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的妙用:復原帝王蝶抗毒性演化路徑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S ylvain CORDIER/GAMMA-RAPHO

撰文 | 楊小靈 (普林斯頓生態演化系博士生)

責編 | 湯佩蘭

「美麗的東西總是有毒的」,這句話放在帝王蝶身上可不會錯。帝王蝶原產於北美,黑橙相間,身形碩大;不僅如此,其還是世界上唯一能進行長距離遷徙的蝴蝶,由加拿大至墨西哥將近5000公裡,成千上萬隻蝴蝶一同展翅飛旋,實在壯觀。

話說 「適千裡者,三月聚糧」,可誰知帝王蝶的幼蟲竟然吃且僅吃一種叫作「乳草」 (milkweed) 的有毒植物。乳草分泌的毒素叫 「強心甾」 (cardenolide) ,專門和動物體內的鈉鉀泵結合,量少時可治療心功能不全,量大則致命,人類誤食通常會非條件反射地嘔吐出來。

鈉鉀泵,顧名思義,是維持細胞內外鈉鉀離子濃度穩定的重要轉運酶,發現它的丹麥科學家斯科 (Skou) 還於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鈉鉀泵被強心甾 「結合」之後就不能正常工作了,進而滲透壓失衡細胞破裂,後果有多嚴重可想而知。乳草就憑藉著這一強大的 「化學武器」 驅散覬覦自己的昆蟲們。

但帝王蝶的幼蟲卻視若無睹,照吃不誤。這還不算,帝王蝶還能將乳草的毒素儲存在自己的身體裡。吃頓飯的工夫自己也有了 「化學武器」 ,這一招可嚇得捕食者們紛紛繞道而行,從此明豔美麗的帝王蝶招搖過市,再無畏懼。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原來帝王蝶的鈉鉀泵發生了突變,這樣一來強心甾就不再能夠緊密地結合了,自然也就不會妨礙鈉鉀離子的正常轉運了。

圖片: Mindy Lighthipe

日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諾亞·懷特曼 (Noah Whiteman) 實驗室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彼得·安德伐特 (Peter Andolfatto) 實驗室,分別獨立發現了帝王蝶的這種抗毒性主要由三個胺基酸突變造成,並通過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將這三個小突變轉入果蠅,使原本不抗毒的果蠅對強心甾的抗性提高了最多1000倍,儼然成了 「帝王蠅」。二者的結果分別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 (Nature) 和八月底的eLife 上。

其實不僅帝王蝶,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都有個別昆蟲演化出了食用有毒乳草的神奇能力。測序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能夠抵抗強心甾的昆蟲的鈉鉀泵均有突變,且為多次獨立演化。所有突變中,111,119,122 這三個位點上的突變頻率最高,這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格外注意。

懷特曼組通過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構建了含有這三個位點的突變的轉基因果蠅。針對抗毒性的檢測發現,當引入111突變時抗性略有增加,引入119突變基本不變,111+119 雙突變比111單突變的抗性要強,122單突變使抗毒性大幅增強,但還是111+119+122全部三個突變同時存在抗毒能力最強,增加了幾乎1000倍,和帝王蝶的抗毒水平持平。

同時懷特曼組也對轉基因果蠅進行了 「癲癇-癱瘓」 測試。這個實驗是將果蠅置於瓶內劇烈晃動,並記錄其恢復站立所需時間,用以反映神經系統應對突發機械刺激的能力。正常野生型果蠅會在震動後立即重新站起,但具有突變的果蠅就沒有那麼健康了。比如只有122突變的果蠅平均花費90秒才能重新站立,111突變的果蠅花費約50秒,而119突變的果蠅和野生型並無二致。111+119雙突變和111+119+122三突變的果蠅組內差異較大,但平均下來仍接近正常野生型果蠅。

