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誕辰260周年。上海的各大演出舞臺上陸續上演著這位天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
莫扎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但有關他的誤解也根深蒂固。真實的莫扎特究竟是怎樣的?如何才能聽懂莫扎特的作品?記者專訪了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
他真是「上帝的寵兒」?
莫扎特的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其中的阿瑪德烏斯意為「上帝的寵兒」。莫扎特的音樂天分確實與生俱來———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
除了天賦,莫扎特的成功也得益於他的家庭教育。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宮廷音樂家,媽媽是名演奏家。他的父親在教育上非常有心得,當發現莫扎特超群的音樂天賦後,他的父親就開始帶著他去往當時歐洲的主要音樂重鎮四處遊歷,帶他接觸一些當時的音樂大師,一方面增長他的見識,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給小莫扎特尋找機會,給他更大的舞臺。
早慧的莫扎特後來成為了全能型作曲家,他後期的創作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交響曲、室內樂、奏鳴曲、歌劇,而且每個種類他都寫得非常出色,這在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見的。要知道貝多芬只寫過一部歌劇,而華格納幾乎沒寫過交響曲。
莫扎特的神童經歷與卓越的音樂才能讓他的音樂被後世許多評論家賦予了某種「神性」,他也成了眾人眼中被神眷顧的寵兒。但事實上,莫扎特的人生也經歷了常人不為所知的心酸與曲折。
在維也納發展的頭幾年裡,莫扎特確實很幸運,風光無限,收入頗豐,但後來便每況愈下,他不斷向朋友寫信借債度日。在那些留存至今的求救信件中,可以清楚感受到這位音樂家生活的潦倒。
與長期資助他的大主教決裂,並走上「自由藝術家」之路後的莫扎特與父親利奧波德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父親對兒子違抗父命與大主教決裂耿耿於懷。父子情感的疏離,入不敷出的經濟壓力,長期得不到穩定職位的心理焦慮,以及動蕩生活帶來的健康損害,導致莫扎特在35歲時便過早離世。
(莫扎特作品手稿)
他是快樂純真的代名詞?
莫扎特的音樂在許多人心裡是「快樂」、「純真」、「光明」的代名詞。其實,莫扎特的音樂是有血有肉的,既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有對悲歡離合的體察。
「認為莫扎特的作品只有平靜與純真,將他過分純化,是對他最大的誤解。」陶辛認為,莫扎特為人是單純的,但這種單純並非不識人間煙火,而是他即使什麼都經歷過,但都不往心裡去。
在《第40號交響曲》裡,可以聽到糾結與悲涼;在《費加羅婚禮》裡有生活百態、人情世故;《G小調弦樂五重奏》裡有痛苦的表達;歌劇《唐璜》中則有悲劇的情愫。
然而,無論表達何種情感,莫扎特的音樂都讓人覺得很舒服,讓人心境平和,這種舒服來源於他音樂語言的直白與流暢。「莫扎特很直爽,聽他的作品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他是快樂還是不快樂,不用去揣摩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在陶辛教授看來,莫扎特的音樂就像鵝卵石,光滑而自然,「他總是很自然地把他在生活中吸收到的東西轉化為音樂,他的音樂是天成的」。
聽莫扎特能讓人聰明?
莫扎特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兩百餘年後,這個世界上冒出「莫扎特效應」這一名詞。按照網上流傳的說法,「莫扎特效應」是指莫扎特的音樂能使人聰明,開發智力。
「莫扎特效應」是法國醫生託麥提在1991年編纂出的一個詞,來源於他的著作《為什麼聽莫扎特》。當時,他用莫扎特的音樂來「洗」耳。他相信,當耳朵受到不同頻率的音樂刺激時,有助提高聽力,並具有健腦功效。1993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頁紙長度的小論文後,全世界颳起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很多準媽媽在孕期有滋有味地聽莫扎特的音樂。她們相信,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能讓肚子裡的寶寶變得更加聰明。
有關「莫扎特效應」的爭議一直不斷,來自美國、德國的科學家都通過實驗推翻了「莫扎特效應」:聽莫扎特的音樂對提高記憶力稍有幫助,至於開發智力,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儘管「莫扎特效應」或許是一個誤解,但無可否認的是,聽莫扎特對提升音樂審美能力還是有很大的益處。
陶辛教授認為,莫扎特的音樂不受時代、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無論老幼都會親近他的音樂。「通過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感受音樂中的情感,這是莫扎特的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性所能帶給我們的滋養。」
聽懂莫扎特的三個階段
如何才能聽懂莫扎特?陶辛教授建議普通愛好者可以分三個階段來欣賞,他為這三個階段分別推薦了以下曲目:
入門階段:《土耳其進行曲》
《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現在的鋼琴家們在獨奏音樂會上常常會對其進行改編,以更為炫技的方式賦予這首古典樂曲新的生命。
《土耳其進行曲》原名叫《土耳其風格的迴旋曲》。對西方人來說,土耳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很陌生的。直到奧斯曼帝國攻打維也納,西方人才一下子了解土耳其人。膠著了一百多年的敵對狀態,最終以土耳其大敗告終,西方一片歡騰,開始嘲諷土耳其人。
所謂的土耳其風格在莫扎特時代指的是很嘈雜的敲鑼打鼓的聲音,這種音樂會讓當時的聽眾覺得很好笑。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中間就有一段是用聽上去笨手笨腳的,又很嘈雜的音樂寫出來的,但他處理得很幽默,讓人一聽就覺得很開心。
升級階段:《魔笛》中的夜後詠嘆調、《安魂曲》
如果說《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最流行的一首作品,那麼他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夜後的詠嘆調大概就是第二流行的曲調,這一唱段也成為很多花腔女高音的考核標準。
《魔笛》是莫扎特用德語的民間歌唱劇方式創作的。這種歌唱劇原本比較簡陋,但莫扎特在寫德語歌劇時把正歌劇和喜歌劇中比較高雅的、藝術性較高的形式嫁接了進去。夜後的詠嘆調是這種嫁接的典型代表,既不讓人覺得突兀,也符合夜後這個角色的需要。
《安魂曲》是一部有著很多傳說和懸念的作品。很多文章認為,莫扎特在臨終的當晚,還在床上拿著譜子告訴學生該怎麼寫下去,但最終還是沒有完成,這也給這部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寫《安魂曲》的時候,莫扎特預感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終點,內心懷著巨大的悲傷,可以說是一部飽含血淚的作品。
高級階段:《C小調幻想曲》,第39號、40號、41號交響曲、歌劇《魔笛》
《C小調幻想曲》充滿了悲涼的美,是莫扎特內心憂傷的寫照,他並非別人眼中的「快樂天使」。
莫扎特的第39號、40號、41號三部交響曲是作曲家的三種心境寫照,如果說《第39號交響曲》是懵懂的,那在《第40號交響曲》中會聽出糾結,而在《第41號交響曲》中則充滿了正面的凱旋之聲。
陶辛教授認為,不同於其他作曲家在一部交響樂的四個樂章講一個故事,莫扎特則是在三部作品裡講了一個故事,所以不妨把這三首曲子作為整體一起欣賞。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凝練了他一生的音樂成就,雖然是一部包含眾多音樂元素的大雜燴,但聆聽時會覺得很舒服,一點也不雜,這就是莫扎特的神奇之處。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