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眾包平臺的騎手社區上, 400萬人分享《系統》讀後感。
作者 | 園長
編輯 | 楊晶
即使《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簡稱《系統》)和餓了麼的公關稿在朋友圈裡一前一後地刷屏,也很少有人知道外賣騎手用什麼App接單,更少有人會關注,在美團、餓了麼等幾大巨頭旗下工作的近千萬外賣騎手,如何看待刷遍五環內人群朋友圈的這兩篇稿子。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在美團外賣的派單平臺「美團眾包」App中,發現了一個美團為註冊外賣員開闢的交流版塊——「騎手社區」。美團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它旗下的註冊騎手已經達到了399萬,並且這個數字仍處於快速增長中。
美團眾包App中「騎手社區」的頁面與位置
圖源:美團眾包App
這是一個匯聚了400萬騎手、高度活躍的社區。在這裡,400萬風裡來雨裡去的人們,分享送餐路上的辛酸苦辣,以及無數的生活細節。
「你們看最近媒體的深度報導了嗎,很火的。」
9月8日,因為一篇《系統》,無數騎手找到了一個可以共同聚焦和反思的話題——我們日復一日地在以分鐘計算的Deadline面前艱辛工作,有時候甚至還得倒貼錢。這一切,到底合理嗎?
400萬人的交流社區,並不只是系統的附屬品
美團眾包平臺上「騎手社區」,在氛圍上有點像脈脈+知乎,一個專屬外賣騎手這個職業的內容社區。在這裡,每個騎手對一些共性問題早有答案。
首先,和工作有關的內容,佔據了這個平臺的絕大部分。哪個小區的路最好走、哪個餐廳的餐出得最快、去哪裡能買到便宜好開的電動車、如何處理用戶投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一定不會想到一份平平無奇的外賣背後,包含著多少送餐人的無奈和「土智慧」。
「能申訴嗎?」這是騎手社區裡,眾多無奈問題中最有共性的一個。
你能在外賣騎手的交流中,看到數不清的「送餐失敗」案例——某家餐廳出餐太慢,顧客中途取消訂單;定位系統出了Bug,騎手找不到顧客的位置,諸如此類。如果不想認罰,騎手就要向美團申訴,為特殊情況爭取豁免。
也有不熟悉送餐規則的新手,連續接了好多單,每個單子都沒有按時送到。等待他的,是無可爭辯的處罰。
「騎手社區」裡的快樂與憂傷
圖源:美團眾包App
一位深圳的外賣員在騎手社區曬出了自己的接單統計,他連續送的幾份木桶飯、豬腳飯、煲仔飯......全部遲到了,一天下來的收益是負23.94元。
不算電動車的損耗和充電費用,這位騎手不光沒有掙到錢,還要給美團倒貼錢。
這個「悲慘」的遭遇,引起了近百位騎手的同情,有人給他支招,「步子大了崴到蛋,新手(同時接)三單左右最合適」;美團官方帳號「袋鼠妹」也來留言,喊他參加線下培訓,提高接單送餐水平。
對待遇和收益的斤斤計較,更是這個偏向職場屬性社區的永恆話題。如何用最短的時間送最多的單子、如何與「袋鼠妹」(美團官方)溝通要回有爭議的扣款,始終都是社區討論最熱烈的部分。
美團和「競對」餓了麼,也是騎手們在社區中熱議的對象。9月8日晚間,餓了麼表示將推出「多等5分鐘」的功能,試圖讓騎手們的壓力更小一些。很多美團騎手注意到了這一點,把相關的報導馬上貼到了騎手社區上。
有人當即表示,「小鳥」(指餓了麼,標誌是一個藍色的蜂鳥)更人性化,比美團掙得多,自己這就要「跑路」;還有人直接對美團表示不滿,指責創始人王興,「王禿子」不如馬老師(馬雲)厚道,「是不可能改變的。」
美團騎手社區容忍了這些聲音。截止目前,我們仍能在社區中看到以上發言。
內容社區組成的「非正式組織」
美團的「容忍」,也有著一定的管理學「理論基礎」。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學和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霍桑實驗」。
這個社會實驗已經證實,在公司、企業中能影響到員工的,不光有正式的組織和層級,一些鬆散的「非正式組織」,例如工人中的「小團體」等等,對於工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同樣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舒緩壓力,提升獲得感、價值感上,有助於工人在企業中更加穩定地工作,提升勞動生產效率。
在美團數以百萬計、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騎手之間,「騎手社區」就成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讓騎手們取得連接、抱團取暖的「非正式組織」。對於美團來說,給騎手一個發發牢騷、舒緩情緒的平臺,也是利大於弊的選擇,可以在無形中緩釋強大的工作壓力,更好地「送啥都快」。
美團還投入了相當的力氣,讓這個社區產出儘可能豐富的內容。
「騎手社區」下面「互動閒聊」話題中的內容
圖源:美團眾包App
比如,設置類似「微博熱搜」的話題榜單,供騎手找到熱門話題進行討論;給帖子打上各種標籤,諸如「安全無小事」、「送餐風景」、「互動閒聊」、「新手求帶」等等,方便騎手找到感興趣的話題;發布「騎手社區KOL招募令」,尋找「具備獨立寫作能力」的騎手成為送餐心得等內容的創作者,提供曝光和獎品激勵......
