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華大生科院聯合中外科學家首次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近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昆蟲變態現象的演化
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就知道蠕蟲和蛆會長成成年昆蟲,但即使在今天,昆蟲變態現象的演化仍是一個真正的生物學謎題。一些科學家提出了稀奇古怪的起源傳說,比如唐納德·威廉士(Donald Williamson)認為蝴蝶的羽化源自兩個不同的古代物種間一次偶然的雜交。這兩個物種中的一個在地面上蠕動,另一個在天空中翱翔。 變態的確是一個奇異的過程,但是那些未經證實的推測卻不能成為變態演化的解釋。
-
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已發表於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中外科學家新發現顛覆「爬行動物下蛋」認識
中新社發 加拿大文化遺產部供圖 記者15日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獲悉,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中外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通過對一塊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的化石進行分析,人們首次發現胎生的初龍型動物。 初龍型動物包含現存的鱷魚、鳥類以及已絕滅的恐龍和翼龍等爬行動物,目前約有超過一萬種現生種類。此前普遍認為這一類群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即俗稱「下蛋」。
-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基因編輯的妙用:復原帝王蝶抗毒性演化路徑
鈉鉀泵,顧名思義,是維持細胞內外鈉鉀離子濃度穩定的重要轉運酶,發現它的丹麥科學家斯科 (Skou) 還於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鈉鉀泵被強心甾 「結合」之後就不能正常工作了,進而滲透壓失衡細胞破裂,後果有多嚴重可想而知。乳草就憑藉著這一強大的 「化學武器」 驅散覬覦自己的昆蟲們。但帝王蝶的幼蟲卻視若無睹,照吃不誤。
-
中外科學家發現約1800萬年前「金氏繁昌上猿」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中外科研同行合作,在安徽省繁昌縣古動物化石中研究發現一個約1800萬-1700萬年前的上猿超科新屬種,命名為「金氏繁昌上猿」。
-
尹文英院士和範滋德先生獲首屆中國昆蟲學會終身成就獎
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上海市昆蟲學會理事王成樹研究員為兩位老先生頒獎。 頒獎儀式前,王成樹向老先生們介紹了植生生態所和中科院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近期的主要工作和科研成果。他在表示祝賀的同時,也與年輕科研人員一起共勉:向尹先生和範先生學習,在各自的研究崗位上爭取取得更多更好的學術成績。老先生們就研究所及昆蟲學科的發展展開了熱情洋溢的討論。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新華網 2019-07-13 中外科學家新成果力圖求解動物智慧來源
中外科學家新近研究成果可能為進一步還原此過程提供重要分子證據。中國和美國等國科研人員的相關研究成果11日在美國《自然》雜誌發表。據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凱介紹,解析細胞命運決定過程的轉錄動態是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包括海鞘在內的鑲嵌發育動物因胚胎發育個體差異小、細胞譜系清楚,非常適合研究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轉錄調控。
-
【蟲人榜單】那些學貫中西的昆蟲學大牛 女科學家專輯
01謝蘊貞先生(左)與丈夫陳世驤院士(引自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2005)謝蘊貞(1909~2000),昆蟲分類學家,我國早期從事昆蟲分類學研究的女性科學家之一。她早年留學法國,1934年獲巴黎大學理科高級文憑,期間她開展擬叩甲的分類學研究,發表了十餘篇論文。
-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2017全年放假時間表日曆 2017年清明端午勞動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原標題:2017全年放假時間表日曆 2017年清明端午勞動節放假安排時間表 推薦閱讀什剎海起波瀾 胡同遊變味兒 什剎海是老北京的象徵,其特色胡同文化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
-
科學家以雞為藍本,逆向工程培育「雞龍」,力圖再現恐龍演化過程
法國的一隻狐狸偷跑進雞舍,沒先到卻被群雞啄死,這個小「事故」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最終生物學家站出來平息了討論:不要小看雞,它們是恐龍演化來的,一些人正打算逆向工程培育一種叫「雞龍」的生物。被啄死的狐狸只有6個月大,它偷偷摸摸鑽進了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一所農業學校的雞舍。
-
昆蟲生物礦物盔甲首次發現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這種盔甲此前只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但現在在一種昆蟲身上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發現也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所謂的生物礦物,是指動植物體內的無機礦物材料——骨、牙、軟體動物殼、植物維管束等。
-
中外科學家揭示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
中外科學家完整解讀了北極熊基因組,揭示了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9日,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科學家對北極熊和棕熊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與它的近親棕熊的分化不到50萬年,從進化的尺度說相當短。人類約在五百萬年前與其近親黑猩猩分道揚鑣。
-
科學家警告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
【科學家警告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周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報告,康乃狄克大學昆蟲學家大衛·華格納(David Wagner)及多位科學家向世界發出警告,稱氣候變化,殺蟲劑,除草劑,光汙染,入侵物種以及農業和土地用途的變化導致地球上每年大約有1%至2%的昆蟲正在快速消失。
-
Nature:昆蟲學重大發現 角蟬翼狀翅膀經過2億年演化淘汰後又重新長...
6日刊登在《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報告指出,角蟬頭上引人注目的突起物,其實是翼狀翅膀,經過2億年演化淘汰後,又重新長回來。專家說,這項發現或許會震驚昆蟲學家,也挑戰昆蟲學部分根基。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thorax)和腹部,地球上所有昆蟲胸部分成3節,每節都有2隻腳。大部分昆蟲目有2對翅膀,一對在胸部中節,一對在後節。蒼蠅和蚊子只有在後節有一對翅膀,少數昆蟲,如大多數螞蟻則完全沒有翅膀。胸部第一節有翅膀的昆蟲,如今已不存在,不過它們的先祖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