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給死人燒紙原來是來自一個商業謊言,終於真相大白!

2021-01-15 微閱SDA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造紙。造紙是蔡倫發明的,他研究的年頭太多,把家產都搭進去了。但是造出來的紙還是沒人要,不知道有什麼用。媳婦就鬧他,常和他吵架。後來,蔡倫琢磨來琢磨去,找來個大蘿蔔,用刀在上邊刻了點什麼,還找了點顏色,之後就在紙上印東西。這些他都沒跟媳婦說。{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

  有一天,蔡倫對媳婦說:「你這麼辦,這麼辦……咱們造的紙就有用了!」

  他媳婦說:「這行嗎?」

  蔡倫說:「行!」

  等第二天雞叫之後,蔡倫就裝死躺在院中。他媳婦就喊:「我叫你造,成天造!弄這麼多沒用的東西……」很多人聽這裡喊得不是聲不是調,便都過來看熱鬧。

  過去牆頭矮,蔡倫媳婦喊了一會兒扭頭一瞧,見牆頭上爬了很多人。她就喊:「我叫你造!我全給你燒嘍!」邊喊邊抱過一抱紙來,放在蔡倫腦袋前邊就燒……

  正燒著燒著,蔡倫「騰」的一下跳起來,活了。蔡倫說:「你可別給我燒了!這可是好東西,我正掙錢呢!掙了不少錢!」說著,就從兜裡掏出來很多錢(他印的洋錢票)。

  人們一看,嘿!這紙一燒,人能活,紙還能變成錢。就這樣,死了人燒紙,清明節燒紙的習俗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編後語

  此故事收錄在宋朝的《野史》裡面,講述的故事是,當代發明家蔡倫的故事!

  這個來歷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當今社會還是流傳這這個風俗,真假也無從考證。




祭的意義是什麼?祭是不是代替了敬拜?如果沒有代替敬拜,就不構成宗教性;如果代替了敬拜,就侵犯了神的權柄。祭如果是紀念的話,也不過是文化的一部份,而如果是紀念的話,為什麼需要有宗教的儀式?所以在這裡產生了自我矛盾。「生則養之以禮,死則葬之以禮,葬畢則祭之以禮」是孔子的話,但連孔子的時代,也有楊朱之類的人反對。如果父母親還在的時候,沒有好好的供養他,死之後再給他大吃大喝.敬奉他許多的東西,那不是真孝,因為結果還是自己吃。

我個人對祭祖提出三件事,可以做中國文化需要再思想的建議:

【第一】紀念他們的恩情。作追思會,訴說他們的善行。

【第二】效法他們的善行。在我們的生活行為當中,實實在在效法他們善良的美德,遵行出來、活出來,就好象他們在世一般。 

【第三】成全他們的良願。長輩所立的良願、志向而沒有辦法達到或完成的,做子孫的成全它,這是真正的孝順。 


清明節快到了,我可以與家人一起去墓地掃墓、燒紙嗎?


國人很看重清明節,藉以紀念已故親人,從這一點講,基督徒也應該尊重這種講究「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但是,清明節又有許多迷信與祭拜偶像的內容,對此,基督徒照著聖經所設定的信仰原則,就不能參與其中了。

基督徒當然可以跟家人一起去墓地,也可以參加不牴觸我們信仰的掃墓活動,比如擺放鮮花,清理墓園,清洗石碑,這些活動可以寄託我們對親人的思念。

但有些涉及迷信、祭奠亡靈以及拜偶像的掃墓活動,基督徒就絕不能參加。這類活動包括在墳墓前上香、下跪磕頭、燒紙錢,燒紙車、紙馬,祭拜,上供物等,這些活動,基督徒就不應該參與了。因為這些活動類似於「拜偶像」,這是神所不喜悅的,我們基督徒一定要遠離。你要溫和地告訴你的親友,你為什麼可以掃墓,而不能燒紙、上供。你要理性和溫柔地做解釋,使他們理解你是因為信仰的緣故。

你可以這樣講:「我和你一樣,都非常懷念我們的親人。但是對親人最好的紀念,就是自己好好地珍惜每一天,好好地生活。現在若我們擺上這些供物,燒紙……這些行動對Ta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這樣做,我們就會得罪真神!因為聖經告訴我們:不能拜偶像!」 你還可以繼續對家人講:「死去的親人,你們都害怕Ta,所以才來燒紙、燒香的,但是Ta畢竟是一個人,而且是過世的人。難道真正的神,又真又活的神,主宰我們的生命的神,我們不是更當敬畏祂嗎?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得罪真正的神!」 

此外,基督徒還可以把清明節變成一個傳福音的日子。中國文化平時忌諱談論死亡,基督徒可以藉此機會,把死亡的來歷告訴朋友、親人。告訴他們「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12),並且要他們知道「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9:27)。告訴他們,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以祂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之死,解決了死亡的問題,凡願意憑信心悔改歸向基督的,都可以有永生。 

總之,基督徒不必有清明節恐懼症。儘量利用這個日子,為基督作美好的見證吧!主與你同在!



