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祖先是恐龍?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2021-01-15 新華報業網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抖音宣布與全國20餘家博物館推出「雲端博物館」活動,邀請博物館館長、文化名人通過抖音直播帶領觀眾線上看展,讓更多人走近博物館,了解博物館,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直播之前,我們也與劉樹臣副館長進行了一次對話,聊了聊中國地質博物館對於新技術、新平臺的看法,博物館視頻化、數位化的發展趨勢。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與包容性。博物館是一個多元與包容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權平等地走進、感受博物館。

抖音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信息普惠,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抖音希望通過線上看展的方式激發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讓更多網友能夠真正走進博物館。希望這次的活動讓你喜歡。

以下為對話內容整理:

抖音:這次展覽選擇了北京人頭蓋骨和恐龍展區,為什麼選擇這些展區跟抖音用戶交流?

嘉賓: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最有特色藏品之一,就是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這次跟大家展示的藏品,一部分是公眾感興趣的,比如恐龍;一部分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

北京猿人頭蓋骨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古人類研究方面重大的科學發現,對世界整個古人類學的研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發現古人類有用火的確切證據,這說明咱們人類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使用火了,意義重大。其次,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在抗戰時期,原件全都丟失了,很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但是如何丟失的,仍然是個謎。我們現在擁有的複製品,是中國人自己複製的,他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老館員胡承志老先生,複製技術又非常精湛,所以從這一點上看,也非常有意義。

中華龍鳥也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種帶有羽毛的恐龍,發現於1996年,1997年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中華龍鳥的發現,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的新的證據,引發了人們對鳥類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熱潮。可以說,中華龍鳥的發現,以及後來發現的一系列帶有羽毛的恐龍,有力的證明了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大家一般都認為,恐龍身軀很龐大,怎麼會跟鳥類有關係呢?實際上,恐龍裡面有一個小的分支——小型獸腳類恐龍,逐漸發育了羽毛,演化成鳥,飛上了藍天。

抖音:中國地質博物館是這次唯一參與抖音直播的自然類博物館,它跟人文類的博物館有什麼差別?

嘉賓:是的,本次直播只有中國地質博物館是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他跟人文類的博物館相比,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區別:第一,從展示的展品,或者說從收藏的標本來看,人文歷史類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一些物品和痕跡,它反映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而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它保存的是天然的產物,更多反映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物華天寶。

第二,記年方式或者單位有著巨大的差別。人文類博物館通常以朝代劃分,最多到幾千年前。但是自然類的博物館一般都是以百萬年,甚至億年來計算的。

第三,參觀人文類的博物館和自然類的博物館,觀眾所得到的啟示,會有很大的差別。人文類的博物館,觀眾看完會感嘆祖先的聰明智慧,思考如何進行繼承和發揚人類文明。自然類的博物館,人們參觀完首先會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給我們啟示的恰恰是,大自然是不可抗逆的,人類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還有很多礦物,常常讓我感到很「精美」,礦物的形成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看到這些神奇又不可再生的資源時,我相信大家對於保護自然和珍惜資源,可能會有更深的感受。我也希望通過大家參觀地質博物館,通過這次直播,使觀眾得到這方面的啟示。

抖音:為了這場直播,中國地質博物館做了哪方面的準備?

嘉賓: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也讓中國地質博物館嘗試「雲端」展示的方式。做直播,首先是確定主題,內容非常重要,其次,還要考慮表現方式。比如說我們在地球日的雲遊活動,讓講解員和專業人員搭檔,一邊講解,一邊帶觀眾雲遊展廳。

這次,抖音方面也希望讓博物館的館長來當「講解員」,我們就精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寶,給大家展示出來。這些國寶在世界上都是很難得一見的,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場對話,以這樣的互動方式把它們介紹給大家。

本次直播,我還想把背後的故事也給大家講一講。單純的展覽可能一晃就過了,但是它背後有很多有趣且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覺得從科學傳播的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意義。

抖音:您剛才提到地球日也進行了線上直播,您覺得線上來逛博物館,與實際走進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嘉賓:首先,線上和線下的博物館,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目前還沒開放展覽,現在的直播就是對線下展覽的有益補充,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第二,線上和線下的觀展感受是不一樣的。線上的觀展,我想用個詞,理性,線上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我們會講更多的科學上的故事,帶領大家思考。如果是線下,更多的是感性的,觀眾的參與性、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更為豐富一些。

第三,線上很大的優勢是,傳播更快,影響更廣。大家通過看直播,它不受空間的制約,不受人流的限制,只要你有網,你都可以打開來看。但如果實地來看的話,那可能我還有限流,外地的觀眾要過來,成本就更高了。

中國地質博物館也建有數字地質博物館,有很多數位化的資源也在網上,但是它跟直播又不一樣,它相對比較死板,而在直播過程中,大家隨時提問,我們隨時交流,增加互動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數字博物館的劣勢。

抖音:博物館是文明的地標,怎麼通過新技術讓博物館走近大眾?

