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緊張的防控工作全面開啟。疫情之中,餐飲、旅遊、實體零售業等行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其經營現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當前,一場經濟界的「抗疫」之戰已經打響。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幫扶企業度過難關,如緩交社保、減免稅收等。除了政策支持,企業也紛紛展開「自救」,在危機中產生了許多新的合作形式和業務形態。
這幾天,一篇《日虧兩百萬,他說最壞的打算就是賣完最後一套物業》的微信刷爆朋友圈,當中主角便是「八合裏海記」。日前,記者專訪其掌門人林海平,講述這家已「火爆」大江南北的汕頭餐飲企業的抗疫故事。
疫情到來
餐飲連鎖企業承重壓
疫情突然襲來,讓八合裡掌門人林海平和132家門店裡的近5000名員工猝不及防。「我們的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春節期間,全部取消堂食業務」,林海平告訴記者,儘管營業額大幅減少,但企業依然需要承擔高額的儲備物資消耗和人員成本等支出。
對於網上瘋傳的「海記日虧兩百萬」的說法,林海平表示,受疫情影響,目前尚在營業的門店主要是靠外賣業務運轉,每日營收損失確實在200萬元以上。「疫情對中小企業的衝擊正在凸顯」,林海平說,八合裡和全國所有餐飲行業一樣在默默虧損中,像海底撈有500家門店,他的日損失達到幾千萬。餐飲業正在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考驗,雖然國家給出了疫情貸款優惠政策,但八合裡在情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並不打算冒這個風險。
戰「疫」當下
不惜代價保護員工
「堂食是我們營收的主要來源,但是為了消費者的健康,也為了我們員工的健康,暫停堂食是必須要做的」,林海平告訴記者,「企業生存之本在於員工,在於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真誠。」
按照100多家門店最低需要支付的年租金及員工成本等,如果一直處於休市狀態,八合裡最多只能撐2個月。針對疫情期間的虧損,八合裡不少中高層員工上交「自願書」,提出「疫情期間減薪或者免薪」,這讓林海平感動不已,他動情地說,「盡企業的全部力量,確保員工的生活,實在沒辦法就賣物業、房子來發工資。」
在嚴峻形勢之下,八合裡目前依然沒有裁員的計劃。採訪中記者獲悉,有不少電商平臺或超市向八合裡拋出橄欖枝,通過「借人」的方式,緩解八合裡人員成本壓力。對此,林海平一一婉拒了,他表示,「戰疫」當下,保護好員工就是保護顧客、保護企業。「儘管困難重重,但我還捨不得我的士兵上別人的戰場」,林海平說,他不會拋棄任何一個員工。
調整策略
轉戰外賣業務覓商機
面對疫情帶來的客流量銳減,八合裡加快轉型速度,發力線上業務,將服務重點從堂食轉向堂食外送、網絡外賣等多種形式,按人數推出各種套餐,滿足消費者一站式火鍋購物需求。
2月16日上午記者在汕頭總店門口看到,牛肉丸、牛肉以及套餐產品都十分受歡迎,不一會兒就聚集了五六名顧客購買。「請您保持1米的距離購買。」工作人員疏導著購買隊伍,同時還提醒顧客戴好口罩。
從相關最新數據來看,在疫情期間,八合裡外賣也確實沒有讓人失望,至15日,已開通外賣的店,日營業額達到平時的30%。「在企業自身努力開源節流的前提下」,林海平說,當外賣達到營業額的60%,就能夠支撐每家店的正常運營。
現在,很多地方的消費者在家就能吃到正宗的汕頭牛肉火鍋。林海平表示,儘管當下困難重重,但八合裡希望能夠一直「為消費者花最少的錢吃最好的牛肉」而努力,加快打通各種渠道及平臺,開拓更大的線上市場。
化危為機
打造餐飲新零售模式
以史為鑑,相信很多人對2003年的非典疫情還記憶猶新。當時,在封閉的環境中,成就了早期的電商,尚處於創業時期的阿里巴巴,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林海平看來,此次疫情過後,社區化、生活化、融合化或成為新的趨勢,消費者為了避免人員密集,購物轉向聚焦於社區的生鮮商超、便利店,以及對社區有所覆蓋的新零售平臺,這對於八合裡來說同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新零售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常被提及,但卻一直沒有出現成熟或者顛覆性模式的話題」,林海平說,此次疫情,讓新零售與消費者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機會,也更堅定了他發展新零售理念的信心。接下來,像無人售貨機、社區化服務等將是八合裡未來線下服務的重要舉措。
「疫情已有回暖跡象,因此餐飲企業的春天也終究會回來」,林海平說,企業發展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失敗,都要咬牙堅持下去,中間可以暫時停歇,但絕對不能放棄夢想。
我們相信,經歷了此「疫」的餐飲企業,展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營智慧,定將涅槃重生,抓住更多發展機遇,催生更多新的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