這與此前發表的安德伐特組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的研究範圍囊括了所有食用乳草的昆蟲,通過attP基因編輯技術構建了所有這三個位點上的常見突變。結論是一致的,即當在具有111和122位點單突變的果蠅中引入原本並不抗毒的119突變,會使果蠅的抗毒能力大增,同時應對外界刺激的能力也增強。此外, 安德伐特組同時檢測了 純合果蠅與雜合果蠅——因為當突變最開始出現在二倍體中時一定是雜合狀態的,所以 對雜合體的評估更能準確地了解抗毒性出現的演化路徑。

基因表達檢測顯示,在雜合果蠅中,突變鈉鉀泵和正常鈉鉀泵在表達量上並無差異; 突變鈉鉀泵的抗性顯著增加,純合的抗性高於雜合; 「癲癇-癱瘓」 測試中純合卻比雜合需要更漫長的恢復時間。

總結一下,雖然122位點的突變抗毒能力強,但副作用也最強;119位點的突變雖不抗毒,但也沒什麼副作用;111位點的突變介於二者之間。於是推斷,111和119上的突變共同演化,122上的突變於其後出現。這也正符合系統發生上我們所見到的規律:多數食用乳草的昆蟲同時擁有111和119位點上的突變,而擁有122突變的生物,通常也都具有111和119上的突變。

另外,單個突變剛出現時以雜合的形式存在來避免強烈的副作用;直到後續突變陸續出現將副作用減弱,純合體才逐漸佔據優勢將突變固定下來。正是沿著這樣的路徑,本無法抵抗乳草毒液的果蠅,一步一步成為了鈉鉀泵功能無多損失,但卻和帝王蝶抗毒能力不相上下的 「帝王蠅」。

這兩項研究首次通過基因編輯在多細胞生物體內重現演化路徑,並且證明了路徑的選擇是十分有限的。

首先, 鈉鉀泵上與強心甾接觸的位點數量有限,所以只有當隨機突變出現在這些接觸的位點上時才會引起抗毒性的改變。 其次, 絕大多數突變都是有害的,比如減弱鈉鉀泵自身的工作效率,引發神經與行為上的異常,這樣的突變會被淘汰。 最後, 正如這兩項研究表明的,突變的順序也很重要。縱然111和122這兩個位點上的突變能使昆蟲獲得強大的抗毒能力,但也影響了它們的神經系統,119位點上的突變則緩解了這種副作用,使得111和122上的突變 「暗度陳倉」,在漫長的歷史與強大的選擇壓力下得以保存。總之, 以上種種因素限制了演化的速度,但也同時構成了趨同演化的遺傳基礎。

哈佛大學生物與演化生物學教授霍皮·胡克斯特拉 (Hopi Hoekstra) 稱讚這兩項研究是 「近期看到最欣賞的」、「完整漂亮的故事」,「真的重現了演化歷史」。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系副教授馬庫斯·克朗福斯特 (Marcus Kronforst) 則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稱二者是 「令人欽佩的」、 「少有的通過在其它物種中重現某種形狀來證明突變的作用的研究」。

在此之前,演化學家們通常將目光集中在現存的生物當中,但 這兩項研究使人們知道可以通過基因編輯對突變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一步一步復原最有可能的演化軌跡。