嘉賓:我覺得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博物館是現代文明很重要的標誌,人們去一個地方旅行,都會想著要去當地的博物館去看看。我覺得現代人的這種意識越來越強了,就是說更多的人願意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到博物館去。

實際上我們向公眾呈現的這些歷史和文明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突破。特別是最近一些年,VR、AR這些技術的應用,實際上是能夠讓人更能夠像親臨其境,給博物館的傳統展示方式,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但是我還有另外一個觀點,我覺得這些都是辨證的,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方式。

抖音:您覺得抖音和博物館,還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性?

嘉賓: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使用抖音,我都快60歲的人了,也是跟年輕人在學習。我手機裡的抖音,也是我們家孩子幫我下載的。我覺得這方式挺好,我也看抖音,實際上我們在前段時間就一直在想,開通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官方抖音號。

我們一直在思考抖音這種新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抖音平臺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博物館以前更多採用傳統的表達方式,而對於新的表現形式,例如,抖音對傳統展示方法的衝擊,我們也在一直適應和改變。

現代人基本上離不開手機了,那麼抖音的短視頻和直播,我覺得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尤其是抖音的視頻,我覺得這是很直觀的表現方式,我們現在也想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轉化成這種新形式。因為上抖音平臺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也特別看重短視頻的這種方式。