海內校園答

祭拜祖先的主因有兩個:

第一:是由於迷信異教邪說。以為「可為活人與死人賺得功績」,「可為死後靈魂的西天之旅消除障礙」,「可免去死人靈魂的騷擾,反得其庇護」,這一切的觀念,都大大違背聖經的真理,使人受迷惑。 


第二:是為了對祖先表示「孝敬」。中國人最強調孝道;故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經),「百善孝為先」。


聖經更注重孝道 :

1、出埃及記二十12「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2、出埃及記21:15,17「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3、箴言三十17「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 

4、以弗所書六1~3「作兒女的,要在主裡順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正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亨通,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基督徒對待祖先的態度:


第一:對祖先可以「尊敬、記念」,卻不該「敬拜、祭祀」。  

1、主的話清楚表明:「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馬太福音四10)又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跪拜那些像。」(出埃及記二十4~5)祭拜祖先,便是把祖先當作神了! 

2、曾子說,「椎牛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歐陽修說,「祭之豐,不如養之薄。」可見連中國的古聖先賢也知道祭祀之無益。


第二:食物是為養活人的身體。

人死了,靈魂下了陰間,根本不需要,也享受不到「祭物」。【例:睡覺不能吃,何況人死後。】  


第三:祭拜祖先,雖可能是一片孝心,但與真理不合,對祖先毫無助益,反而邪靈、汙鬼接受了祭拜,大大得罪了神。 


第四:中國人強調「慎終追遠」,追溯到人類的第一代祖先是亞當,夏娃,而他們的源頭卻是神,所以敬拜神才是真正的「慎終追遠」。 


第五:「祖先牌位」是異邦迷信的產物,不能代表祖先,反而給邪靈一個躲藏處,來僭取人的敬拜。祖先的真代表,乃是你我本身。


第六:當趁著先祖、父母活著時「在主裡」孝敬他們,奉養他們並帶他們接受福音,得著永遠的生命。


來源 | 微閱SDA 一個帶著天國福音,為要廣傳三天使警告而創辦的文字布道團,惟願 神的祝福臨到更多的人,期待您對本站福音事工的奉獻支持,感恩@您...


