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陽傘、辦公桌、廣告牌,預約、掃健康碼、進場——一場露天線下招聘會,上周五在順義區人力資源市場院內展開。
自9月1日起,北京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市範圍內恢復舉辦現場招聘會活動。截至上周末,昌平、順義、大興等區人力資源部門已經開展了多場線下招聘會。久違的線下招聘,也為北京的人力供求市場帶來活力。
不過記者走訪後發現,參加招聘會企業的人力需求和前往招聘會的應聘者,似乎有些供求錯位,一邊想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一邊是定位較模糊的應聘者。剛剛恢復的線下招聘,還需調試、磨合。
招聘現場
擺攤忙了一上午 意向者只三五人
一個上午,意向者三人。這是順義區一家叫智慧清大的幼兒培訓機構一上午的招聘「成果」。
「我們招的是培訓老師,想要一些有幼教基礎的,最好是30歲以下的女性。」上午9點招聘會一開門,負責招聘的小張就進了場。可到了10點半,手邊的登記表上只記下來了三個候選人的聯繫方式,而且這三人年齡全在30歲以上。
順義區人力資源市場位於順義農機學校旁,自線下招聘重啟後,每周五上午9點到11點都會安排招聘會,前來招人的大多數是順義本地企業。這個露天進行的招聘會,現場共設置了24個展位,24家企業提供了大約上百個崗位,包括機械設備工程師、質量檢驗員、廚師、話務員、出納、物流專員、庫管、叉車工等。
「疫情期間,很多培訓機構關門,我們堅持下來了。現在正是缺人的時候,但是今天招聘的情況不理想。」小張說自己是第一次來線下招聘,機構目前主要的招聘渠道是線上和熟人推薦。
和這家培訓機構類似,燕京啤酒在這天上午的招聘情況也不理想。「一個能勝任的都沒有。」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說,這次招的檢驗員專業性比較強,需要經過筆試、面試、實操考試三關。當天來的應聘者,簡單聊幾句,就知道不合適,只能放棄了。
這場招聘會收穫最大的應該是一家叫做北京華堃的工程技術公司,招聘人員的登記表上記了滿滿一頁紙的應聘者信息。「可能因為我們招的崗位,相對層次低一點吧。」她說,主要招的是庫管,要求是男性,不懼體力勞動。因為工資待遇給到了6000元/月,所以應聘者眾多。
用人企業
線上招聘成本高 線下難遇中意者
整個招聘會現場的人流量並不是很大,10點半左右,大部分展位都門可羅雀,有些已經張羅著撤攤。
在招聘會場外,沿著道路還有些零星的簡易展位,他們是沒來得及預約的用人企業。蓉城渝味是一家即將開業的火鍋店,待了一上午,負責人坦言並未招滿,還想再招幾個人:「可是不好招,現在年輕人願意幹服務員的太少了。」
智碼雲聯是一家新媒體創業公司,辦公地點在順義,他們的招聘亮相比較「特別」。列印出來的招聘信息,大概是一張A3紙的大小,貼在硬紙板上,架在路邊。招聘信息上的字太小,不蹲下很難看得清。大概是為了更醒目,臨時用籤字筆在空白處描了兩行重要信息——「月薪8000-10000元,年齡18-30歲」。
作為公司老闆,宋英峰親自前來招聘,他看著腳邊立的招聘信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一次來,太沒經驗了,下次換個醒目點的招牌。」雖然真做到了「找工作跟老闆談」,但宋英峰這天上午的收穫也很少。他想找的是年輕、表達能力強、適合做商戶開發推廣的人才,可實際上前來詢問的應聘者,很少能讓他滿意。
「招保安嗎?」正聊著,一個大哥看到「8000-10000元」這幾個數字就前來詢問。
「今天這種情況挺普遍的。」宋英峰無奈搖搖頭,他說自己也在線上招人,但是線上招人成本對小公司來說有點高。有些線上平臺每個月收大幾千元的費用,對初創的小公司來說負擔不小。這種線下招聘幾乎零成本,但是能不能招到人就看運氣了。宋英峰這天運氣不佳,留了20多個應聘者的聯繫方式,但沒有特別中意的目標,「聽說明天順義人才市場那邊還有一個招聘會,再去試試運氣。」
