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師龔一論「琴道」一半在彈奏之功 一半在琴聲之外

2020-12-05 書香拾貝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昔舜琴以歌南風,註定了古琴與紹興結下深厚的淵源。近日,在紹舉辦的首屆「越地琴學普及論壇」中,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的現身,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位古琴愛好者來到紹興,聆聽大師琴學理念,與大師面對面交流。

A 演奏 彈奏前對樂曲內容「深呼吸」

習琴剛入手很容易,花點時間在「抹挑勾剔」上,很快可以有收穫,可是易學難精。

78歲的古琴大師龔一,結合前一天晚上在觀賞紹興古琴愛好者們演出中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了「怎樣彈好古琴」的理念。

在他看來,彈「好」一首琴曲,是有著相對的客觀標準。在音高音準、節拍節奏和技術技巧之外,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理解、體會的正確與否及深淺,直接關係到聽覺效果。

他建議,習琴者在練習一首樂曲前,有必要閱讀一些有關的史籍資料,並悉心領會。如與《廣陵散》有關的《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刺韓」的記載;《胡笳十八拍》主人公蔡文姬的身世與東漢末年戰爭的背景資料;《瀟湘水雲》的作者郭楚望及南宋末的政治動蕩,都是在演奏樂曲之前,應有所研究和了解。對於山水題材的樂曲,演奏者如能在名山大川中作一番體驗感受,則更有利於樂曲的表述。

由於古琴曲基本上都是古曲,一個演奏者如能體悟古代的文化氛圍,能大致把握古代的精神脈搏,對古曲的演釋是會有所裨益的,為此他建議,古琴愛好者可以通過古文名篇、古詩詞、古書畫、舞臺等去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還可以通過太極拳感受何為內力、韌勁與虛實,再借用到古琴曲一個樂句或一個音的處理上。

針對一些片面認為「古琴音樂是輕微淡遠的」「是抒寫自己胸臆」的彈奏理念,龔一認為,如果是個人的感悟體會,則無須評論,如果向社會廣泛介紹的話,則有失偏頗了。演奏者是二度創造,必須以尊重原作的創作意圖為前提。

如彈《廣陵散》就要充分表達聶政刺韓的內容,必須如古人說的「兵刃殺伐」「指邊生霹靂」;彈《胡笳十八拍》如果不是以東漢末戰爭為背景,表現母子骨肉分離、極其悲切深情的情感,也將其彈成「輕微淡遠」則有些背離本意了。

俗話說「彈什麼,要像什麼。」不能以彈奏者偏好隨意理解去演釋樂曲內涵。因此,對傳統文化必須有深入的學習體悟,才能有正確、到位的再現,才能彈好古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既怕斷了,更怕亂了。現在的古琴教學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脫節,因此普及古琴教學工作非常重要。」龔一表示,如今的古琴教學沒有標準,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只有在古琴教育者中普及正確的琴學理念與演奏技巧,才能讓青少年從小接觸到真正的古琴藝術。

B 欣賞 好的琴聲讓人安詳得靜氣

多聽方能知味,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個道理。

如何欣賞古琴之美,習琴60餘年的龔一先生認為,習琴、聽琴曲要進入文人語境,一半在親彈,一半在琴之外。

如今聽同一首古琴曲,不同流派演繹的「味道」會不太一樣。現在的古琴流派,比如廣陵派、浙派、虞山派、九嶷派、梅庵派、川派、嶺南派等,大多是按照不同琴派所在的地域所分,有些也按照演奏風格來分,沒有定論。但龔一認為,一首曲子好不好,不是流派好不好,關鍵是演奏得好不好。怎麼算把琴彈好?音準、節奏準,讓人感覺心情平靜、安詳、舒適,那就成功了。

清代琴家徐常遇曾說:「古琴曲傳至今日,大多經過刪汰而成其曲。」比如古曲《平沙落雁》在歷史上曾有一百個版本,但流傳至今只剩下三五個版本。音樂是隨著時間,隨著演奏者變動而演變的,它的生命力有賴於演奏者對其正確的演繹,從而在生活中不停地流傳。

