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些誤解,你永遠也聽不懂莫扎特

2021-01-11 上觀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誕辰260周年。上海的各大演出舞臺上陸續上演著這位天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

 

莫扎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但有關他的誤解也根深蒂固。真實的莫扎特究竟是怎樣的?如何才能聽懂莫扎特的作品?記者專訪了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

他真是「上帝的寵兒」?

 

莫扎特的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其中的阿瑪德烏斯意為「上帝的寵兒」。莫扎特的音樂天分確實與生俱來———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

 

除了天賦,莫扎特的成功也得益於他的家庭教育。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宮廷音樂家,媽媽是名演奏家。他的父親在教育上非常有心得,當發現莫扎特超群的音樂天賦後,他的父親就開始帶著他去往當時歐洲的主要音樂重鎮四處遊歷,帶他接觸一些當時的音樂大師,一方面增長他的見識,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給小莫扎特尋找機會,給他更大的舞臺。

 

早慧的莫扎特後來成為了全能型作曲家,他後期的創作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交響曲、室內樂、奏鳴曲、歌劇,而且每個種類他都寫得非常出色,這在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見的。要知道貝多芬只寫過一部歌劇,而華格納幾乎沒寫過交響曲。

 

莫扎特的神童經歷與卓越的音樂才能讓他的音樂被後世許多評論家賦予了某種「神性」,他也成了眾人眼中被神眷顧的寵兒。但事實上,莫扎特的人生也經歷了常人不為所知的心酸與曲折

 

在維也納發展的頭幾年裡,莫扎特確實很幸運,風光無限,收入頗豐,但後來便每況愈下,他不斷向朋友寫信借債度日。在那些留存至今的求救信件中,可以清楚感受到這位音樂家生活的潦倒。

 

與長期資助他的大主教決裂,並走上「自由藝術家」之路後的莫扎特與父親利奧波德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父親對兒子違抗父命與大主教決裂耿耿於懷。父子情感的疏離,入不敷出的經濟壓力,長期得不到穩定職位的心理焦慮,以及動蕩生活帶來的健康損害,導致莫扎特在35歲時便過早離世。

 

(莫扎特作品手稿)

 

他是快樂純真的代名詞?

 

莫扎特的音樂在許多人心裡是「快樂」、「純真」、「光明」的代名詞。其實,莫扎特的音樂是有血有肉的,既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有對悲歡離合的體察。

 

認為莫扎特的作品只有平靜與純真,將他過分純化,是對他最大的誤解。」陶辛認為,莫扎特為人是單純的,但這種單純並非不識人間煙火,而是他即使什麼都經歷過,但都不往心裡去。

 

在《第40號交響曲》裡,可以聽到糾結與悲涼;在《費加羅婚禮》裡有生活百態、人情世故;《G小調弦樂五重奏》裡有痛苦的表達;歌劇《唐璜》中則有悲劇的情愫。

 

然而,無論表達何種情感,莫扎特的音樂都讓人覺得很舒服,讓人心境平和,這種舒服來源於他音樂語言的直白與流暢。「莫扎特很直爽,聽他的作品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他是快樂還是不快樂,不用去揣摩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在陶辛教授看來,莫扎特的音樂就像鵝卵石,光滑而自然,「他總是很自然地把他在生活中吸收到的東西轉化為音樂,他的音樂是天成的」。

 

聽莫扎特能讓人聰明?

 

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按照網上流傳的說法,「莫扎特效應」是指莫扎特的音樂能使人聰明,開發智力。

 

「莫扎特效應」是法國醫生託麥提在1991年編纂出的一個詞,來源於他的著作《為什麼聽莫扎特》。當時,他用莫扎特的音樂來「洗」耳。他相信,當耳朵受到不同頻率的音樂刺激時,有助提高聽力,並具有健腦功效。1993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頁紙長度的小論文後,全世界颳起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很多準媽媽在孕期有滋有味地聽莫扎特的音樂。她們相信,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能讓肚子裡的寶寶變得更加聰明。

 

有關「莫扎特效應」的爭議一直不斷,來自美國、德國的科學家都通過實驗推翻了「莫扎特效應」:聽莫扎特的音樂對提高記憶力稍有幫助,至於開發智力,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儘管「莫扎特效應」或許是一個誤解,但無可否認的是,聽莫扎特對提升音樂審美能力還是有很大的益處。

 

陶辛教授認為,莫扎特的音樂不受時代、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無論老幼都會親近他的音樂。「通過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感受音樂中的情感,這是莫扎特的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性所能帶給我們的滋養。」

 

聽懂莫扎特的三個階段

 

如何才能聽懂莫扎特?陶辛教授建議普通愛好者可以分三個階段來欣賞,他為這三個階段分別推薦了以下曲目:

 

入門階段:《土耳其進行曲》

 

《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現在的鋼琴家們在獨奏音樂會上常常會對其進行改編,以更為炫技的方式賦予這首古典樂曲新的生命。

