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2020-12-05 紀錄商丘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古琴是道家法器,修道養生之用。自上古伏羲開始,已經流傳千古而不失其雅,這是因為古琴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才可以有機會接觸到的器物,古琴與劍,與書法,與其他樂器合奏,與中醫等等都有故事。

習琴就是修煉心性,復歸自然,天人合一,手中無琴,心中有琴,琴我合一,撫琴不是撫琴,是達到自己認為的最好狀態,琴音無謂好與不好,無非就是純粹,無雜念,是境界問題。

《網商社科》誠邀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李雙序探討古琴文化相關話題。在李雙序看來,古琴與道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都有契合點。古琴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走進古琴,就可以從習琴過程中,沉澱自我,修身養性,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1、古琴之道

古琴通萬物,古人以古琴修道,以琴道問天地萬物,以化物澄心,古琴乃道器之王。

在古人觀念中,古琴起源於上古聖人作琴以治世似乎是固定的解釋,這是古琴文化的起點,很多文獻中記載了古琴與自然天地、風俗教化的關係。「松下撫琴,一幾一琴,三兩知己,豈不快哉」,這是宋徽宗趙佶親繪的《聽琴圖》描繪的撫琴和聽琴的場景,可以看出宋代對於美學的態度及風尚,一種閒適寧靜、自得其樂、與知音為樂的生活方式往往成為人文士大夫的日常,自然又不失高雅。

▲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李雙序

《網商社科》:《樂記·樂本》載:「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夏商周、春秋之樂官治理國家,知興替,得樂之道,則國昌民順,而一旦出現靡靡之音,則國將亡矣。古琴之道實則與儒道釋思想高度契合,這也是為何古琴在古代多為貴族、士大夫階層所喜愛之緣由。你怎麼看古琴之道?

李雙序:從演奏者角度來看,古琴更多是作為一般樂器看待,伏羲造琴、神農造琴的傳說,可能為古琴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比如,蔡邕在《琴操》、桓譚在《琴論》裡都曾提到古琴頗具神話色彩的傳說。

從戰國出土的古琴來看,跟現在的古琴形制差別很大,其形態像一個動物;從其形制來看,它沒有琴徽,所以沒有泛音,演奏技巧很簡單。據史料分析,我們現在古琴的樣式,是從西漢初期沿襲而來。

古琴和古琴音樂起源於中國遠古時代,上古之初古琴一方面是樂隊合奏中的一種樂器,用於宗廟祭祀儀式和其他莊嚴的場合,以及為宴會助興演奏;另一方面,古琴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其演奏是隨時的,取決於個人興趣,而演奏的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愉悅自我。古琴的雙重功能,歷經數代沿襲至今。

另外,圍繞古琴獨奏,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學問,文人學者之於古琴情有獨鍾,圍繞古琴形成的思想體系,即「琴道」,獨奏古琴被尊為「聖王之器」,它的音樂則被稱為「太古遺音」。

《網商社科》:對道家學派來說,宇宙是一種無處不在、超自然力量的表現形式,不論精神還是肉體,只有回歸最樸素的狀態,才能達到本真,一個人必須捨棄身邊多餘之物,才能更好把精力集中於「道」的精髓,從而通過自省獲得生命最初的寧靜。古琴是如何體現道家思想的?

李雙序:其一,從樂器本身來看,古琴把世界觀傳遞給我們。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空像弧形的東西一樣扣在大地上,而古琴的面板設計成弧形,代表天圓;古琴的底是平的,代表大地遼闊。之後,古琴將時間融入空間,比如,琴弦長度是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三百六十五天,至少在西漢時期,古琴加入了琴徽,十三個琴徽代表十三個月(含閏月),中國是率先把時間融入空間的國度。有了時空概念之後,古琴在設計上又加入物質元素,比如嶽山(高大的山川)、龍齦(龍的牙齒)、龍池、鳳沼、雁足(雁足所在位置是有效弦長的黃金分割點,是龍池鳳沼的中間)、七弦(琴弦長度剛好是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一年),古琴的這些物質元素就像流水一樣從嶽山發源,用一年時間流到龍嘴,匯聚到雁足上,通過弦眼回到嶽山,儲存到嶽山,構成循環,這就是道家提倡的「上善若水」,古琴與水相關的部件很多,這種像流水一樣的設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旨在告誡琴人要像水一樣放低姿態,通過習琴,做到謙虛、平和、委婉、含蓄,達到「利萬物而不爭」的處事做人狀態。