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下,這個社區成了騎手們難得的一片「自留地」。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之外,他們找到了一個專屬於自己、可以放肆「抒發感情」的平臺。
對於外賣騎手們來說,最常見的減壓方式就是向同伴「吐槽」——
吐槽商家製作慢,浪費時間 ;吐槽一些跑腿訂單工作量很大,費力不討好;吐槽有些用戶不禮貌、故意不開門;吐槽物業、保安搞歧視,不讓進小區;吐槽小偷偷車、修車店太貴;吐槽自己,忘了點擊送達,好幾單白送......
社區產出的內容,也和來自社會的關心一道,推進騎手工作環境的改善。《系統》一文發布後的9月8日晚上,美團眾包App就發了一條《減壓五步法幫你緩解生活工作壓力》的推送,美團邀請專業的心理學老師,為騎手提供在線課程輔導,幫助紓解壓力。
平時,這類旨在關心外賣員身心健康的推送很少見到,除了日常的訂單,一般是天氣和交通信息提示。
一不小心,美團做出了一個實名制社區
儘管美團是個生活服務平臺,但它是個有著濃厚社區基因的產品。
從校內(人人網的前身)到飯否,王興在創辦美團之前,始終都在社交和社區的賽道上創業。雖然不能確定王興對於眾包平臺中的騎手社區花了多大心思,但從產品和運營的角度看,美團的投入並不吝嗇。
類似王者榮耀,騎手也有從青銅到王者的過程
能享受的權益也不一樣
圖源:美團眾包App
本質上講,騎手社區是一個職場交流平臺。儘管很多人並不把騎手視作正規職業,但在這個行業中,既有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需求(比如晉升騎手等級,賺取更大收益),也有獲取信息、人際交往等現實需求。
對騎手社區的投入,除了滿足騎手的需求,也讓美團在無意間,打造出了一個相當活躍的實名制社區。
由於美團的騎手全部採用實名註冊,因此在騎手社區發表的內容,幾乎都是以實名制的形式發布的。但它和那些封閉的公司員工論壇不同,人人都可以註冊登陸,因此,它既封閉,又開放。它的內容,也不僅限於送餐路上的日常。
從評論區的熱鬧程度上看,騎手們發布的生活照、搞笑圖片、段子等內容(暫時還沒有短視頻的功能)頗受歡迎。還有不少騎手經常曬出令人羨慕的「成績單」,將陽光一面展現出來。
在社區中,還有不少女騎手一樣願意展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難得的是,在這個男性用戶為主體的社區中,幾乎所有人都給予這些女騎手相當程度的尊重,為她們留下鼓勵和祝福。
除了日漸豐富的內容,400萬以上的騎手用戶規模,給了美團讓這個社區進一步發展的用戶基礎,並且為之後的變革,提供了更具想像力的空間。
「系統的問題,終究需要系統背後的人來解決。」
9月9日晚間,美團在回應聲明中這樣寫道。騎手社區,也將有可能成為美團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
而從社會價值的角度看,這個社區也給了人們一個窺見騎手們日常生活的窗口。
在《系統》一文刷屏後,不少人都在說,「騎手、顧客、商家和平臺」之間的矛盾是個無解的問題。在絕對理性和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永遠無法互相理解。
但在這類騎手社區中,我們卻可以用感性的視角,來體會一份外賣背後故事和心血。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註定有很多問題暫時難以解決。但或許可以在這裡,在這個擁有數以百萬計騎手用戶的社區中,找到一個與外賣和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