 

《土耳其進行曲》原名叫《土耳其風格的迴旋曲》。對西方人來說,土耳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很陌生的。直到奧斯曼帝國攻打維也納,西方人才一下子了解土耳其人。膠著了一百多年的敵對狀態,最終以土耳其大敗告終,西方一片歡騰,開始嘲諷土耳其人。

 

所謂的土耳其風格在莫扎特時代指的是很嘈雜的敲鑼打鼓的聲音,這種音樂會讓當時的聽眾覺得很好笑。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中間就有一段是用聽上去笨手笨腳的,又很嘈雜的音樂寫出來的,但他處理得很幽默,讓人一聽就覺得很開心。

 

升級階段:《魔笛》中的夜後詠嘆調、《安魂曲》

 

如果說《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最流行的一首作品,那麼他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夜後的詠嘆調大概就是第二流行的曲調,這一唱段也成為很多花腔女高音的考核標準。  

 

《魔笛》是莫扎特用德語的民間歌唱劇方式創作的。這種歌唱劇原本比較簡陋,但莫扎特在寫德語歌劇時把正歌劇和喜歌劇中比較高雅的、藝術性較高的形式嫁接了進去。夜後的詠嘆調是這種嫁接的典型代表,既不讓人覺得突兀,也符合夜後這個角色的需要。

 

《安魂曲》是一部有著很多傳說和懸念的作品。很多文章認為,莫扎特在臨終的當晚,還在床上拿著譜子告訴學生該怎麼寫下去,但最終還是沒有完成,這也給這部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寫《安魂曲》的時候,莫扎特預感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終點,內心懷著巨大的悲傷,可以說是一部飽含血淚的作品。

 

高級階段:《C小調幻想曲》,第39號、40號、41號交響曲、歌劇《魔笛》

 

《C小調幻想曲》充滿了悲涼的美,是莫扎特內心憂傷的寫照,他並非別人眼中的「快樂天使」。

 

莫扎特的第39號、40號、41號三部交響曲是作曲家的三種心境寫照,如果說《第39號交響曲》是懵懂的,那在《第40號交響曲》中會聽出糾結,而在《第41號交響曲》中則充滿了正面的凱旋之聲。

 

陶辛教授認為,不同於其他作曲家在一部交響樂的四個樂章講一個故事,莫扎特則是在三部作品裡講了一個故事,所以不妨把這三首曲子作為整體一起欣賞。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凝練了他一生的音樂成就,雖然是一部包含眾多音樂元素的大雜燴,但聆聽時會覺得很舒服,一點也不雜,這就是莫扎特的神奇之處。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相關焦點