其二,在古琴的斫制中滲透著對天地自然的效仿與膜拜。「觀物取象」、「取法自然」的做法直接體現在古琴上,古人在制琴時,常師法天地自然,合五行運行之律,意在「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每一處斫制,都有獨特韻味。這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維非常契合。

其三,古琴的聲音很特別,古琴為何能抓住人心?在彈撥樂器當中,古琴琴弦較長。其音為低八度,與人的心跳頻率基本吻合,這是很多人不排斥古琴聲音的原因,尤其是在品茶的時候聽古琴,人們會覺得更加放鬆釋然心靜。

其四,古琴的音色,尤其是散音、泛音的運用,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國漢字「楽」字,其意是通過木頭上面拉弦就形成音樂,絲走心,古琴聲音走心,而且聲音空曠。比如,左手不用彈,右手去撥,這種聲音稱為「散音」,它內斂往裡收,渾厚,代表大地之音;右手彈琴左手對準琴徽輕輕拍擊出來的特有的音色叫「泛音」,它比較空靈 ,代表天空,音色豐富。比如《梅花三弄》、《瀟湘水雲》,都大量泛音運用,而人可以掌控古琴的音色「天」「地」「人」,也與道家「天人合一」理念契合。這個契合點是通過琴聲來完成,從琴聲當中可以讓聽者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良宵吟》當中,運用了散音、泛音,讓聽者有畫面感,從視覺、聽覺、觸覺輕鬆愉快的感受到琴中的意境,月朗星稀的夜晚,繁星點點的視覺,驚鳥鈴的聽覺、風吹拂面的觸覺、晨鐘暮鼓的聽覺、月色,還有人的低吟,古琴通過散音、泛音的切換,將各種元素串聯起來,畫面感、故事性就很飽滿,此曲開頭和結尾都用了泛音,代表天,最後「一泛一散」同時彈,非常直觀的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無限想像。

其五,古琴從演奏、意象上都提倡「天人合一」。另外,也可以從指法的陰陽來看,指甲和指肉,代表陰陽結合,剛柔並濟,聲音非常好聽。一張好琴的標準就是兼具九德,即: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之中與水相關的很多,古琴的音色,達到圓潤清透,又是「上善若水」道家哲學的體現。

其六,從琴曲來看,很多琴曲本身就有道家理念的體現。《良宵引》作為古琴入門琴曲來看,雖然演奏時間短小,但是它將景物、人的心境整體「天人合一」的意境完美融合起來。歐陽書唐點評《良宵引》時說,「此曲雖短小,然起承轉合,井井有條。」

《網商社科》:文化與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什麼樣的時代流行什麼樣的文化,古琴也是應時代而生之器物,它作為「君子不離於身」之器,從專業的古琴師到文人生活之趣,無不體現了古琴之道,「但識琴中趣」,陶淵明的這趣味就是老莊哲學的體現,也是魏晉時期文人風骨的反應,當下,古琴在復古、美學、哲學、藝術、修養身心方面有哪些新的趨勢?

