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對紅顏,梨花壓海棠」這是蘇軾調侃張先時說的話,這句話主要是用來調侃老年丈夫迎娶年輕的妻子。蘇軾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而張先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張先,又稱子野,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他以詞聞名天下,與柳永齊名,擅作小令,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詞詞意豐富,意象生動,且內在凝練,對後世婉約派詞人有著巨大的影響。
出生平常,當官晚張先是烏程人(今浙江湖州),他出生在一個平常家庭,「少年學書,貧不能卒業,去而躬耕以為養。善教其子,致於有成。平居好詩,以吟詠自娛;浮遊閭裡,上下於溪湖山谷之間,遇物發興,率然成章,不事雕琢之巧採繪之華,而雅意自得。倘佯其閒肆,往往與異時處士能詩者為輩。」這是《齊東野語》中對張先父親張維的介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先的父親張維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但是因為家境較為貧困,所以不得不放棄求仕之路,回家種莊稼。之後張先出生,他的父親張維親自教導他讀書,在父親的教導和管束下,張先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頗有才學。
張先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卻大器晚成。四十多歲的他才考上進士,而與他一同考中進士的歐陽修當時只有二十三歲,可見他的仕途開始得很晚,張先的仕途雖開始得晚,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卻是順利的,他深受主考官晏殊的賞識,考中進士後任嘉禾判官,之後的他做了十二年的官,他的官位雖沒有多顯赫,但是卻安然閒適,政績不算突出,卻也乏善可陳,張先官位不高可能與他自身性格有關,他淡泊名利,並且心思都在舞文弄墨上。治平元年,張先辭職,告老還鄉。
綽號「張三影」的由來張先有一個綽號,叫做張三影。在一次宴會上,客人對張先說:「你的詞作《行香子·舞雪歌雲》中有曰『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這句詞深受大家喜愛,並且大家都稱你為張三中呢。」張先聽聞後,對客人說到:「那為什麼不叫我張三影呢?」客人十分困惑問:「為何?」張先答到:「我的作詞中常用影字,叫我張三中還不如叫我張三影。」張先用影字的確很多,他的詞作中影字總共出現了二十九次,其中最為出名的有三次,《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中的「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歸朝歡·聲轉轆聞露井》中的「日,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中的「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汀洲日落人歸。」,從這之後,世人都稱他為「張三影」。
交友甚廣張先靠著他在作詞上的名聲與為官經驗,他結交到了許多好友,像晏殊、宋祁、歐陽修、王安石和蘇軾等人都是他的好友。「望極藍橋,但暮雲千裡。幾重山,幾重水。」這是出自於張先贈晏殊之詞《碧牡丹·晏同叔出姬》,張先與晏殊的年紀就相差一歲,但是兩人的身份地位卻是截然不同,晏殊是當朝的大宰相,而張先只是一個小官,按理說身份差距太大的兩個人成為好友的可能性很小,而這兩人卻不一樣,晏殊這個人十分愛才,在看到張先的文章後,就十分欣賞他,還經常相邀一同飲酒作賦。
張先與歐陽修是同一年考中進士的,兩人的因此結緣,張先的年紀長於歐陽修,並且他在考中進士以前就已經小有名氣了,他的詞作已經在文人圈裡流傳開來了,歐陽修非常喜歡張先《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中的「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這一句詞,歐陽修知道張先與他一同考中進士後,便開始想辦法與他結識,張先在得知歐陽修喜歡他的作詞之後,主動去拜訪了歐陽修,歐陽修得知後急急忙忙的出門迎接,竟連鞋子都穿反了,這件事被後世稱為「倒履相迎」。張先與蘇軾是忘年交,他們兩人相差四十六歲,之間的關係可謂是亦師亦友。張先對文人十分欣賞,也十分喜歡結交後輩,而蘇軾與張先性格相像,都是十分豁達寬厚之人,不拘泥於世俗,他們兩人的友情可謂是一見如故。
桃花運旺盛張先的一生中桃花運十分旺盛,他的一生中交往人數十分多,有廟庵尼姑,紅塵歌姬,良家女子,絕世名妓等等。在張先年輕時,他家附近有座尼姑庵,張先與裡面的小尼姑看對眼了,兩人經常偷偷幽會,入了佛門的尼姑怎能墜入凡塵呢?他們相戀的事情被尼姑庵裡的老尼姑知道了,隨即斷了兩人的來往。之後兩人在夜裡偷偷相會,之後由於張先要進京趕考,張先為小尼姑寫了一首詞《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徵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至此張先與小尼姑的緣分就此結束。
張先之後入朝為官,既是文人又是官,而且為人也十分風流多情。他當上官之後,經常與朝中好友一起去煙花之地,而他文壇大佬的名聲也十分受歌女官妓的歡迎,因為如果張先能夠為她們作詞一首,那麼她們的名聲會大高一截。張先的風流韻事很多,除了在煙花之地遇見的紅顏知己,還在宴會中邂逅佳人,他的最後一次風流在他八十歲時,他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女子為妾。在當時的封建這種年齡差太大的兩個人在一起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但是張先不顧世俗的看法,大設宴席娶了這位小妾,當時好友蘇軾為了恭賀好友大喜,便作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張先的一生瀟灑風流,他以88歲的高齡逝世,這在古代是罕見的。張先能夠活那麼久因為他自身的豁達,他為人灑脫快活,對名利又極為淡泊,他的好友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是名聲遠揚,而他在後世幾乎不出名。張先正是因為他的淡然處世,不被世俗所擾,功名所惱,所以他自然是沒什麼煩心事,心情自然愉悅,活的自然就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