✿來源原創作品|✿如侵權請聯繫|✿轉載請注出處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路口燒紙,這些民間習俗到底有哪些禁忌和講究?
    燒紙錢習俗的來源是一個商業謊言除了唐太宗賄賂鬼魂之說,關於燒紙錢,民間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東漢蔡倫成功造紙後,每天日進鬥金,讓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羨慕,可這兩人又沒有造紙的本事,只能看人家啃骨頭,自己大餅卷著米飯當三明治吃。
  • 清明節掃墓時間幾點最好?清明節上墳燒紙的10個禁忌講究
    二、紙錢  清明緬懷先,燒紙錢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悼念方式。燒紙並不是一種陋習或者封建迷信,只是寄託了對前人的思念,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乾淨。  三、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
  • 清明節前鹽城天氣多晴好適宜祭掃 最好別燒紙錢
    還有幾天就是清明節了,各大陵園也迎來了祭掃高峰,記者昨天從鹽城市氣象部門獲悉,清明節前全市天氣多晴好適宜祭掃。  市氣象部門根據監測到的氣象資料分析,清明節前我市天氣多晴好,只是4月4日前後幹槽過境,雲系增多。早晨全市最低氣溫大約在6℃至7℃,白天最高溫度大約在18℃至20℃。
  • 上墳燒紙風水
    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裡才有面子。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準備去燒紙前,你最好預備好火機(最好是防風的,清明、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和一根小棍。
  • 《問道》清明節 佛教徒用什麼方式祭奠亡靈?
    清明節現在馬上就要到了,或者說清明節剛剛過去,咱們現在所謂的俗人都去祖墳的地方上墳燒紙,上供。法師,您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怎麼做呢?宗舜法師:我們一般分寺院和個人了。作為寺院來講,這時候一般舉行一些超度的法會,大的舉行水陸法會,小的也做一些誦《地藏經》,念普佛,還有晚上放焰口等等這些超度活動,主要是從佛教方面,對亡人、先人的感恩。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上海清明節習俗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 『清明節祝安康問候語大全』清明節祝福語應該怎麼說合適
    清明節說節日快樂會讓人覺得觸黴頭,那麼清明節怎麼說祝福的話?下面帶來清明節祝安康問候語大全簡短。   清明節怎麼說祝福語   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當然也少不了祝福,但為了避免「觸黴頭」,清明節見面不要輕易說「節日快樂」,避免引起不快。清明節的祝福語可以表達一些很美好的祝願。
  • 清明時節,常州發生多起火災,疑似與燒紙錢有關
    這個清明節前後的日子裡,我市消防部門先後接報多起火災。經過消防員的及時處置,火災都被很快撲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經過初步檢查,這些火災都疑似與燒紙錢有關。消防部門表示,每到清明節前後,這類火災便較為多發,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消防部門呼籲廣大市民文明祭祀,燒化紙錢後一定要確定全部熄滅並清掃後再離開。
  • 清明節到了,可你知道「清明節」的英文怎麼說嗎?
    但你知道清明節的英文怎麼說嗎?下面讓小康來告訴你吧!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Qingming FestivalChingMing Festival如果你要對一個不了解清明節的外國人說清明節的話,那麼你最好還是對他說:「Tomb- Sweeping Day」,因為「Tomb- Sweeping」是掃墓的意思,外國人聽了更容易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 佛教沒有清明節,用佛教方法祭祖,還靠譜嗎?
    在清明節,一項重要的活動,便是祭奠祖先,而一說到祭祖,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燒紙錢。按照民間的說法,人在陽間需要用錢來生活,人死後在陰間,照樣需要處處用錢。燒紙錢的習俗始於唐代,有些佛門人士也「入鄉隨俗」,開始燒兩種紙錢。一種是往生錢,拿一個圖章,刻著往生咒還有佛像,就把它印在紙錢上,拿給亡人,到陰曹地府可以用。第二種叫寄庫錢,就是活著的時候,預先燒一堆紙錢存在陰間,拿它去做賄賂,將來犯了啥事,免得到陰間受苦。很明顯,正信的佛教是反對燒紙錢這種行為的。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及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一覽
    2019年清明節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清明節要燒無數紙錢,地府不會通貨膨脹嗎?看《西遊記》怎麼說
    每到清明節,燒紙錢祭祀故去的親人,是我國流傳很久的風俗。中國傳統文化裡,講究「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說,人世間有什麼,地府也應該有什麼,「燒紙錢」這一習俗就應運而生了。紙錢用於祭祀,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但那時只是「剪紙為錢」,並不燒掉。
  •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
    農村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文/號外歷史之小玲 圖/網絡在農村,對於先人們的懷念有很多種方式,除了祭品供奉,就是燒紙錢了。這裡的「紙」指的就是關乎祭祀時所燒的紙錢。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是「燒的紙多,惹的鬼多」,燒紙還有這講究?
  • 清明節祝福語簡短 2020清明節祝安康問候語大全
    清明節說節日快樂會讓人覺得觸黴頭,那麼清明節怎麼說祝福的話?下面帶來清明節祝安康問候語大全簡短。  清明節怎麼說祝福語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當然也少不了祝福,但為了避免「觸黴頭」,清明節見面不要輕易說「節日快樂」,避免引起不快。清明節的祝福語可以表達一些很美好的祝願。
  • 若人死了過後,無人為他燒紙錢會怎麼樣?燒錢僅僅是封建迷信?
    引言清明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這一風俗習慣源自於我國上古時期,因為人們普遍擁有祖先崇拜和春祭禮俗,因此逐漸發展成這一全國性的節日。在《周禮》當中,就已經有了關於清明祭祀的條款,由此可見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祭祀祖先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會現象。
  • 清明節 夫妻上墳路遇火情奮不顧身
    劉安宏在滅火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記者 張毅偉)4月5日清明節,西安市胸科醫院感染科科長田芮華和丈夫劉安宏祭奠完先輩後,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一處因燒紙遺留下正在燃燒火情,夫婦兩人立即上前,經過30多分鐘的撲救,終於將火撲滅了。
  • 《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
    《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時間:2018-08-02 0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原標題:《扶搖》扶搖身世真相大白 璇璣王國掩蓋的秘密終於藏不住了     ​扶搖播出到今天終於身世大白了。
  • 清明節50個必須注意的禁忌
    因為我們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課的功德回向給亡者就可以了,至於是否掃墓、燒紙、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這些風俗習慣更多的是出於自己情感的需求,讓自己心裡「過得去」,跟亡者的關係並不大。4、清明節,誦什麼佛經能夠超度親人亡靈?
  • 清明祭祖燒紙的禁忌注意事項
    清明節即將來臨許多人計劃著掃墓祭祖表達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祖要注意的東西可多了這次我們來講講祭祖過程中容易的安全隱患案例一2018年2月10號中午2點半左右,興寧市徑南鎮有一位村民因為大掃除焚燒垃圾,沒想到火勢迅速蔓延,燒著了路邊枯草
  • 清明節該掃墓了,宣化上人的這段開示會對您有所啟發嗎?
    清明節快到了,宣化上人的這段開示很有啟發意義祭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禮記·月令》篇裡,曾經記載:「天子乃祀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嚴格的祭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