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旋鼓舞」傳承人:除了農忙,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甘肅武山縣旋鼓舞是當地一種古老族民間舞蹈,又稱羊皮鼓舞,流傳年代久遠,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6月25日電 (張婧李亞龍)「鼓頭」代三海一邊敲鑼一邊指揮,他身旁的舞者們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鼓點変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旋轉自如。代三海說全村人都喜歡跳旋鼓舞,「小到剛會走,老到九十九,都會打旋鼓。」

雖然實際情況並不如此誇張,但愛好者之眾,讓武山縣旋鼓舞成為當地老少皆宜的民間藝術表演。

「平時除了農忙,旋鼓舞就是我們的生活。」今年62歲的代三海是甘肅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村民,自幼以爺爺為師學習旋鼓舞,到後來跟著父親勤學苦練,如今跳旋鼓舞已經50多年的他是武山縣第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又成為自己兒子和孫子的旋鼓師父。

武山縣旋鼓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又稱羊皮鼓舞,流傳年代久遠,該舞蹈表演套路與早期的行軍布陣相關,一個套路就是一個陣勢,各個套路的鼓點、節拍和步伐不同,有「獅子滾繡球」、「十字墊梅花」、「二龍戲珠」、「觀音過橋」等多個陣勢,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

代溝村旋鼓舞隊60多人在代三海的指揮下縱橫穿插,隊形變化自如,鼓聲喧天,代三海在舞者圍成的大圈中央,變化節奏一敲鑼,旋轉的大圈在兩個手持紅色旗幟鼓手的有序帶領下,分為兩個小圈,各自在「鼓頭」左右兩側腳步輕盈彈跳向前,不時翻轉鼓面,變化鼓點敲擊,俯瞰如一幅「二龍戲珠」圖景。

武山縣隸屬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該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旋鼓舞之鄉」。

舞者身著靚麗服飾,手持羊皮鼓,步伐輕快進行旋轉,或翻轉鼓面,或變化鼓點敲擊,動作粗獷豪放,剽悍威武,是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祈願的一種表達方式,富有濃厚熱烈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特色。 張婧 攝

同為旋鼓舞傳承人的代溝村民代思賢也是12歲開始學習旋鼓舞,近50年學習的歷程的他對該舞種「駕輕就熟」。他手持羊皮鼓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說,羊皮鼓是旋鼓舞的主要道具,鼓面由精製羊皮製作,繪有花紋圖案,用鐵圈箍成,外形就像一面大葵扇,鼓面下連接手持柄,柄端有鐵環或小銅擦。

代思賢邊說邊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鐵環與小銅鑔頻頻作響,十分清脆。他說自己作為傳承人,肩上就有一份傳承責任,村上每年都會發展五名左右的傳承人,代溝村的旋鼓舞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村裡在保護傳承期間,也帶動周邊失傳村落的「復興」。

「雖然跳旋鼓舞有點累,但我還是會跟著爺爺繼續學習,因為我們村上的小孩子都會跳。」剛跳完旋鼓舞的11歲李勇額頭沁出一層汗珠,他雖然年紀小,但學習旋鼓舞已經8年時間了。

武山縣文化廣播影視局負責人劉向東表示,近年來,該縣加大對旋鼓舞的傳承保護力度,將旋鼓舞的實物資料和圖片等進行編目整理,建立文本檔案,形成武山旋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資料資料庫,通過網際網路宣傳,擴大武山旋鼓舞的知名度。此外,該縣還成立代溝村、水簾洞、武山溫泉、縣城非遺中心、洛門鎮旅遊紀念品生產中心等5個傳承保護基地,並多次組織武山旋鼓舞隊伍參加大型文藝演出等活動,通過全方位展演,開展具體的實踐性傳承保護工作。

據武山縣文化旅遊局不完全統計,當地有較大影響的民間藝人約36人,其中,以灘歌鎮的代三海和代思賢等為代表的旋鼓舞傳承人3名。在原有傳承人隊伍的基礎上,又組建2支女子旋鼓隊,新培訓傳承460多人,培養重點傳承人20名。截至目前,已培養武山旋鼓舞傳承人1200多人,40人以上的傳承人隊伍達15支。(完)

