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小火鍋難敵「海底撈」?呷哺呷哺翻臺率下滑,瘋狂開店淨利潤猛...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

雖然隨處可見門店,但衡量一家線下零售企業的經營成功標準不能只看表面,比如,平民火鍋連鎖呷哺呷哺(HK.00520)開店速度猛增後,利潤增長速度卻差強人意。在3月30日晚呷哺呷哺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其在2019年全年共新開243家餐廳,包含189家呷哺呷哺餐廳、54家旗下高端業務湊湊餐廳,對比2018年新開了168家呷哺呷哺和27家湊湊,門店增幅24.6%。不過,加速開店同時,呷哺呷哺公司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

瘋狂開店的結果雖然迅速壯大了呷哺呷哺的營收規模,但換來的結果卻是增收不增利,當海底撈的火鍋老大哥地位依然穩如泰山,其他火鍋新人不斷壯大,呷哺呷哺更多需要思考,在日漸競爭激烈的餐飲業,如何提高公司整體競爭力,以及當下市場環境是否還適合急速擴張的發展模式。

(3月31日位於北京東三環的一處呷哺呷哺門店 黃興利攝影)

為何增收不增利

其實,在此次年度財報發布前,呷哺呷哺接連發布了兩則盈利預警,稱2019財年淨利潤預計減少約28.0%至38.0%。3月30日公布的年度財報給了股民答案:公司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

不止是淨利潤下滑近四成,而且其門店方面,翻臺率和同店銷售雙雙降低。雖然人均消費額從53.3漲至55.8元,但門店平均翻臺率由2018年的2.8降至2.6,同店銷售減少1.4%。

對比同屬連鎖火鍋行業的另外一家餐廳海底撈,雖然翻臺率在2019年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後也比呷哺呷哺高出很多。據海底撈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其2019年平均翻臺率從2018年的5.0降至4.8,約超呷哺呷哺一倍。

在2003年「非典」過後,一人一鍋分食形式的小火鍋開始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呷哺呷哺迎來全新的快速發展階段,但這次新型肺炎疫情似乎未能給呷哺帶來轉機。財報顯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呷哺呷哺於1月起關閉中國大陸地區內所有門店,截止3月30日公告發布時,呷哺呷哺重新開啟了866家此前關閉的餐廳。

不同指標的下滑給呷哺呷哺敲響了經營警鐘。呷哺呷哺業績放緩的真正背後原因又是什麼?

為此,《華夏時報》記者聯繫呷哺呷哺進行採訪了解,但奇怪的是,負責媒體採訪的相關負責人均已離職,而且截至發稿前,呷哺呷哺的官方電話也無人接聽。

不過,在此次財報中, 呷哺呷哺給出的原因則是與租賃相關的會計準則發生了變化。

據《華夏時報》記者查閱了解,2019年1月1日,呷哺呷哺所提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生效,取消了資產負債表內融資租賃和資產負債表外經營租賃的明確劃分,轉而使用單一的資產負債表內會計模型,要求承租方將租賃合同相關的租金開支錄於折舊及攤銷項下。呷哺呷哺認為,該準則的變化影響了公司業績,否則公司淨利潤會下滑的更少。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準則有修改,就可能影響原來的記帳方法,可能影響利潤。但是不是這種調整就是影響利潤的唯一原因,還要具體看數字。

而業內認為,呷哺呷哺淨利大降的主要原因在於折舊和員工成本上升。呷哺呷哺在加速擴張的同時,店鋪擴張造成員工人數大增,加上最低工資和社保費用的提高,呷哺的員工成本增速達到32.2%,高於27.4%的營收增速。

「呷哺呷哺服務體系和場景等綜合實力是不能和海底撈比擬的,只有通過快速開店實現營收的增長,但因為核心競爭力不夠,所以淨利潤出現下滑。」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說。

老虎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成本增加能換來消費者的傾心相許,那短期犧牲利潤倒也不值得緊張,但是,翻座率和同店銷售額增長率這兩個衡量餐廳經營效率的指標並沒有隨著費用的增加而好轉。

湊湊能否翻盤

從2016年開始,一家自稱管理層和服務員均來自中國臺灣的高端火鍋湊湊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其實這是呷哺呷哺的業務之一。

湊湊一問世便採用獨立品牌名稱,擺脫呷哺呷哺便宜實惠的性價比便籤束縛,開始撤掉U型臺,增加社交屬性,像海底撈一樣實現更高的客單價。在2019年年報中,呷哺呷哺集團並沒有披露關於湊湊的具體營業指標,但從翻倍的營收增速上看,呷哺對湊湊的傾注之心顯而易見。

2017年湊湊火鍋還虧損超過2400萬元。直到2018年,湊湊火鍋開始扭虧為盈,實現利潤6480萬元。好景不長,剛剛盈利兩年,2020年便遭遇了疫情黑天鵝,其他餐飲企業無一能倖免。

呷哺呷哺在2019年的戰略規劃中提到,湊湊力圖以園林式裝修、5人以下用餐規模的店面設計及高質量的菜品供應打造出一種火鍋用餐與休閒聚會結合的消費場景,目標客戶群是25-35歲的都市白領的差異化發展。

