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爾本出發前,這批通過檢疫的澳牛帶上了統一的耳標)
文/天下網商記者 周麟
一頭活牛要從澳大利亞來到中國有多折騰?
2015年10月21日,凌晨三點多的重慶江北機場,150頭澳大利亞安格斯牛經過11小時的空中旅行抵達,半夜出動來接機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牛隻越洋旅行。中澳在2014年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後,這是第一次允許澳洲活牛進口,承接方是重慶恆都農業集團。
(澳大利亞活牛搭乘澳大利亞qf7597航班順利抵達重慶)
一場活牛進口實驗
早在活牛進口的前幾天,國家質檢總局派出的專家組就抵達澳大利亞,對即將運往中國的每一頭牛進行隔離檢疫,每頭牛都隔離居住了七天。
確定健康的牛隻,每三五頭被分成一組,裝到統一大小的木質定製箱中,他們不是隨隨便便被裝到這些大木箱裡面,他們要保證既能自由呼吸,又有一定的活動空間,這是澳洲的動物福利規定。
(下機前的檢驗檢疫工作)
這些木箱被平穩的送進澳洲航空的貨運飛機,從墨爾本國際機場出發,運往中國重慶。
(用吊車取下裝載活牛的特製木箱)
這一頭,重慶江北機場嚴陣以待。飛機在半夜一著陸,穿著專業服裝的檢疫人員火速登機檢驗,用吊車把裝著牛隻的木箱,挪動到剛剛消毒過的專業卡車上。
(給專用卡車消毒)
這10輛專用卡車的下一站即是恆都澳洲進口肉牛隔離場,在運輸期間,重慶檢驗檢疫局對機場口岸現場、公路運輸、隔離檢疫場等進行全程監管。
(運往恆都的澳牛隔離場)
按照中澳雙方的活牛貿易協定,這批牛的定點隔離檢疫飼養不超過14天,牠們最多只能再活兩個禮拜。即使如此,這批牛仍然要按照澳洲的動物福利標準對待,活到最後一刻也必須睡沙床、聽音樂、做運動,連喝的水也和人喝的水質相同,即使死,也要死得「人道」,這就是澳洲肉牛的一生。
(從監控上實時獲取澳牛的飼養情況)
「在這之前,直接用來屠宰的活牛進口在國內絕無僅有。」 恆都集團分管銷售的常務副總裁魏文曉告訴《天下網商》。2014年11月,中澳自貿協定最終籤署,其中一條重要協議是,中國每年可以從澳大利亞進口100萬頭活牛。各地方政府可以向國家質檢總局提交申請,承接活牛進口。
很快就有一些省份提交了申請,其中重慶的動作最快,恆都在自貿協定達成後,根據相關文件標準進行隔離圈改造,設施、人員也在澳方監督下升級,成為首家有資質承接活牛進口的企業。前後歷經一年多,終於在2015年10月份進口首批活牛。
活牛開放政策一方面是出於國內牛源緊缺的現狀,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嘗鮮的需求。不過活牛進口生意不是每個人都看好,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評價,活牛進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營銷噱頭,在商業上卻很難做到持續。
魏文曉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認為,這次進口打通了澳洲活牛進入到中國的完整鏈路,這個鏈路也正複製在恆都的河南分公司,恆都的目標是在2018年達到每年進口45萬頭活牛的規模。
重資產的恆都模式
恆都是肉牛行業中的後起之秀,創始人是原本在北京中關村的一批it人,卻在2009年挽起袖子外行人養牛,如今已是農業部頒發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它不僅是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大牌幕後的供應商,近幾年更積極向c端用戶靠攏。
之所以引進澳洲活牛,主動做「吃螃蟹的人」,是因為恆都本來就是一家重模式的公司,從肉牛養殖、牧草種植、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等產業上下遊環節都具備,「恆都模式」在業內以全產業鏈布局著稱。
魏文曉稱,恆都這幾年的全產業鏈模式,前前後後投入了約20億。
重模式實屬另類。因為牛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養牛也比較費錢,當時肉牛屠宰行業的慣用方式是,自己不養牛,從農戶方面收牛,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之後結帳,而此時市場銷售已經基本上完成。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多少流動資金就可以運轉,靠賒帳這種擠壓上遊的做法就可以保持運轉。
不過傳統向農戶收牛的模式缺陷也十分明顯,由於是從不同的散戶手中買牛,牛的品種、品質、年齡、性別等參差不齊,從源頭上無法達到標準化,遑論屠宰後分割等環節的標準化等問題。
因此在2009年剛入行時,恆都模式並不被人看好,「這肯定是瘋了,又是外行來燒錢的!」 魏文曉回憶說,這是當時不少行業內人給出的評價。
這種瘋勁的確只有外行人做得出來。恆都的母集團為中恆興業,是位於北京中關村一家從事3c數碼等it產品的企業,曾做過佳能等大品牌的國代,後又跨界做了地產項目,都跟養牛不沾一點邊。
