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鷸,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2004年評估為瀕危、2008年調整到極危,目前種群數量估計少於100對。主要威脅來自沿海灘涂溼地開發而導致的棲息地破壞。
黃胸鵐,2000年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種,因被過度捕殺食用,種群驟減,2017年評估為極危。
……
「有些物種一直處於瀕危狀態、有些原本無危現在也變成瀕危了,它們卻沒能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張恩迪和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市委專職副主委馬進建議,「過時的名錄影響了對我國瀕危物種的有效保護,應儘快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
作為動物學家,張恩迪對野生物種保護情況十分清楚。據介紹,我國現有的保護物種名錄在過去近20年中幾乎未更新。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於1989年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於1999年頒布,至今分別只進行過一次微調。這兩份名錄都未包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涉及中國的405個受威脅物種。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一直處於「討論稿」的狀態,至今尚未正式頒布。
「過去20年,由於過度利用和棲息地喪失,有些物種變為瀕危。」張恩迪委員舉例,一些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群被過度利用,比如野生人參的採挖和交易沒有任何限制,有時還會得到新聞媒體的鼓勵性報導。情況類似的還有鐵皮石斛和霍山石斛等。「另一些物種因則因當年信息不足,保護級別定位欠準。」比如黃唇魚是中國特有種,在IUCN紅色名錄評價為極危,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僅為II級。「保護定級偏低,導致公眾關注和保護力度都嚴重不足,媒體往往對漁民捕獲黃唇魚賣出天價做正面報導,加劇了該物種遭受濫捕的壓力。」
也有些物種情況恰好相反。「珙桐、獨葉草、藏野驢、梅花鹿等,都是國家I級保護物種,其實野生種群數量很大,且據《中國自然觀察2016》評估,這些物種的保護狀況都在改善。」張恩迪認為,將無危物種列為I級保護,客觀上擠佔了保護資源,不利於真正受威脅物種的保護,應予以降級。
對此,張恩迪建議,新建國家自然資產保護與管理部門,依據IUCN紅色名錄評級和《中國自然觀察2016》的物種保護狀況評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作出調整,儘快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
他同時認為,對大熊貓、雪豹、中華白海豚等旗艦種、傘護種和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物種,應調整或保留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而名錄內的無危和低危物種,原則上可不移出名錄,只作降級處理。另外,已滅絕的物種則單獨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