  • 科學證明聽莫扎特會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麼?在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被爭論至今的「莫扎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
  • 白天不懂夜的黑!
    哈哈白天不懂夜的黑,就像你不懂我傷悲白1對於誤解來自不同的誤解大家對你的專業又了解多少呢?可能有人支持你:「哇!你很專業啊!」但是總會有人不理解你:「哇!你以後不會是開淘寶的,修電腦的,搬磚的......」專業誤解人與人之間,總會有誤解。你的所作所為並不都能讓別人看的順眼,因為人們都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看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你,支持你的。你的專業,可能就會被誤解成他們自己心中的「專業」,雖然遭受了很大的委屈,但是解釋起來相當地麻煩,越解釋可能誤會越大,結果不盡人意。
  • 聽莫扎特未必能變聰明,但卻真的能治病
    廣告 稿件來源:本報訊   莫扎特是家喻戶曉的奧地利古典主義作曲家,他的全名是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其中的阿瑪德烏斯意為「上帝的寵兒」。莫扎特的音樂天分確實與生俱來――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   人們喜愛莫扎特的音樂,因為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覺得很舒服,使人心境平和,這種舒服來源於他音樂語言的直白與流暢。法國作家羅曼?
  • 你好,莫扎特(再聽歌劇《魔笛》有感)
    忘了有多久,再沒聽到你,彈奏你最愛的音樂。我欽佩你的才華,尤其是你短暫為音樂奉獻的生命。你的指尖流淌出的是稚子般的天真美好,而我們又是有多久,沒有親近你的芳澤。我永遠難忘曾經你伴我的無數不眠之夜。我感恩把你送到我面前的善良的人,費加羅的婚禮與魔笛裡的詠唱,哪怕我一丁點也聽不懂,我也感覺像享受到了美妙的聖餐,我似乎能感受到你向人世間傳達的一切美好。今天,我進山裡了,風景美好更甚從前, 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我微笑、簡單、快樂,使我明白,大自然能賦予我的,就如你帶給我一樣,能讓人卸下心上的防備,找回那些簡單與純真的念想。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在莫扎特生命的晚期,伴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日益糟糕,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虛弱。一位伯爵想請莫扎特為他寫一首安魂曲。當時莫扎特正在準備《魔笛》的首演,忙得焦頭爛額,一直到首演後才正式開始創作《安魂曲》。然而,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落,創作時斷時續。莫扎特似乎已經感覺到死亡的降臨,他對妻子說,這首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呀。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只完成了《安魂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有人認為《狄託的仁慈》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其實《魔笛》與《狄託的仁慈》是同時創作的。
  •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通過透視莫扎特幾部最偉大的作品還原真實的他
    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 適合孩子聽的十首莫扎特經典作品,越聽越聰明
    所以,今天我們給大家推薦十首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當孩子感到學習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聽聽這些莫扎特的作品,便能得到一定的緩解。 小星星變奏曲 K.265 《小星星變奏曲》是由莫扎特於1778年所創作的鋼琴曲。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樸,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樂聲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著。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世界一流的演員華美堪比大片的舞臺聽歌劇,不妨就從這部開始!
  • 夜聽|「第二個莫扎特」的讚譽
    1787年,貝多芬到維也納去請教莫扎特,而莫扎特聽過他的音樂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會震驚全世界。如莫扎特所預言的一樣,貝多芬成為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
  • 今天來小小莫扎特音樂館聽故事音樂會《你看起來很好吃》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報導本報8月16日訊 8月17日16:00~16:40,位於市北區連雲港路76號安泰廣場1號辦公樓13層的小小莫扎特音樂館,將為大家帶來趣味故事《你看起來很好吃》。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甲龍寶寶出生了。霸王龍看到後滴答地流著口水,正要猛撲過去。甲龍寶寶結局如何?
  • 莫扎特的音樂能治病
    莫扎特效應是在1993年首次確立的,最初是指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時大腦功能的增強。從那時起,許多音樂形式已經被證明對神經系統疾病有好處,包括帕金森病、痴呆症、睡眠障礙以及和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等。但關於聽莫扎特音樂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好處的幾項研究,由於涉及的人數不多,或者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總體上證據參差不齊。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歷不僅鍛鍊了其音樂才能,同時也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所有這些都為莫扎特後來在音樂道路上取得傲人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
  • 英語古典音樂之莫扎特
    請先聽本集的音頻Mozart, don't ever pronouce it Mosart, was 20 years old when the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was signed in our country.
  • 電臺懷舊,半晌貪歡,山進莫扎特Plus便攜收音機悅聽體驗
    這個小物件,便是山進2020年推出的新款便攜收音機:山進莫扎特Plus版。自帶復刻調頻霓虹燈窗,藍牙播放、FM調頻、音頻輸入三種用法,復古造型與天然胡桃木相得益彰,而現代科技讓它免去了外置天線也可收音,目之所及養眼舒適,文藝氣質綿綿不絕,手指撥動旋鈕時,恍如時光回溯。在山進莫扎特Plus出現之前,相似造型的老版本已經被「燒友」熱捧3年,大家常以「山莫」代稱。
  • 抖音你裝作聽不懂不自然的笑容歌曲介紹
    你裝作聽不懂不自然的笑容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歌詞你裝作聽不懂不自然的笑容歌曲介紹。 你裝作聽不懂不自然的笑容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
  • 擦去莫扎特「命運寵兒」的光環
    由奧地利VBW公司製作的經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將於今年年末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劇院連演40場。在音樂劇《莫扎特》中,這個歐洲史上第一個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將顛覆人們以往在書裡、音樂裡看到、聽到的形象。為了表現莫扎特的命途多舛與複雜的內心,全劇特別設計了一個全場跟隨成人莫扎特左右的孩子阿瑪德。
  • 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莫扎特的《魔笛》欣賞(前篇)
    面對《魔笛》,這樣一部登峰造極的歌劇(準確的名稱應該是歌唱劇,下面會做出說明,為了閱讀習慣的考慮,暫且仍以"歌劇"稱之),哪怕我們連唱詞都不明白,也能從頭至尾聽下來聽不懂詞也能聽下去,但是聽者若對作品的文本、細節之安排有一定了解,就能體會莫扎特的戲劇稟賦怎樣得到一種不同以往的運用;而有關《魔笛》中可能存在的種種隱喻,我也建議大家不要去深究。就像我不贊成以讀偵探小說的視角去讀《紅樓夢》一樣。非要在細節中對應曹雪芹的家世變遷,或在白海棠詠中挖出諷刺的內涵有什麼意思呢?
  • 試論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風格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的鋼琴音樂是他創作中重要領域,主要鋼琴作品,有20多部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20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和幻想曲等。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
  • 其實,作曲家的世界你不懂
    原標題:其實,作曲家的世界你不懂   網友熱傳《一句話概括作曲家風格》 本報約請專家做甄別   最近,微信朋友圈裡熱傳《一句話概括作曲家風格》,用俏皮生活化的語言簡述了巴赫、亨德爾、貝多芬、莫扎特等多位世界著名作曲家的藝術風格。有人熱捧之餘也有人提出批評並指出其中錯漏。本報特邀知名作曲家羅慧山點評,為讀者甄別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