李雙序:古人所謂絲竹八音之器是「土曰壎,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這些樂器,只有宮廷才能使用,晉人嵇康謂,「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只有琴上升到琴學,從伏羲造琴之始,是為文人、士子而造,非普通人而用。音樂都有修身養性的功用,而古琴在文化層面知識更深厚。古琴曲子好、意境美,《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瀟湘水雲》、《陽春》、《白雪》等都是非常高雅的曲子,一個曲子即便彈一生,可能每一遍感覺都不同。所以,撫琴的過程,就是古今穿越、與自我對話的修行,每一次,都有不同參悟,這就是古琴與生俱來的雅趣,就是在當下,古琴這種功用依然存在。

古琴一般是文人學者書齋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一般文人書齋中,左琴右書,古琴的存在可以增加書齋的氣氛,同時琴也是一件非常別致的飾物,它優雅修長的形狀令人悅目,古琴的顏色、光澤、紋理與書齋古樸環境交相輝映,古琴悠遠的歷史,昭示著古代聖賢的智慧。作為器物藏品,書齋中的古琴在美學、復古、藝術、修身養性等方面仍有價值,古今皆然。

從古琴歷史看,河南曾出現過三次琴學發展的歷史高峰。

第一階段在晉平公時期,中州樂師,師曠博學多才,善於彈琴,師曠曾為晉平公奏琴,「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這是古琴與物學之聯繫的體現。

第二階段在東漢時期,文學家蔡邕,開封陳留人,歷史記載,蔡邕回鄉時,當地名流設宴款待他,他前往主人院中時聽到主人在撫琴,蔡邕頓覺有殺伐之音,遂回去,待宴會始,主人派人去請之。宴會上,蔡邕問自己聽到古琴殺伐之音之事,主人解釋道,在等待蔡邕之時剛好撫琴,恰巧看到牆上有螳螂捕蟬,當看到螳螂的速度加快,自己撫琴速度不禁加快,遂有殺伐之音。蔡琰(文姬)是蔡邕之女,精於音律,七歲能琴,也是善詩詞的女琴家。這說明中州有很多古琴大家,古琴造詣很深。

宋徽宗時期,張端義《貴耳集》所載李師師軼事裡,有宋徽宗去李師師家聽琴的故事:「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倦右袂,援壁間琴,隱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慢撚,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這說明帝王愛好古琴,無疑為北宋古琴文化的繁榮增添色彩。

北宋時期,中州派古琴家在琴界影響深遠。古琴在河南有豐厚的歷史積澱,這為琴人挖掘古琴文化提供良機,古琴文化的繁榮需要琴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以及古琴愛好者的積極傳播。

2、古琴文化在商丘

儒家文化在治世,比如它對教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道家文化更多是治身,從歷史來看,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對於琴棋書畫都非常重視,而且,作為藝術家,往往是精一門而旁通其他藝術形式。

儒家思想注重「中和」之道、心物關係、禮樂教化等被融入古琴藝術中,而經過歷史演進,琴樂修養觀念逐漸沉澱下來,修身養性就成為古琴文化的一項重要功能,我們應該重視通過人與琴的關係上升到對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古琴文化的研究。

商丘是儒道釋家思想發源地,莊子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古琴文化與商丘會發生什麼激蕩?

《網商社科》:《莊周夢蝶》古琴曲就是講述莊子似夢非夢,感覺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道家琴曲給人一種在其中而又參悟不透之感。商丘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有古琴文化的土壤,在古琴文化研究方面,如何與商丘本土文化密切結合?

李雙序:近年來,為了推廣古琴,我舉辦了各種雅集、多種形式的專業音樂會。在與商丘本土文化融合方面,主要有下面幾個想法:

其一,挖掘古琴曲子、傳遞古琴之美。古琴是樂器,也是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它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想學習,想欣賞,隨時可以。

其二,與商丘歷史文化故事結合,深挖本土歷史名人故事,進行古琴演繹。比如,《桃花扇》是商丘本土歷史故事,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是才子佳人,他們的故事完全可以進行藝術創作。比如,以古琴為載體,挖掘他們的歷史故事素材,進行創作,包括舞臺劇、音樂劇,豐富古琴的現場故事性演繹,讓大家更直觀感受古琴的作品。

其三,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將適合曲目融入古琴素材,與祭祀拜謁活動結合,彰顯文雅,不失為一種極佳形式。