對此,朱丹蓬認為,湊湊因為走高端,目前還在布局期,抓住消費者的嘗鮮心理,所以整體增長還可以。但是關鍵還要看翻單和復購率兩個指標,對於餐飲業老說,回頭客更為關鍵。

不過,在2020年春季這場疫情之下,湊湊也不能完全發揮功效了,呷哺呷哺把希望又寄托在零售。

此前,呷哺呷哺常務副總裁趙怡曾對外介紹,在渠道上,呷哺呷哺線上線下同時出擊,線上電商渠道出大貨產品(銷量好的產品),並且在原有的呷哺外送基礎上推出呷哺嚴選平臺和惠民生鮮,覆蓋門店周圍消費者的生鮮需求;同時靈活使用企業微信進行微商推廣。

在談及當下是否適合餐飲門店擴張時,朱丹蓬指出:「這場疫情會導致40%-50%的餐飲店會關門,這時候出手應該是超低價,比較適合那些有實力的餐飲業擴張門店。」

相關焦點

  • 海底撈VS呷哺呷哺:「火鍋雙雄」沒有終點的開店競賽
    張、賀二人分別執掌著國內兩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一家市值1400億,一家140億。如今的張勇也許不再將賀光啟視為對手,但賀一定把張作為自己趕超的目標。張、賀二人分別執掌著國內兩大知名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一家市值1400億,一家140億。
  • 火鍋業英雄隱憂:翻臺率下滑 紅利觸頂
    財報顯示,海底撈上半年收入116.95億元,同比增長59.3%;淨利潤9.11億元,去年同期6.46億元,同比增長41%。增長背後,其翻臺率、同店銷售增長率卻持續下滑。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的翻臺率自2017年起再創新低,從2017年上半年5次/天跌至4.8次/天;同店銷售增長率也由2017年上半年6.4%減少至4.7%。
  • 呷哺呷哺1100家門店亂拳出擊!海底撈禮貌微笑
    但即便是一個好賽道,它也是一個無比擁擠的好賽道,全宇宙無敵的海底撈,它在中國火鍋行業的市佔率不到6%。在這個競爭無比激烈的行業裡,海底撈憑藉極致的服務取勝,呷哺呷哺則靠著一人一鍋的小火鍋模式闖出一片天地。但這兩年,可能是為了給資本市場以交代,呷哺呷哺接二連三的漲價也引起了很多消費者的不滿。
  • 老虎證券:瘋狂開店的呷哺正在與海底撈漸行漸遠
    虛胖的呷哺:門店蹭蹭的開,就是看不見利潤市值腰斬之後,快火鍋之王呷哺呷哺公布了2019年的財務報告,數據上看,似乎跌的並不冤。 在過去的一年,呷哺集團開了243家新店,其中,呷哺呷哺189間,湊湊54間,店面總數合計1124家餐廳。 這一規模,遠超海底撈的768家,稱之為中國的火鍋連鎖之王並不為過。
  • 探店海底撈、呷哺、小肥羊、小龍坎……為你揭秘火鍋暴利與虧損的...
    蛋解創業的一位朋友在大連開火鍋店,2012年時翻臺率能達到5—6次,但隨著競爭加劇,周圍不斷有新品牌開店,如今工作日不翻臺,周末翻臺率也只有2次多一點。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海底撈的翻臺率只有現在的一半,即2.5次,那會是什麼情況呢? 為了讓估算模型更準確,假設人員成本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為什麼不用一半呢?
  • 翻海底撈的臺,革火鍋業的命,巴奴憑什麼?
    在講到品類創新風口時,他出人意料地盯上了貌似已經打成一片血海、生存環境逼仄的火鍋市場,並特別提到一家「低調而瘋狂」的黑馬品牌: 「巴奴火鍋,它只幹了一件事,把火鍋中用的最多的產品毛肚,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做到極致……用了一個毛肚在火鍋紅海中撕開了一條線。」
  • 呷哺呷哺再推輕奢之作,能否提升運營效率?
    ▲湊湊門店近年來,呷哺呷哺一直在進行品牌升級,此次又推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將輕奢感融入用餐體驗中,進行輕量化運營,希望以此增加對年輕主力客群的吸引力,不斷提高門店翻臺率,提升運營效率。▲呷哺呷哺「LIGHT-POT」輕奢版門店呷哺呷哺升級版門店是否能像湊湊那樣獲得成功,突破集團運營效率瓶頸?
  • 蜀大俠火鍋怎麼樣?投資開店利潤如何?
    火鍋在餐飲市場擁有了大量的消費群體,很多投資商看好了火鍋市場的發展前景,現在投資開火鍋店不是容易的事情,那 蜀大俠火鍋怎麼樣?該品牌在餐飲市場擁有了大量的消費群體,現在品牌的口碑持續上升,開店可以獲取好的發展!
  • 呷哺呷哺升級,小火鍋開創者要從「快餐」變身「輕正餐」
    呷哺呷哺變了,細心的食客首先會從新門店的logo上發現端倪。四個漢字取消了黑色邊框,拉開了字間距,從圓潤、親切轉而輕盈、優雅,恰如這個創立19年的品牌正在走向新的「人生篇章」。 在火鍋這個標準化程度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競爭也最激烈的超級紅海市場,「快進快出」是行業常態。正因如此,生存19年的呷哺呷哺既是巨大的成功,也不得不應對品牌老化的危機。
  • 「火鍋味兒」的奶茶,你要來一杯嗎?