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科學傳播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業,我們也希望,通過後續的合作,能讓這樣公益性的活動,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相關焦點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不少恐龍都是長羽毛的 南京專家稱還是鳥類的祖先
    摘要: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西伯利亞發現的1.6億年前恐龍化石顯示,很多恐龍可能和科學家原先所想像的不同,其實都長有羽毛。「恐龍長羽毛」就是證明  隨著帶羽毛恐龍的發現,「鳥類是恐龍後代」這一說法得到證實。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那麼恐龍最先進化出鳥的什麼特徵?
    但是也有一些反對意見,認為始祖鳥只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相反,它們並不是鳥類祖先,而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始祖鳥的問題,而是「羽毛」這種最先出現的類鳥特徵,無論始祖鳥是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它們的一些特徵都與鳥類極為相似,或許這種生長羽毛的基因,才是導致恐龍進化成鳥類的一種直接因素。
  • 本周六,「網紅科學家」帶您雲探索中國恐龍的奧秘
    據北京自然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周六晚19時30分開始的「中國恐龍的新家」直播互動活動將以自然博物館中大家最喜愛的古爬行動物展廳和古哺乳動物展廳為主,揭秘井研馬門溪龍、小盜龍、似叉骨祖翼獸、中華侏羅獸等化石標本及它們背後的故事,展示科學家的幕後工作以及古生物學研究的累累碩果。
  • 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近距離觀看龐然大物恐龍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恐龍化石群遺址,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是我國最大的恐龍遺址博物館。這些恐龍化石歷史非常悠久,距今已有2億年,在漫長的地質變化中,這些恐龍化石能保存的如此完整,實屬不易,今天我就帶大家一探此地。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中國地域廣袤,而且地形多樣,有利於各種化石保存,目前,已在中國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比較著名的有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內蒙古二連浩特、新疆準噶爾、山東諸城、遼西熱河等地區。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其中就包括了「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諸多「明星」生物化石60多種。先讓我們見識幾位將在這次大展上露面的「明星」們:這是有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與季強博士合作對中華龍鳥進行研究和鑑定,證明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進化的最初生物,對鳥類的起源重要研究意義;與由海魯博士合作對龜背龍化石進行研究,認為該生物是介於龜與龍之間的動物,對於研究動物進化和鳥類變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首都師範大學任東博士合作開展對白堊紀早期地層被子植物的研究;與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孫革、周長富合作對遼寧巨龍進行研究鑑定認為是中生代遼西首次發現最大個體的植食性恐龍,對於中生代白堊紀熱河生物群恐龍的演化和生活環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它用什麼姿勢學會了飛翔(圖)
    最近,在中國遼西發現的四翼恐龍化石震驚了世界古生物學界,為人們了解鳥類的祖先如何學會飛翔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視角,同時也為樹棲說增加了更大的可信度。    《自然》雜誌發表了《源自中國的四翼恐龍》,為人們了解鳥類的祖先如何學會飛翔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視角    1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撰寫的封面文章《源自中國的四翼恐龍》。文章發表後,中外媒體紛紛予以報導。在不到一周的時間裡,徐星博士收到了上百封電子郵件,其中包括各國記者的詢問和同行的祝賀。
  • 鳥類祖先系長毛恐龍,但後者卻不能飛,問題到底出現在哪?
    看到標題的時候,大家肯定在質疑鳥類祖先不是翼龍嗎,但實際上真不是的,翼龍俗稱「會飛的蜥蜴」,其實並不屬於恐龍類了,那麼鳥類的祖先到底是誰呢?近十年,從中國不斷出土的恐龍化石新材料,極大的豐富了恐龍譜系,其中就出土了一系列的長毛恐龍化石。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的非常美麗。從形態上區分,鳥類的羽毛有片狀的正羽和蓬鬆的絨羽兩種。在鳥類身體表面、翅膀以及尾巴上,覆蓋著片狀的羽毛就是正羽。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從形態上區分,鳥類的羽毛有片狀的正羽和蓬鬆的絨羽兩種。在鳥類身體表面、翅膀以及尾巴上,覆蓋著片狀的羽毛就是正羽。正羽中間有一根軸,叫做羽軸。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七站——「東方龍宮」自貢恐龍博物館
    「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已經安排上了 讓我們每周帶你前往一個博物館 看望住在那裡的中國恐龍明星們!1987年住進了我的「新」家——自貢恐龍博物館。「中國龍王」董枝明爺爺把我和夥伴們稱為蜀龍動物群,今天我為我的家代言。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懸而未決,直到有研究人員在一塊形成於白堊紀末期的頭骨化石中發現了驚人的秘密。研究結果發現,鳥類的祖先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就出現了。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外宣布發現了一塊大約有6700萬年歷史的鳥類化石,這塊化石隱藏著現代禽類與鳥類之間的關係。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原鳥化石非常零碎,所以很多人認為,原鳥化石不是來自一種動物,而是來自於幾隻動物死後一起被衝洗和埋葬的骨頭。這些化石中有些可能來自與鳥類關係密切的徐古恐龍,有些來自相對原始的角鼻恐龍,有些來自更原始的爬行動物。因此,原鳥並不存在。在發現這隻原鳥的消息公布幾年後,來自中國的一項發現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在發現這隻原鳥的消息公布幾年後,來自中國的一項發現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996年9月,中國地質博物館發表了一篇關於保存完好的中華龍鳥化石的論文。這篇發表在非專業學術期刊《中國地質》上的短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因為作者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中華的龍鳥有家雞那麼大。它有一個大的頭,鋒利的牙齒和小鋸齒在它的嘴。它的前肢很短,但尾巴卻長得驚人。
  • 鳥類真的起源於恐龍嗎?
    在通常情況下,化石標本就是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證據,然而由於鳥類的骨骼薄而充氣,十分脆弱,再加上在突發地質災害時能夠迅速逃脫的飛翔能力,被壓復而形成化石的概率相對較低,迄今已被發現的完整的古鳥化石非常稀缺,以致有關鳥類的起源問題百餘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至今尚難定論。
  • 中國是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巨型汝陽龍」竟是世界最大恐龍化石
    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鄉有座「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發現的生活於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年至8500萬年間)的汝陽恐龍動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晚白堊紀早期的一個重要恐龍物證,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研究上的空白,對研究大型蜥腳類和結節類恐龍的分布、遷徙、演化以及揭示恐龍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和最終的突然滅絕等具有重大價值
  • 講座|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化石背後的故事
    近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博士做客廣州學而優書店,圍繞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年度視覺獎的獲獎圖書《聽化石的故事》,帶領我們走近中國古動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化石標本,揭秘數億年的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和王原本人校核並授權發布。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