脈,叫做「薩彥嶺」,畢竟能比黃河水量還大的湖泊,也就貝加爾湖了。這裡屬於葉尼塞河上遊,其實就是亞洲部分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這三條河流,分別是世界第5、7、11長河,其實東邊的黑龍江也是第8長河。
因為他們本是和突厥人不同種族的部落,屬於廣義「葉尼塞族群」的一支,很可能和匈奴王庭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黠戛斯人自己的傳說來看,他們是「四十個漢少女和當地土著的後裔」,現在一般認為,這個黠戛斯本來就是「四十個少女」的意思。不過目前,無論是對薩彥嶺一帶,疑似黠戛斯人遺址的研究,發現他們的面具有明顯黃白混血特徵。
但是母系卻和蒙古族等有著高度重合,所以你說他們這個傳說靠不靠譜,也是有可能的 在莫斯科展覽的薩彥嶺塔施提克文化面具但是這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十分強烈,對其他突厥族群並不親切,而唐朝對他們的印象一直也是「你我同宗,非他番比(唐中宗)」。而對如今吉爾吉斯人的基因研究中,也發現他們父系存在相當大成分的印歐人血統,說來也有意思,這個黠戛斯往唐朝派使節的時候,還說自己是李陵的後人,也就是投降匈奴。
後來司馬遷為之辯解然後被閹了的那哥們,人家後來也留在了北匈奴作為封疆大吏,還和在貝加爾湖放羊的蘇武見了一面。840年,黠戛斯人從他們的老家向色楞格河的回鶻汗國王庭發起了猛攻,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群本相對低調的黠戛斯,變得異常兇猛,竟然敗給了突厥散部「阿跌氏」,而阿跌氏的回鶻還不如老東家,逐漸的衰落下去。或許是那個寒潮,對他們的侵襲,遠遠強於南邊衰落的唐朝,以及衰落的回鶻汗國,所以不久之後,回鶻汗國王庭被攻破,首領都是回鶻的漢族「藥羅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