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文逐次分析的復仇、反恐、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四個維度,我們已經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這的確是一場「無聊」的戰爭,對於美國來說再將其進行下去的意義已經不大。即便阿富汗能否在14個月後最終實現和平仍存在變數,美軍撤出的結局恐怕也是註定的,時間早晚而已,但對於撤出的方式仍有爭議。
儘管美國在協議中明確承諾將全部撤出軍事力量,並保證不再幹涉阿富汗內政,卻仍有學者延續地緣政治的思維慣性認為美國絕不會徹底放棄阿富汗,至少會保留一個或數個軍事基地作為其在中亞的戰略支點,以便繼續牽制俄羅斯、中國和伊朗。
我個人不認同此觀點,或者說如果美國真的這樣做了,我也認為這仍舊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前文已經分析過,阿富汗對於美國的戰略價值沒有理論上那麼大,一個或幾個被競爭對手環伺包圍的軍事要塞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在戰時,他們會被周邊陸權大國的軍事力量立刻吞噬掉。如果這樣的要塞基地存在,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支點,反倒將成為人質。
戰爭不僅沒能讓美國在中亞得到預想的戰略收益,反而可能葬送戰前本就不算可觀的地區影響力此外,保留一定的軍事存在會讓美國仍然支持的喀布爾政權更加威信掃地,只會加速其破產的速度,這樣的政權其最終結局恐怕也是註定的。
我們還應注意到,對於一個海權帝國來說,在純粹的內陸國家保持軍事影響力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尤其當這個內陸國家還有強大的陸權鄰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英國可以在直布羅陀保留一塊飛地,直面西班牙和法國上百年的無數次圍攻而屹立不倒,卻在阿富汗遭遇失敗。同樣,對美國來說,阿富汗不是古巴,喀布爾和坎大哈也不是關塔那摩。海權國家的力量投射優勢可以在沿海港口充分發揮,卻很難在內陸腹地發揮作用。
正是由於中亞國家沒有海岸線,美國要想維持在中亞的有限軍事存在更多的只能依靠外交手段。阿富汗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租用了瑪納斯空軍基地,這立刻引起俄羅斯的警惕。莫斯科在這裡根基深厚,俄軍很快恢復了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坎特空軍基地,2014年吉政府又將美軍從瑪納斯基地趕走。毫無疑問,當中亞的這些小國必須做一道選擇題時,是選就近在咫尺的俄羅斯還是遠在天邊的美國,答案幾乎沒有懸念。中亞國家大多是集安組織、上合組織、獨立國協和歐亞聯盟成員國,且國內普遍存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和其他尖銳社會矛盾,這些國家的政權大多由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地方政府延續下來,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穩定和安全,在現有對俄關係的一系列制度框架下,只有俄羅斯或由其主導的國際組織能提供相對可靠的安全保障,且莫斯科還緊掐著這些資源型國家的資源輸出線路。
因此無論在安全還是經濟上,這些國家都無法擺脫對俄特殊關係而冒險去搭美國的戰車。事實上隨著俄羅斯國力的逐漸恢復,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近年來已經面臨被掃地出門的局面。其明證就是在中亞雙核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的極為關鍵的權利更迭過程中,美國沒能尋覓到任何機會,除了國務院發了幾個不痛不癢的聲明外幾乎完全失蹤。2016年,在統治烏茲別克斯坦長達25年的總統卡裡莫夫的葬禮上,我們看到了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卻沒有看到高級別的美國官員出席。
由此可見,無論是阿富汗戰爭還是美國自阿富汗戰爭開始的「積極進取」的中亞戰略,目前基本都處於全盤崩潰的邊緣。戰爭不僅沒能讓美國在中亞得到預想的戰略收益,反而可能葬送戰前本就不算可觀的地區影響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場十字軍戰爭給中亞帶來的不是穩定,而是新的更劇烈的衝突,並由此充分暴露了濫用自由主義所導致的野蠻和無知。但中亞需要的是穩定,那些在西方看來所謂的「專制」政權對美國式的自由主義也都心存戒心。