    龍小茶店面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2018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榜,成都小龍坎火鍋僅居於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後,排名第三。小龍坎如今在成都已擁有12家直營店以及全球近600家門店。火鍋店生意這麼火爆,為什麼還要涉足茶飲?據仁眾管理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事先調研,茶飲市場潛在規模約為500億元,消費群體約為5億人,這是該公司進入該行業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 海底撈「自救式漲價」後緊急道歉!燙嘴PE遇上增長瓶頸期 券商稱...
    雖然有的門店出現了等位現象,但客觀現實是翻臺率下降、客流減少。 為增加收入對衝疫情影響,海底撈選擇「自救式」漲價。 在成都海底撈門店,酥肉34元一份,一些素菜每份也上漲了2元左右。而據一位北京食客在微博曬出的菜單,目前海底撈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 「緊急式」道歉 可能也是由於意識到了漲價對品牌的打擊,就在今天下午,海底撈就漲價道歉。
  • 每天入帳7000萬,店長年薪最高600萬,海底撈還能香多久?
    折算下來,海底撈每天賺630萬,平均每家餐廳每天能淨賺8200元。火鍋在餐飲中是一個值得想像的賽道,原因就在於其標準化及可複製性。然而,海底撈狂奔的背後,淨利增速不敵營收增速,同店銷售增長率下降到1.6%,翻臺率下降到4.8。而折舊攤銷劇增174%,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大增,正在不斷蠶食其盈利。
  • 8000億火鍋市場陷入品牌僵局,品類將何去何從?
    最近在和一個餐飲大佬聊天聊到「火鍋」這個品類時,頗有些感慨。這個曾經因海底撈上市而看到希望的品類,如今行業業績普遍下滑,有些門店甚至下滑高達30%!而火鍋能成為餐飲行業中份額最大的品類,主要歸功於以下幾點因素:易擴張、易標準化火鍋這個行業在供給端易複製,底料、蘸料、菜品都可以快速供應,門店可複製性強,門店拓展速度極快。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過去三年店面數量翻倍增加。
  • 湊湊撐起估值 呷哺呷哺還有30%的上漲空間?
    東北證券預計公司2020-202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8/96/119億元,增速分別為-5%/+67%/+23%,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02/6.7/7.9億元,對應PE分別為5534/21/17倍。  火鍋餐飲品牌呷哺呷哺今日一度漲超13%,盤中續創新高,截至發稿,漲幅11.78%,報17.46港元。  呷哺:持續轉型升級,業績有望企穩回升  呷哺創立於1998年,原身是臺灣的休閒小火鍋,主打一人一鍋。
  • 巴奴、百年老媽、鴻茂齋……鄭州火鍋市場誰可與海底撈匹敵?
    另外,從安陽走出來的巴奴毛肚火鍋已經有17年歷史,在鄭州已經開設有22家直營店面,全國有49家直營店面,並在2月「進京趕考」,其北京首店悠唐店試營業後每天翻臺率達到6次,單日客流量上千人,其招牌菜品毛肚點擊率達到了113.9%。
  • 海底撈的天花板到底在哪?
    受到新冠疫情衝擊,2020 年餐飲商家預計從 1107.5 萬家降至 941.4 萬家,加速行業洗牌,海底撈2020 年上半年逆勢展店 173 家,淨開店 167 家,全年開店預計有望提速,表現尤為突出。   公司:中式餐飲龍頭翹楚,火鍋 NO.1   海底撈目前在中式火鍋排名第一,2019 年餐飲百強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百勝、麥當勞之後。
  • 重慶火鍋加盟連鎖店應該如何提高翻臺率
    翻臺率是餐飲行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餐桌的重複使用率,對於重慶火鍋加盟連鎖店來說,翻臺率越高收入就越高,因此為了打造高收益,我們要努力提高翻臺率,具體怎麼做呢?1.提高員工效率,減少等待時長影響火鍋加盟連鎖店翻臺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是較為突出的因素。
  • 海底撈開火鍋食材店,火鍋食材風口被引爆,餐飲老闆們蠢蠢欲動
    根據企查查的數據統計,在5個月的時間裡,火鍋食材店新增門店突破了8000家,不僅僅是開店速度迅猛,就連資本也很看好這個賽道。今年5月份,懶熊火鍋獲得了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是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字節跳動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鍋圈食匯更是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獲得了4輪融資,總金額超過了8億元人民幣。鍋圈食匯在不到6個月的時間裡,新增了1800家店,平均每天新開10家店,這個開店速度是真的瘋狂,為了搶佔市場第一名,鍋圈食匯燒錢的速度也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