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提起志願軍,名氣最大的非「萬歲軍」第38軍莫屬,可如果以戰績排名,那麼20兵團的第67軍,則以殲敵87847人的戰績,成為志願軍殲敵最多的部隊。
67軍在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首位入朝的代軍長李湘,壯烈犧牲,是整個抗美援朝戰役中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
1914年,李湘出生於江西永新縣一個窮苦農家,16歲參加紅軍鬧革命,成了一名驍勇善戰的「紅小鬼」。在紅軍中,李湘由於年紀小,最初被安排為司號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湘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得到了首長的賞識,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將領。
抗日戰爭中,他先後擔任營長、團長、分區司令員等職務,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李湘作為晉察冀的一員虎將,長期帶領作戰部隊戰鬥在第一線,擔任過教導旅旅長、19兵團191師師長等職。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任67軍副軍長的李湘臨危受命,被任命為代理軍長,帶領部隊跟隨第20兵團參戰,是第三批赴朝作戰的部隊。
其實早在大部隊入朝前,李湘就帶領警衛員和參謀等人,輕裝前往朝鮮前線勘察地形,既熟悉了戰場情況,又摸清了敵人的作戰風格。有了充分的準備,67軍入朝後,立刻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交火,並取得了勝利。
特別是在敵人發起所謂的「秋季攻勢」上,李湘率領67軍全體將士,憑藉有利地形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打退了火力強大的敵人,僅僅3天時間,就殲滅聯軍將近2萬人,粉碎了聯軍的「秋季攻勢」。
敵人受挫之後,不敢再貿然進攻,戰場進入了僵持階段。在這段時間,67軍輪換到了後方,進行修整和補給。
到了1952年夏天,67軍再次重返前線,依舊防禦金城地區。到達戰場之後,李湘立刻指揮部隊構築工事,以防止敵人的突襲。由於操勞過度,在前線的李湘病倒了,當時的軍政委曠伏兆曾多次勸他回後方養病,可為了戰局,他仍然帶兵堅持在前線指揮。
在7月1日這一天,67軍軍部接到下面199師的報告,說陣地上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199師師長李水清等人拿不定主意,所以向軍部請示怎麼辦。接到消息後,李湘不顧身體有病,堅持到前線查看情況。
趕到199師後,在李水清的帶領下,李湘見到了他們口中所說的奇怪事情:在志願軍前面的陣地上,散落著十幾個炮彈殼,不過這些炮彈都是空的,沒有發生爆炸。119師的指戰員都知道敵人炮彈轟炸的厲害,可一次出現這麼多的「啞彈」,卻從沒有見過。
隨後,李湘帶人上前近距離查看了這些炮彈,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大家也就沒有當回事,開始繼續忙碌手頭的事情。在回軍部前,師長李水清發現軍長李湘的臉上起了一個小癤子,就提醒他回去後將它弄破,可誰想到最後就是這個小癤子要了李湘的命。
原來這些炮彈並非什麼「啞彈」,而是敵人使用的毒氣彈,裡面裝的都是致命的細菌。由於67軍戰鬥力極強,敵軍多次受挫,最後竟然使用了滅絕人道的生化武器。而志願軍官兵並不知情,才會出現軍長李湘親自查看的情況。
按道理當時炮彈的毒氣已經揮發,本來已經不致命了,例如199師師長李水清,就沒有中毒。可是李湘當時正生著重病,抵抗力極低,自然抵擋不住任何毒氣。回到軍部後,李湘的病情開始迅速惡化,可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肯前往後方治療,堅持在前線指揮作戰。
幾天後,由於細菌侵入,李湘患上了急性敗血症和腦膜炎,渾身腫脹,並且開始神志不清。據當年的老兵回憶,李湘軍長渾身浮腫的很厲害,特別是頭部,腫脹的有水桶那麼粗。1952年7月8日,被病毒折磨8天的李湘停止了呼吸,年僅38歲。
結束語:
作為一名高級將領,李湘本可以待在指揮部,可他時刻謹記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志願軍高級將領的職責和使命,為了解戰場上第一手情報,拖著病體,親上前線查看,最終細菌感染壯烈犧牲,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
「煌煌烈士盡忠臣,不滅光輝不朽身」。謹以此文,致敬那些在異國他鄉為國捐軀的志願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