在阿富汗和中亞,難以用戰爭的方式保持在該地區強大的影響力 其他選擇在本文的結尾,需要討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美國在2001年不發動這場戰爭,是不是就在中亞完全無能為力,無所作為?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帝國,美國希望在任何地區保有某種程度影響力的欲望是合乎邏輯的。但在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至少在阿富汗和中亞,用戰爭的方式行不通。美國在這裡可打的牌其實不多,不過如果只是針對「復仇」或者反恐,或者在中亞給俄羅斯、中國和伊朗製造一些小麻煩,也並非束手無策。對於喀布爾的極端主義政權,美國如果有一些耐心,就會看到這樣的政權本質上是無法長久的,塔利班的嚴酷統治會破壞阿富汗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絕對自由,從而引發內部的不穩定;塔利班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破壞以及自絕於國際社會的一系列出格舉動都會讓這個政權被完全孤立,且陷入更加貧困的深淵(塔利班領袖奧馬爾甚至在2001年戰前還頒布了罌粟種植禁令,這將切斷其最重要的財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美國加大對北方聯盟的支持力度,並動用空中和特種作戰力量參戰,推翻塔利班統治應該不成問題,只是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
在北方聯盟奪取政權後,美國可以選擇合適的代理人上臺,這樣的代理人有很多,他們大多在蘇聯的阿富汗戰爭中就與CIA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然,即便喀布爾建立了一個相對親美的政府,要想全面控制這個國家也是不太可能的。不過通過這個政府管控阿富汗局勢不至於滑向全面內戰則是可能的。有人也許會拿蘇聯入侵時期的卡爾邁勒和納吉布拉政府做反例。需要注意的是,在卡爾邁勒被蘇軍坦克護送進總統府之前,無論塔拉基、阿明這樣的「社會主義者」,還是更早前的王國首相達烏德,他們的政府大體上都與蘇聯維持著準軍事同盟關係,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基本能夠通過這些政權實現。
美軍的撤離為「帝國墳場」之說又增加了一些談資1979年的軍事入侵與其說是精心考量後的戰略行動,更不如說是克裡姆林宮對阿明本人的神經過敏和對阿富汗局勢的嚴重誤判。除了至今拿不出實證的「阿明是CIA特工」的莫須有指控外,克裡姆林宮對於自己相對中意的塔拉基被阿明政變推翻的行為感到不滿,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同僚們覺得傷了面子,而沒有看清楚這次政變只是阿富汗「兄弟黨」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的結果,並無損蘇聯利益,阿明甚至直到被蘇軍特種部隊擊斃的最後時刻都不敢相信要搞掉他的竟然是自己的「老大哥」。1979年的蘇聯戰爭決策由此充滿了草率和情緒化,自然也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後果。當蘇軍跨越邊境的那一刻,喀布爾政權的性質就變了,卡爾邁勒和納吉布拉被認為是十足的傀儡,他們不可能被阿富汗人民接受,其最終垮臺不可避免。加尼政府現在則很可能面臨相似的命運。
蘇聯的上述經驗既證明了戰爭的巨大風險,傀儡政權的必然失敗,同時也證明了一個友好的非傀儡政權是有可能維持的。蘇聯在1979年之前能做到,美國當然也有可能做到,且投入和風險可控。華盛頓可以通過這樣的政權在中亞取得立足之地,以此為基地,再利用周邊中亞國家的潛在不穩定因素尋找機會給俄羅斯和中國找麻煩。當然,這樣的麻煩所能發揮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一旦莫斯科覺得中亞局勢有實控的風險,他有足夠的力量和手段來終止美國的冒險,在2008年的喬治亞和2014年的克裡米亞,俄國人已經讓外界見識了其在高加索和烏克蘭這樣的紅線區不惜一戰的決心,以及西方在所謂非核心利益地區的軟弱。中亞同樣位於莫斯科的紅線內,也同樣不是西方的核心利益所在。類似的理論也適用於蒙古,在筆者看來,華盛頓近年來與烏蘭巴託的頻繁互動其實也很難形成氣候。
至於阿富汗的未來具體會怎樣,恐怕沒人能下定論。理論上看,在協議達成後,塔利班似乎沒有必要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攻勢,他們可以學習一下1973年的北越,多一點耐心,只要美軍能順利撤出,現政府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將掌握在塔利班手中。但即便塔利班第二次成為喀布爾的主人,阿富汗和這裡的人民仍將面臨歷史輪迴悲劇的挑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