龔一表示,現在喜愛古琴的人很多,這是好事,但大多數人崇尚的只是古琴的外殼,喜歡的僅是風雅的形式。

古琴是中華民族精神、美學的表現。聽有些琴曲時,內心獲得平靜、安詳,排除了雜念;聽有些琴曲時,感受到悲傷或感慨。那可以說是體會到了古琴藝術的美。

「古琴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藝術門類,遺憾的是一些附庸風雅的彈琴者們給古琴附加的神聖意義,讓不少普通人對古琴敬而遠之了。」紹興古琴研究會會長金少餘告訴記者,籌辦這次古琴普及論壇,也是想破除這種偏見,讓「零基礎」的人也可以認識古琴,知道古琴並不難以走近,隨時可以嘗試,也隨時能夠欣賞,在優雅的琴聲中傳遞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大音希聲遠 盛世古琴興(圖)
    從唐代開始,古琴就有了專用的記譜法,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五線譜至今仍不能取代它。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任何樂器可與古琴媲美。  「七條弦上五更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 劉伯溫第21世孫存失傳蕉葉琴圖紙 欲複製古琴(圖)
    1  一路尋找  劉伯溫後裔來揚欲制古琴  史料稱,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不但琴藝出眾,還會斫琴。從琴身到琴弦,斫琴的技藝結合了中國文化中最精闢的智慧,從《高山流水》到《十面埋伏》,簡單的七弦彈奏中,演繹出了多少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 一曲古琴《欸乃》張萌:攜琴一張,遊山玩水聽欸乃
    探索古琴美學靜心 | 音樂 | 承古《欸乃》是漢族古琴名曲。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打譜演奏。現在琴家彈奏的多為管平湖的節本。
  • 晉江舉辦古琴音樂會 聽眾如痴如醉(圖)
    不久她移居湖南長沙,先後在湖南漢壽、湖北宜都兩縣當小學教師,教授古琴與圖畫。1920年黃漁仙參加了上海晨風廬琴會,演奏了《普庵咒》《平沙落雁》和《醉漁唱晚》三首名曲,技驚四座。在此後的10多年中,她也參加了上海、蘇州的好幾場琴會,常彈《平沙落雁》和《醉漁唱晚》。當時,黃漁仙已被稱為「南派古琴名師」。後來,黃漁仙女士回到泉州黃氏老家,她愛泉州,晚年自號「溫陵老人」。
  • 盤點以琴為武器的國產動畫人物,你知道哪些?
    琴,作為「文人四友」之首,在中國古代備受文人墨客所推崇,彈琴也成為了一種非常高雅的藝術,是上流社會人群修身所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是體現個人文化素養的一項參考標準。隨著近些年,中國武俠動畫的發展,古琴也作為一種武器常在其中出現,衣袂飄飄的男子或者長發飄飄的女子彈奏著古琴,以琴音來禦敵,整個畫面看起來既優雅,又具有衝擊力。現在,我們來看看以琴為武器的國產動畫人物都有誰。1、高漸離出自《秦時明月》高漸離是墨家的頂級高手之一,也是曾經聞名七國的琴師,所以他的武器不止是水寒劍,還有一張叫「號鍾」的名琴。
  •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彈彈古琴,說說愛
    古琴曲裡愛情故事多不多?不好意思,真的不多。為什麼呢?可能是受琴者禁也的觀點的影響,也可能是受那存天理滅人慾的狗屁觀點的影響,總之古琴曲裡反映純真的愛情的古琴曲目真的不多。大概盤點一下,把相思的、哀怨的都算在內的話,應該也就是十幾首吧。
  • 劍橋古琴大師音樂會-流水行雲8月23日
    倫敦幽蘭琴社等單位組織的首屆倫敦國際古琴藝術節榮邀國寶級古琴大師,傳統古琴大師傳承人,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琴簫詩書畫皆國手的李祥霆教授;五代古琴世家的蜀派琴家,著名斫琴師曾成偉教授;四川音樂學院優秀青年琴家曾河;與英國著名古琴與琵琶演奏家程玉博士,文人徐永裕(琴),雅士李光泰(簫),絲竹樂隊,牛津大學Edward Luper博士等,相聚劍橋,為海內外琴人琴友,學者和國樂愛好者呈現古琴藝術之盛世華章。
  • 古琴|七弦連珠聲聲慕,道隱無名事事修
    李白云:「浪撫一張琴」;白居易曰:「舟中只有琴」;蘇軾言:「長記鳴琴子濺堂」。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有一個玩不轉,就不算風雅之士。古琴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外觀古樸,音色優雅蒼勁。撫琴者多逍遙自在,令人羨慕,琴聲灑脫悠揚,著實讓人愉悅,因此,古琴備受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青睞。《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寓意傑出的人才與美好的事物結合在一起。
  • 古琴逸事-陶淵明彈無弦琴,琴聲出自哪裡?
    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一生厭惡仕途,只喜歡山山水水,種種菊花。雖然陶淵明歸隱田園,但他也不是真的與朋友再無來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純粹,沒有俗利糾葛的朋友,陶淵明還是很歡迎的。特別是一些能陪他喝酒,請他喝酒的朋友。陶淵明喜歡喝酒,一喝就要喝足、喝醉。