應聘者
吃苦嘗試多工種 卻因年齡常碰壁
在順義這場招聘會上,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應聘者以中老年為主。順義本地人劉大媽已經年過50歲,她想找一個離家不太遠的工作,可惜沒找到。「其實,動嘴的我都行,跟人溝通、銷售什麼的,都沒問題。可是人家想找年輕人。」
和劉大媽一樣,北漂十多年的老馬最近也常常在線下招聘會上碰壁。
上周六上午,在海澱區青雲當代大廈一樓創想人才市場,把自己收拾得格外精神的老馬獨自踱著步。原本應該在這裡召開的「職場英才」綜合人才招聘會,因故取消了。「前幾天還開著的,今天不知道怎麼回事了。」老馬有些失望,從順義坐了兩個多小時車趕到現場的他,一時也不知道去哪兒。
已經57歲的老馬,十多年前離開老家東北的國企來北京闖蕩,幹過很多工作,銷售、管理、物業等等,但沒找到自己的定位,「都試過,也算有經驗,但總的來說是一事無成」。現在,老馬在順義一家物業公司上班,每個月到手工資三千元出頭。公司包食宿,自己在村裡租了個房放點私人物品。因為物業公司休息時間比較固定,他想再找一份兼職來增加收入,「兒子也在打工呢,我再怎麼著吃苦,也得給他以後結婚攢點錢。」
老馬曾經做過管理,北京城的各大人才市場都跑過,他眼見著線下人才市場越來越少,「都轉線上了,線下只有郊區比較多」。海澱區這家創想人才市場從2004年堅持到現在,最近幾年,老馬都經常到此找工作。「每次來其實收穫也都不大。」老馬真切感受到了供求錯位,「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幹苦的、髒的、累的活,哪怕去跑滴滴,也不想幹服務員、物業,因為覺得沒面子啊,而且來錢慢。送外賣都比幹服務員來錢快。」老馬既跑不了滴滴也送不了外賣,他每次遇到的招聘企業,都想找年輕人去做服務員、物業管理員,不太想要中老年人。「比如人家要20個人,我每次登記,都把我登記在表格的第21個。」
老馬也用智慧型手機,但是不會用招聘APP投簡歷。他加了很多群,群裡有不少介紹工作的信息,但是,適合中老年人的工作很少,「我打算過幾天去六裡橋再看看去,那兒還有個招聘會。」
建議
多種方式相結合 以彌補供求錯位
從事多年人力資源工作的行業專家蔣天倫告訴記者,線下和線上招聘本就有優劣勢,線下招聘會存在的人力供求錯位,需要組織者多做鋪墊和宣傳去彌補。
「線下的優勢是能面對面。」蔣天倫說,錯位的問題,三方都有各自的責任,企業要想明白什麼樣的職位適合去線下招人,人才要對自我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而招聘會組織者有更多工作要做,「要做精細,不能只是一鍋燉」,要巧妙安排、宣傳到位,給企業和人才提供配對的機會。
「錯位確實存在。」創想人才市場負責人王老師告訴記者,招聘會在9月15日重啟。他認為,在北京的確存在一種傾向,相對偏低端、偏體力化的崗位,不受年輕人歡迎。而大量的此類崗位,卻希望招到年輕的勞動力。所以,創想人才市場也在利用北京周邊省市的人力資源,「把周邊願意從事這些崗位的年輕人,吸引到北京來。」
針對創業企業線上招聘成本高的問題,王老師介紹,雖然創想人才市場本身是營利行為,但也會拿出一些展位福利,免費提供給用人企業,「現在我們有線上和線下結合,甚至抖音直播的方式展開招聘。」
他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人才實際在變多,所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毅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