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昔舜琴以歌南風,註定了古琴與紹興結下深厚的淵源。近日,在紹舉辦的首屆「越地琴學普及論壇」中,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龔一先生的現身,更是吸引了全國各地200多位古琴愛好者來到紹興,聆聽大師琴學理念,與大師面對面交流。
A 演奏 彈奏前對樂曲內容「深呼吸」
習琴剛入手很容易,花點時間在「抹挑勾剔」上,很快可以有收穫,可是易學難精。
78歲的古琴大師龔一,結合前一天晚上在觀賞紹興古琴愛好者們演出中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了「怎樣彈好古琴」的理念。
在他看來,彈「好」一首琴曲,是有著相對的客觀標準。在音高音準、節拍節奏和技術技巧之外,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理解、體會的正確與否及深淺,直接關係到聽覺效果。
他建議,習琴者在練習一首樂曲前,有必要閱讀一些有關的史籍資料,並悉心領會。如與《廣陵散》有關的《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刺韓」的記載;《胡笳十八拍》主人公蔡文姬的身世與東漢末年戰爭的背景資料;《瀟湘水雲》的作者郭楚望及南宋末的政治動蕩,都是在演奏樂曲之前,應有所研究和了解。對於山水題材的樂曲,演奏者如能在名山大川中作一番體驗感受,則更有利於樂曲的表述。
由於古琴曲基本上都是古曲,一個演奏者如能體悟古代的文化氛圍,能大致把握古代的精神脈搏,對古曲的演釋是會有所裨益的,為此他建議,古琴愛好者可以通過古文名篇、古詩詞、古書畫、舞臺等去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還可以通過太極拳感受何為內力、韌勁與虛實,再借用到古琴曲一個樂句或一個音的處理上。
針對一些片面認為「古琴音樂是輕微淡遠的」「是抒寫自己胸臆」的彈奏理念,龔一認為,如果是個人的感悟體會,則無須評論,如果向社會廣泛介紹的話,則有失偏頗了。演奏者是二度創造,必須以尊重原作的創作意圖為前提。
如彈《廣陵散》就要充分表達聶政刺韓的內容,必須如古人說的「兵刃殺伐」「指邊生霹靂」;彈《胡笳十八拍》如果不是以東漢末戰爭為背景,表現母子骨肉分離、極其悲切深情的情感,也將其彈成「輕微淡遠」則有些背離本意了。
俗話說「彈什麼,要像什麼。」不能以彈奏者偏好隨意理解去演釋樂曲內涵。因此,對傳統文化必須有深入的學習體悟,才能有正確、到位的再現,才能彈好古琴。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既怕斷了,更怕亂了。現在的古琴教學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脫節,因此普及古琴教學工作非常重要。」龔一表示,如今的古琴教學沒有標準,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只有在古琴教育者中普及正確的琴學理念與演奏技巧,才能讓青少年從小接觸到真正的古琴藝術。
B 欣賞 好的琴聲讓人安詳得靜氣
多聽方能知味,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個道理。
如何欣賞古琴之美,習琴60餘年的龔一先生認為,習琴、聽琴曲要進入文人語境,一半在親彈,一半在琴之外。
如今聽同一首古琴曲,不同流派演繹的「味道」會不太一樣。現在的古琴流派,比如廣陵派、浙派、虞山派、九嶷派、梅庵派、川派、嶺南派等,大多是按照不同琴派所在的地域所分,有些也按照演奏風格來分,沒有定論。但龔一認為,一首曲子好不好,不是流派好不好,關鍵是演奏得好不好。怎麼算把琴彈好?音準、節奏準,讓人感覺心情平靜、安詳、舒適,那就成功了。
清代琴家徐常遇曾說:「古琴曲傳至今日,大多經過刪汰而成其曲。」比如古曲《平沙落雁》在歷史上曾有一百個版本,但流傳至今只剩下三五個版本。音樂是隨著時間,隨著演奏者變動而演變的,它的生命力有賴於演奏者對其正確的演繹,從而在生活中不停地流傳。
龔一表示,現在喜愛古琴的人很多,這是好事,但大多數人崇尚的只是古琴的外殼,喜歡的僅是風雅的形式。
古琴是中華民族精神、美學的表現。聽有些琴曲時,內心獲得平靜、安詳,排除了雜念;聽有些琴曲時,感受到悲傷或感慨。那可以說是體會到了古琴藝術的美。
「古琴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藝術門類,遺憾的是一些附庸風雅的彈琴者們給古琴附加的神聖意義,讓不少普通人對古琴敬而遠之了。」紹興古琴研究會會長金少餘告訴記者,籌辦這次古琴普及論壇,也是想破除這種偏見,讓「零基礎」的人也可以認識古琴,知道古琴並不難以走近,隨時可以嘗試,也隨時能夠欣賞,在優雅的琴聲中傳遞出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