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作為一種本土醫學,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較西醫亦有很大不同,所以,依據中醫的理論體系,對一些疑難雜症的治療會有較好的療效,而西醫則拿這些雜症束手無策。
中藥的療效和煎服方法關係密切,如果方法不對,可能就達不到應有的療效,不但會造成中藥資源的浪費,還會貽誤病症的治療。
下面毛醫生在線就和大家聊聊中藥的煎服方法,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1.煎藥。
中醫講究的是「君、臣、佐、使」,根據疾病治療的需要,有些需要先煎主藥,其餘後放;有先煎眾藥,後煎一味的,醫生會囑咐單包後放;有用一味煎湯,以煎其他藥的;有先分開煎,後合併煎的;對於補藥,則需要水煎的時間要長些,以便藥效充分溶解;對於發散的要,則要水煎時間短些,以免藥效發散;有需要猛火的,也有需要文火的,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不可隨意改變。
《留香館醫話》中曾記載:「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
2.服藥。
一般的古方,都是建議一劑藥分三次服用,還有需要白天服三次,夜晚服三次的。現在人們服中藥,則多為一日兩次。
古人為何要強調一日多服呢?古代的中醫認為,從藥入口以後,就開始運行在經絡之中,開始起到驅邪養正的作用,藥效起作用了,怎麼可以中斷呢?所以要不停地服藥,直至把邪氣驅除。這和西醫強調的藥物的半衰期有相似之處,只有維持藥物的有效濃度,才能很好地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曾記載,「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後止。」也是強調了連續服藥的重要。
遵循中藥的服用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中藥來說,不管何種疾病,以空腹為好,除非有不易空腹的情形。空腹服藥,因為沒有食物的阻礙,能使藥液快速吸收,療效也就相對較快。
3.顆粒。
隨著現代中藥的發展,中藥顆粒服用方便,不用水煎的優點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但其製作工藝的優劣關係到藥物的療效。
今天就聊這麼多,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還有很多煎服方面的注意事項沒有涉及。如果您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盡我所能答覆您。
毛醫生在線,專業關注大眾健康,感謝您的關注! 這些症狀是「大腸癌」的徵兆,看看你有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