相關焦點

  • 天天非遺丨起源多樣的武山旋鼓舞
    ,又稱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古老的羌族在長期農牧生活和民間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樂、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歷史、宗教、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舞蹈。  關於「武山旋鼓舞」活動本身和起源,當地民眾中有幾種不同傳說。一為牧羊人發明說:遠古時期在武山一帶生活著羌民族,以牧羊為主。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右)和女兒一起扎獅頭索有為攝中新網雲浮6月13日電 (索有為葉錦生)「電影《獅王爭霸》拍攝用的獅頭就是我扎的。」在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廣州灰塑傳承人邵成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先後四次修復陳家祠古建築的屋脊灰塑,參與修復了六榕寺、光孝寺、佛山祖廟等古建築的灰塑。因為這些建築的修復標準很高,他付出的時間精力同他得到的回報並不成正比。「一些非遺項目本身就是淡出市場或者現代生活的,靠市場回報來傳承並不樂觀。」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
  • 非遺傳承人鄭小良烙繪抗戰故事
    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通過烙畫作品向社區孩子們講述抗戰故事。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採用「烙畫」的技藝手法在葫蘆和木板上創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坐落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蹟,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橫屋的建築特色,還記載著陳氏族群在此生活的點滴。「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 「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
  • 邵陽: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碰撞思維火花 提升傳承能力
    紅網時刻12月11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林志剛)12月10日至11日,邵陽市舉辦2020年度邵陽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來自全市的60餘名非遺工作者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在學習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提高非遺傳承實踐能力。本次培訓由邵陽市文旅廣體局主辦,市非遺保護傳承研究所承辦。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21位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 帶你走進奇妙鼠世界
    ▲竹刻作品《齊心協力》掃碼看視頻快報訊(記者阿里亞)觀看「老鼠嫁女」巡遊、體驗非遺民俗課堂同時,《子鼠迎春來——庚子年迎春特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100餘件「鼠」專題文物、民俗展品、非遺精品,全方位帶領觀眾走進奇妙鼠世界。活動當天,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一改往日的幽靜,熱鬧非凡。在「老鼠嫁女」巡遊、舞獅子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話的喜慶歡騰與濃鬱民俗氛圍中,「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
  • 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2019-04-」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中新社深圳4月21日電 題:深港邊界「非遺」傳承人:傳世三百年魚燈舞煥發生機  作者 徐曉美  夜色中閃爍著點點燈光,絢麗多彩的魚燈隨著演員俯身曲背、穿插運行而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呈現出豐富的海底世界……  「這個魚燈舞是沙頭角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藝術舞蹈,起源於清朝,歷經民國
  • 剪紙、柳編、老虎鞋……非遺傳承人新春展示絕活
    大年初五(2月20日),在鹽城市鹽都群藝館展廳裡,鹽城市非遺項目傳承人王柏林在向觀眾展示剪紙技藝。春節期間,鹽都群藝館邀請老虎鞋、麵塑、剪紙、柳編、淮劇等當地非遺項目傳承人到館裡展示絕活,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
  • 「北京沙燕」紅橋開個展 九旬非遺傳承人現場傳口訣
    千龍網北京訊(通訊員 宋光明)非遺走進紅橋 扎燕飛向世界。10月10日上午,國家級非遺北京扎燕風箏製作技藝大師費保齡個展在北京紅橋市場開幕,已經九十高齡的費保齡與觀眾分享了他與扎燕風箏結緣的故事。
  • 內蒙古針灸非遺傳承人白金龍:創新針灸療法 「開門」傳承非遺
    「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藥處方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談及白氏針法的 核心理念,白金龍表示,通過針灸刺激經絡促進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能指導臨床實踐、切實讓患者恢復健康最是關鍵。灸來有氣,灸去無疾。從中醫氣的角度講,針灸不僅可以鎮痛,更主要的是將經絡裡的氣血調理暢通。「白氏針灸」以同籍同族為紐帶,薪火相傳。它既重視針灸的臨床效果,又輔以藥物治療。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抖音上非遺傳承人的剪紙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她不僅是非遺項目「東方盤紙」的唯一傳承人,製作出的盤紙作品,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在嚴美娟的抖音帳號@東方盤紙(尋古)中,記錄著她製作出一件件東方盤紙藝術品的過程。東方盤紙是用傳統技藝「盤扣」的手法,將一根根紙條經過幾十道工序,細緻地卷、粘、捏、壓、折、搓......組合完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藝品。視頻裡58歲的嚴阿姨戴著眼鏡,用細細的針仔細將一張張紙條捲成需要的形狀。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德蕊:剪紙從娃娃學起 也讓外國朋友來學習
    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提到的「花黃」,就是指用金黃色的紙剪成的女性額飾,剪紙也是大家接觸較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項民間藝術。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臺興路社區服務中心的「德蕊剪紙藝術培訓室」,有一位72歲的王德蕊老人,她從事剪紙已有40多年,她的剪紙之路從小時候萌芽,但年過百半才開花。作為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她近年來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傳播剪紙和教學上,「剪紙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孩子們的審美和專注力。
  •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福建牛拳傳承人
  • 非遺傳承人新作「肥豬拱門」:京味兒小剪紙送上大吉祥
    作為「非遺」之一的剪紙,不僅是眾所周知的一項民俗藝術,同時北京過年的「八大紅」也離不開它的身影。今年是己亥豬年,京派剪紙藝術家、海澱區非遺傳承人張曉林特意為新年創作了一幅新的剪紙作品——「肥豬拱門」。這是張曉林對於藝術作品的追求,所以,他創作的剪紙作品,都有吉祥的寓意。「肥豬拱門」自身不僅有招財進寶之意,還有對豐年之喜的期盼。在張曉林創作的這幅作品前便搜集了大量資料進行詳細的構思,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作品上方的五穀造型,「大家都知道五穀,但現在沒有多少人能說出稻、黍、稷、麥、菽了,更別說和樣子搭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