其四,與時俱進,對古琴傳統音樂會進行創新,給聽眾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在舞美、衣著化妝、曲目選擇上,告別傳統,新穎別致,別具一格。

其五,多做雅集、音樂會、舞臺劇。創作商丘本土作品,以公益的形式傳遞給每個人,讓大家充分認識古琴,只要有興趣、用心學習就可以在習琴過程中享受樂趣,修身養性。

《網商社科》:宋人的風雅世人共知,彈琴吟詩、賞月聽琴、琴與酒伴等等,文人生活總是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陪伴。同樣,宋代理學家強調與踐行的修養功夫契合了古琴文化所主張的修身養性之要義,北宋時期的商丘也是繁華之地,應天書院作為四大書院之首,匯聚了文人墨客、士大夫精英,比如,範仲淹,他就非常喜歡古琴,那麼,可以想像,當時商丘的古琴文化氛圍應該是非常濃鬱的,當下,商丘古琴文化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特點?

李雙序:古琴作為君子四藝,是必修,就像今天,公務員考試必須考申論一樣。範仲淹早期在應天書院求學,也是古琴愛好者。歷史上很多文人,比如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留下了與古琴有關的詩詞。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獻、古詩詞推測到文人好琴,但是,文人撫琴專業程度究竟幾何,我們尚無法做出精確判斷。

國家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比如,奧運會開幕式陳雷激演奏古琴,連接遠古、當下與未來,這是對古琴的一次創新推廣,也對全世界傳遞了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各地琴人都很努力推廣古琴。所以,古琴的發展趨勢良好,商丘也不例外。商丘古琴文化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商丘文化圈都知曉古琴,在文化圈子之外仍需推廣。

《網商社科》:在不少詩文裡,琴與閒居、琴與歸隱、琴與鶴、琴與酒、琴與書等內容非常常見,古琴之器實則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而如今選擇古琴修身養性的人越來越多,雙序琴院作為商丘傳播古琴文化與藝術的道場,是豫東賢達名仕雅集論道的重要場地,在傳播古琴文化方面有重要價值,如何將古琴文化與當下人們的需求融合起來?

李雙序:我是商丘最早從事古琴的音樂人。為繁榮古琴、推廣古琴文化,2012年成立了商丘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此後更是舉辦了多場古琴文化雅集,2017年遂成立了琴院。

2019年,雙序琴院做了五期公益班,讓大家感受古琴曲,約有100多人受益,「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在商丘市社科聯指導下,讓古琴愛好者、喜歡文化的人近距離感受古琴的美雅。琴院未來會開設更多公益講堂,教授古琴之外,還可以進行古琴賞析,學習琴曲、文化知識、演奏技巧等。

琴院作為文化場所,要充分利用好,目前雙序琴院有插花、古箏、古琴、國學等課程。雙序琴院以商丘為道場,以中原文化積澱為依託,是大河中州賢達名仕雅集論道的重要場地,琴院蘭梅環繞,環境優雅,設有演奏廳,文化會客廳,教學區,古琴展覽區,客房區,餐飲區,是修習古琴及文化養生的良好去處,也是一個文化論道之地,本著體悟儒家的溫良恭儉讓,釋家的通靈圓融,道家的清淨無為,意求成為芸芸知音的道德道場和精神家園。古琴文化要迎進來,走出去,很多外地古琴老師來商丘進行古琴交流,雙序琴院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願意為商丘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盡綿薄之力。

人物簡介:

李雙序: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商丘市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古琴學會會長、彈撥樂學會副會長。商丘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專業講師。編著有《古琴基礎教程》、著有《古琴名曲音樂分析系列》、QQ音樂收錄《濯境》專輯。酷狗音樂、網易雲音樂收錄《圍爐琴話》專輯,大河報AI·28河南人物,百度百科詞條人物。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張金橋古琴藝術:浩浩《流水》幽幽《平沙》,擷花為飾,煮水成茶
    回顧| 「蓮予清人,琴候知音」記蓮花島古琴文化雅集張金橋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廣陵琴派第12代傳人張金橋古琴藝術第2期:浩浩乎《流水》,幽幽乎《平沙》,擷花為飾,煮水成茶推薦 忽汗河部落文化藝術工作室本次活動自上午9點開始,至下午3點結束
  • 大音希聲遠 盛世古琴興(圖)
    古琴七條弦,琴音神聖高雅,古代文人用它來抒發情懷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從青少年時代開始,酷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區君虹就很憧憬古琴藝術,憧憬著歷代文人撫琴寄懷的高潔、雋永,憧憬著手撫三尺瑤琴,指尖琴聲疏漫、空濛、虛渺、幽深,心靈腦際湧現詩一般夢幻意境,心馳神往……  琴夢,終在1975年夢想成真。琴緣的降臨,使正值而立之年的區君虹有幸拜廣東省文史館館員、著名的嶺南派古琴大師楊新倫為師,學習古琴彈奏。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古琴|七弦連珠聲聲慕,道隱無名事事修
    古琴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外觀古樸,音色優雅蒼勁。撫琴者多逍遙自在,令人羨慕,琴聲灑脫悠揚,著實讓人愉悅,因此,古琴備受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青睞。《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寓意傑出的人才與美好的事物結合在一起。自古以來,古琴與文人雅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古琴是修心養性的「載道之器」,與文人身上瀟灑飄逸的藝術氣質最相契合,雅士古琴,珠聯璧合。
  • 彈彈古琴,說說愛
    古琴曲裡愛情故事多不多?不好意思,真的不多。為什麼呢?可能是受琴者禁也的觀點的影響,也可能是受那存天理滅人慾的狗屁觀點的影響,總之古琴曲裡反映純真的愛情的古琴曲目真的不多。大概盤點一下,把相思的、哀怨的都算在內的話,應該也就是十幾首吧。
  • 「文化商丘」「商」字的故事
    商丘是遠古時期商族的發源地。商族是一個偉大的氏族,在我國歷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對商族的研究便成了學者們的一大興趣。其中對「商」字的研究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商」字是怎麼來的?它又有怎樣的寓意呢?學者王寧《原始天文學與夏商文化的起源》說,「商」字源於玄鳥。
  • ​有巢氏與商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長期開展黨建、經濟、文化研究,主持多項省市社科課題研究,在黨校和社會宣講開展專題講座,主編《商丘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範區問題研究》、《文化商丘·火文化》等著作;系中國倫理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商丘市法學會副會長、市軟法研究會會長。
  • 【文化商丘】從「有巢氏」到「宋居」|墨子|莊子|說文解字|燧人氏...
    《墨子》《莊子》《禮記》記載了中國遠古先民的兩種主要棲居方式:洞穴居、木巢居。中國古人的居所建設就是沿著這兩條路徑,不斷改進發展的。  在洞穴棲居者,於人丁增加而天然洞穴不足容身之後,開始動手挖掘新的洞穴。就山陵高原而居者,深挖洞穴,而後逐漸形成窯洞式房舍,至今在河南省西部山區還有居民生活在地坑院內。
  • 張金橋古琴藝術第1期:著名古琴家、廣陵派古琴第12代傳人
    張金橋斫琴|斫琴師——古琴製作藝術的傳承者 #傳統文化#張金橋 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古琴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傳承人、黑龍江省慈善總會·德韻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首席古琴專家、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黑龍江德韻古琴館創始人。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2020-03-26 0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琴崑曲,雙璧同輝