儘管獲利可觀,兩個項目的可持續性卻不夠理想,集團高層們於是思考,怎麼才能找一個持續性強的項目,把在it跟地產行業賺來的錢穩定營利下去。一次他們從央視2套和7套的新聞裡嗅到了商機:雖然母牛比公牛便宜,但屠宰後賣給消費者時卻是同價的,因此全國多地出現了大量宰殺母牛的情況,導致母牛生產數量接不上,散養的牛源大幅減少。
這樣的新聞透露出,肉牛行業有很大痛點需要克服,加上「吃」這件事是任何消費者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他們認為,這個沒有標準化、沒有足夠強勢龍頭老大的行業似乎蘊含機會。
於是一幫原本活躍在北京的白領,跑到了恆都董事長秦亞良的老家、一千多公裡以外的重慶市豐都縣高家鎮,開始平地、養草,建起了向美式谷飼標準看齊的養牛場。魏文曉在重慶的山溝裡一待就是5年,直到2014年才回北京。
恆都的運氣挺好,創業兩年後,央視報導的牛源緊缺問題果然顯現,讓剛創立不久的公司一下子在肉牛市場打響名號,目前在線下的肉牛品牌中已經位列前三,「牛源確實是讓企業制勝的一個關鍵。」 魏文曉說。
渠道之變
2010年10月,第一批恆都自養的牛出欄,宰上了第一刀。
但是外行人要怎麼找到客戶呢?他們的方法很奇葩,直接上網查知名餐飲的聯繫方式,打電話讓採購員們來重慶實地參觀,結果這個方法竟然有效,市場上肉牛資源有限,這種方式屢試不爽,很快他們就開始給麥當勞、肯德基、西貝莜麵村等知名餐飲供貨。
負責知名火鍋企業海底撈採購業務的張全根告訴《天下網商》,2011年初雙方開始合作,「我們對食材有嚴格要求,恆都的優勢是全產業鏈,可以從源頭把控」。目前恆都是海底撈在全國範圍內的八大供應商之一。
在發展初期,這種to b的渠道行之有效,有實力的餐飲企業要的貨量夠大,也不會隨便違約、賴帳,讓恆都分到了市場上的第一杯羹。
但餐飲大牌們不缺供應商,議價能力也強,卡著成本甚至低於成本,能給恆都帶來的只是銷量,而不是利潤。
意識到這點,恆都開始向c端嘗試,走的是商超、農貿市場這類傳統的消費渠道。因為供貨給大廠牌餐飲企業的緣故,商超之路也相對較為順利,恆都成為了沃爾瑪、山姆、家樂福、麥德龍、永輝等知名超市的供應商,在全國商超擁有2000餘家專櫃。商超這條路走通後,恆都開始減少與餐飲品牌的b端合作,從原來80%的佔比降到了不足30%。
相伴隨渠道變化的,還有產品。給b端客戶供貨時,恆都還停留在最傳統的「原料」層面,不分品種和部位,統統都是肉。而面向c端時,它當初想做的標準化才開始萌芽,上腦、菲力、肋眼,以及谷飼這類概念得以露出。
細化肉質部位的作法有效提升了訂價,魏文曉說,直到2015年產品結構調整後,公司終於開始盈利。
商超渠道起到了一定的品牌教育作用,去年3月開始,恆都決定開闢電商渠道。從天貓旗艦店的消費評價來看,不少消費者都是由線下轉化,直奔品牌而來。恆都電商事業部經理孫亮說,他們在上線前針對線下老用戶做了針對性的傳播,效果明顯。2015年雙11時,電商渠道成交了5000單。
即使電商在整體銷售中所佔的份額並不多,卻開啟了對消費者更深入的理解網絡,對新品的嘗試、對銷量的帶動、對提升利潤空間的試驗、收集大數據資料等,電商渠道對消費者研究上有很大幫助。因此電商部門從原來的事業部下屬二級部門,被提至集團直屬的一級部門。
有了好的渠道基礎,就能嘗試更多高端產品銷售,澳洲活牛正是因為恆都已經能夠自控渠道,才能付諸實現的策劃,魏文曉說,中國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池子很大,自己有渠道,牛肉不愁賣。
算好活牛進口這筆帳
坐著飛機來的澳洲活牛成本不低,怎麼算這筆帳?
魏文曉告訴《天下網商》記者,中國的牛源仍然算不上充裕,同時,澳大利亞牛肉品質也是早已得到消費者認可的,有足夠的市場空間。第一批活牛進口時並沒有考慮到成本,主要是為了測試「運輸 銷售」的鏈路,為之後的大規模引進提供參考。
為了運來更大批量的活牛,恆都打算用輪船運輸以降低成本,但由於並沒有現成的江海聯運活牛輪船,他們現在正為活牛定製合適的船隻。
澳洲活牛對魏文曉的意義不只是牛肉,而是一次高端商品的運營實驗,如果能夠做通,公司會對高附加值商品有更好的理解,將來就能再推精品。例如現在他們正在思考一種情境化銷售,從原料到產品,再進階到消費方案。魏文曉舉例,牛肉的消費往往並不是單人消費,而是整個家庭的消費,可以按照三個時間兩個地點去展開,即早餐、午餐、晚餐,廚房和客廳,「早餐應該吃什麼,午餐應該吃什麼,客廳應該放什麼……把家庭所能消費的時間地點控制了,然後就是往冰箱裡面去填產品了。」
在這種思路下,產品不僅包含消費者所熟悉的、未經處理的牛肉產品,還包括解決方案式的內容和附加產品,推出文字或者視頻類的專欄內容,推出調料包和半成品菜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現。
另外一種路徑是c2b,在澳洲活牛進入中國之前,就開放目標客戶下單買走,然後再運到國內。這部分的大數據作用不可忽視,為了更精準的鎖定消費人群,恆都和天貓的合作更加緊密。
「不是拼價格,而是理解了這個商品的內涵和價值,按照價值來消費。」魏文曉說,這會是恆都今年的一個重點。
原標題: 投入20億去養牛的一幫it人,現在又把澳洲活牛運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