  • 湖北宜昌:一群美女露天野外巡奏古琴,山水入琴愛國入心
    怪奇公社(劉洪進)9月16日消息:連日來,一群漂亮女子攜古琴、著素衣、披紅紗,來到宜昌遊客聚集的露天野外,擺開陣勢,演唱紅歌,彈奏古琴,讓山水入琴,愛國入心。湖北宜昌古琴的露天巡演,受到遊客和市民熱情點讚。
  • 古琴|如何彈奏出「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琴韻?
    其實琴韻是演奏古琴的一個「持續感」問題,因為大部分琴曲在編曲與指法安排上採用同音階音色的方法組曲;所以彈奏起來手指就必須不斷變換弦相音位,兩音相隔距離遠的還要跳動,因此產生了一個音與音連貫協調的「持續感」問題,也就是餘韻問題。
  • 《琴之森》,一部可以用耳朵觀看的動漫!
    這部番的名字叫《琴之森》,也可以理解為森林裡的鋼琴、森林裡的琴聲等。都說音樂可以治癒心靈,所以二妞相信《琴之森》這部動漫,也會為大家帶來一種別開生面的感動。下面,二妞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動漫吧。《琴之森》這部動漫,共有12集,是根據一色真人的原創漫畫《琴之森》改編而來。成為動漫的《琴之森》,可以說,除了溫柔的劇情外,給大家帶來的,更是一種聽覺的饕餮盛宴。
  • 廣陵派古琴名家張金橋、田泉古琴公益導賞活動,觀眾反響熱烈
    廣陵派古琴名家張金橋、田泉古琴公益導賞活動,觀眾反響熱烈,盛況空前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奏樂器之一,歷史悠久,被列為四藝之首。從2003年古琴申遺成功,如今已經走過了15個春秋,古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若要養德,琴可以助一臂之力
    如果一個人內心平和而外表恭順,那麼人們不僅不會與之爭,還會更加尊重他。因此,德性的光輝萌動於內,行為的準則表現在外,人們就會以他為榜樣而順從他。換而言之,內外端正之後,自然也就趨吉避兇。所以說「禮」和「樂」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養德的關鍵。正因為古人相信音樂能養德,因此在研習音樂時,這項功能就潛移默化地進行了。
  • 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李雙序看來,古琴與道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都有契合點。古琴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走進古琴,就可以從習琴過程中,沉澱自我,修身養性,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1、古琴之道古琴通萬物,古人以古琴修道,以琴道問天地萬物,以化物澄心,古琴乃道器之王。
  •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你知道嗎?
    中國古代的琴就是「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最早的彈拔樂器之一,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初為五弦,從漢代以後變為七弦,現在一般叫做「古琴」或「七弦琴」。一、號鍾「號鍾」是四大名琴之首,據說此琴琴音洪亮,令人震耳欲聾,傳說伯牙曾經彈奏過「號鍾」,後來,機緣巧合下,齊桓公得到了「號鍾」,齊桓公非常熱愛收集名琴,「號鍾」就是他最喜愛的琴之一。他曾經讓部下敲擊牛角唱歌,而自己演奏「號鍾」呼應,牛角聲聲,「號鍾」演湊的悲涼的旋律,周圍的侍者都被感動的淚流滿面。
  • 百人聯彈古琴,2019「藝樹計劃」收官
    「明月出關山,蒼茫雲海間」,一曲《關山月》古琴彈唱將觀眾拉回到遙遠古戰場的悽清夜晚,隨後,《梅花三弄》《流水》《廣陵散》《酒狂》等古琴名曲依次奏響,為觀眾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古琴印象。一百位古琴演奏者個個氣定神閒,「百人聯彈」如何做到整齊劃一,需要嚴謹的事前排練。尤其是,參加活動的這一百位古琴演奏者,很多人並不常住上海。
  • 張金橋古琴藝術第1期:著名古琴家、廣陵派古琴第12代傳人
    在這種高要求下,傳統古琴製作工藝非心靈手巧、從業經驗豐富的斫琴師不能為之,其斫制過程要經歷百餘道工序包括選擇良材、製作木胎、製作灰胎、髹漆、配件安裝及調試等,需要歷時兩至三年才可能斫制出一張好琴。張金橋老師自幼隨父親學習笛子、蕭、壎的製作及演奏,後有緣拜在廣陵琴派第十一代古琴大師梅曰強先生門下,表現出極高的古琴演奏天分,同時也對斫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時常向梅曰強先生請教古琴斫制方面的問題。
  • 「古琴」為什麼不能叫「古琴」?
    對於「古琴」這個叫法,看著不爽,聽著還是不爽,而且已經不爽很久了。為什麼說「古琴」不能被叫作「古琴」呢?有人說「古琴」的「古」代表的是起源的遠古,那更為久遠的壎為什麼不叫「古壎」呢?再說,也沒有把簫叫做「古簫「的吧?
  • 古琴泛川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古琴泛川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古琴泛川派的風格是峻急奔放,氣勢宏偉,那麼在這樣的風格背,有哪些代表大師級人物和珍貴的代表作品呢?查阜西十三歲學彈古琴查阜西(1895~1978)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