    原標題:古琴崑曲,雙璧同輝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的後臺。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讓古琴醒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古琴音樂會》上的古琴表演。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供圖第九屆「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崑曲表演現場。
  • 廣陵派古琴名家張金橋、田泉古琴公益導賞活動,觀眾反響熱烈
    廣陵派古琴名家張金橋、田泉古琴公益導賞活動,觀眾反響熱烈,盛況空前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奏樂器之一,歷史悠久,被列為四藝之首。從2003年古琴申遺成功,如今已經走過了15個春秋,古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古琴演奏家茅毅助陣《古劍奇譚OL》新資料片,慶新服福利送不停
    圖001劍舞逐飛花-自在山海間《古劍奇譚網絡版》春季資料片開啟在即,著名古琴演奏家茅毅攜宋代名琴【松雪】前來助陣,為各位仙家弟子撫一曲嫋嫋仙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古琴演奏家茅毅助陣新資料片
  • 千人齊聚宜興陽羨茶園,世界規模最大古琴演奏活動今天在宜興進行
    茶香伴琴韻 沐春聽風吟千人宜興陽羨茶園同奏古琴挑戰基尼斯4月18日,一曲曲悠揚的古琴聲迴蕩在宜興市太華鎮的乾紅茶園裡,引得許多遊客和村民駐足傾聽。這便是「靈秀太華」」千人琴集活動,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國各地的琴友匯聚宜興,著清一色漢服,彈奏古琴曲《酒狂》。
  • 古琴演奏家助陣《古劍奇譚網絡版》新資料片 慶新服福利送不停...
    古琴演奏家-茅毅  當代古琴演奏家茅毅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諸城派第六代傳人,精通古琴音律,也是一位修復古琴的專家。我們與茅毅老師因古琴相識,在《古劍奇譚網絡版》中太華山南燻真人撫琴退群魔的琴聲正是茅毅老師用北宋古琴「松雪」所奏。
  • 一場記錄蓉城千年雅樂的古琴音樂會完美上演
    12月6日晚,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應邀於四川歌舞劇院舉行了第26屆蓉城之秋「天府雅樂」古琴展演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雲外弦歌·梓又雅韻」音樂會。據了解,作為成都古琴界的一支資深古琴教研組織,成都古琴文化學會當晚的演奏曲目經了過精心編排,每一首都是經典,每一個故事都擁有上千年歷史和文化的積累。
  • 用老的文化,醫新的疾病:80後「文青」戒毒心得
    日積月累,他發現,即使頸椎腰椎的毛病治癒了,回家之後,人們又會回到原來的不良生活習慣中:攤在椅子上不運動、成天低頭玩手機,隔不了一段時間,頸椎腰椎自然又出問題了。病態的背後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李石峰突發感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毒癮」呢?只要改不掉根源的問題,光是治療身體上的病痛,半小時的針灸又怎麼能和八小時的不良姿態做抗爭呢?
  • 晉江舉辦古琴音樂會 聽眾如痴如醉(圖)
    ­  古有名師溫陵傳­  「古琴在泉州的歷史悠久,可惜很多泉州人對這段歷史並不了解。」泉州六藝學堂負責人黃羅及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琴以及古琴和泉州的淵源,他們不定期舉辦古琴雅集,將古琴與洞簫、詩經、南音等各種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吸引了古琴愛好者前來學習。此前,在他的邀請下,原今虞琴社社長戴樹紅老師曾到泉指導交流。
  • 當古琴遇上黃梅戲 安慶師大舉辦古琴和黃梅戲通識教育公選課程匯報...
    1月6日晚,由安慶師範大學教務處主辦、黃梅劇藝術學院承辦、安徽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和安慶市古琴學會協辦的2020年全校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黃梅戲藝術欣賞與演唱》《古琴藝術欣賞與演奏》課程匯報演出在菱湖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辦。教務處、黃梅劇藝術學院相關負責人及各學院師生近200人到場觀看了演出。
  • 「古琴」為什麼不能叫「古琴」?
    對於「古琴」這個叫法,看著不爽,聽著還是不爽,而且已經不爽很久了。為什麼說「古琴」不能被叫作「古琴」呢?有人說「古琴」的「古」代表的是起源的遠古,那更為久遠的壎為什麼不叫「古壎」呢?再說,也沒有把簫叫做「古簫「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