回望所來徑,仿佛若有光。

相關焦點

  • 工程師利用微型計算機追蹤帝王蝶的遷徙情況
    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與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系合作,以了解更多關於帝王蝶的遷徙模式。為了追蹤蝴蝶,該團隊正在使用世界上最小的計算機,即最新迭代的密西根微型飛行器。這些微型計算機由密西根大學的一個團隊創造,是一個完全能源自主的計算系統,可以在小型物種身上充當智能傳感系統。
  • 基因丟失可能會使生命演化得更加複雜
    這就會讓你重新思考某些基因的重要性。」今年早些時候,《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刊登了兩篇令人驚訝的分析文章,充分說明了基因可以多麼的無足輕重,以及失去基因後,演化可以有多麼高的創造性。通過分析數百個來自動物界的基因組,西班牙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生命演化樹中普遍存在著驚人程度的基因缺失。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6期: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解決「卡脖子」難題 濟南在全國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濟南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布局的基因編輯產業,11月16日舉行項目基地開工儀式。這一項目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反芻動物中新演化的基因,擴張的基因家族(紅色),收縮的基因家族,快速演化基因(藍色)和受到正選擇的基因(橘黃色)。(A)受到正選擇的基因,快速進化基因,擴張的基因家族,新演化的基因均顯示於系統發育樹;(B)白細胞跨血管過程示意圖及與之相關的受到正選擇和快速演化的基因;(C)反芻動物營養代謝過程示意圖及相關的擴張基因,正選擇基因及快速演化基因;(D)反芻動物中擴張的溶菌酶c基因家族。
  •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Hh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因其突變體呈球狀、表面布滿剛毛,形似刺蝟,所以被稱為『刺蝟基因』」,李光表示,在脊椎動物中,Hh蛋白由脊索和神經管基板細胞合成分泌,並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濃度梯度,影響周圍組織或神經管等器官細胞的分化。
  • 科學家以雞為藍本,逆向工程培育「雞龍」,力圖再現恐龍演化過程
    法國的一隻狐狸偷跑進雞舍,沒先到卻被群雞啄死,這個小「事故」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最終生物學家站出來平息了討論:不要小看雞,它們是恐龍演化來的,一些人正打算逆向工程培育一種叫「雞龍」的生物。被啄死的狐狸只有6個月大,它偷偷摸摸鑽進了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一所農業學校的雞舍。
  • 基因編輯嬰兒有沒有可能成為「超人」或「怪胎」?
    但這個想法違背了當時生物學界的一些共識的,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生物的基因都是靠自身的突變,再加上自然選擇的力量,一點點演化到今天的,也就是說,生物的基因是無法從外部獲得的。 基因序列可以從外部獲得的這個猜想終於在 2007 年得到了完美證明。這下科學家們來勁了,為啥?這說明基因編輯就有可能了啊。
  • 理察·普魯姆談美的演化:美是水到渠成的事
    舉例來說,一隻小雄鳥意識到自己的尾巴要長得更長一點,這種意識進入基因之中,遺傳下去,最後就會導致演化。審美演化在動物的主觀感知之中起作用,這更有價值,在物理世界,一個演化過程會限制具有功能性的典型特徵的表型演化,但是審美演化卻不會受到這樣的限制。達爾文對這個過程做了非常到位的描述,大家卻對他的學說拒不接受,原因在於他們無法像達爾文那樣理解世界的複雜性。
  • ...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組圖譜、新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  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賴良學:全球第一條基因編輯克隆犬的誕生
    我和我的團隊成功培育出了中國第一隻基因編輯克隆犬「龍龍」。「龍龍」是基因編輯技術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這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克隆犬。賴良學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標誌著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的克隆技術成為現實。隨後,克隆豬、克隆牛等紛紛問世。
  • 「大力」狗「斑點」羊:基因編輯的中國突破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凱蕾、孫飛、董小紅、齊雷傑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基因編輯在疾病治療這是人類首次將基因修飾技術用於大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之外的靈長類動物,表明與人類高度相似的靈長類動物不僅可以實現基因的定點突變,還可以同時進行多基因的同時修飾。而且對理解生命的發育和人類疾病的發生與防治將產生重大影響。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當前的基因編輯體系依賴於外源編輯酶或效應蛋白的表達,從而造成(1)蛋白分子量過大使得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裝載及人體內遞送十分困難;(2)由蛋白過表達引起的DNA/RNA水平的脫靶效應;(3)由外源蛋白表達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及損傷;(4)機體內的預存抗體使外源編輯酶或效應蛋白被中和從而導致基因編輯失敗等。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實驗表明這些數以千計且基因結構多樣的大核新基因的功能可能與四膜蟲攝食不同的細菌有關,進而適應不同的微生態環境,而與其形態無關,從而解釋了十種四膜蟲形態高度相似卻具有很高的遺傳多樣性的原因。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四膜蟲形態種的演化機制,而且為其它真核生物類群的形態種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
  • 藍色老虎的新解釋路徑
    並不那麼中性的中性演化理論種群中隨機出現或消亡的基因變異個體被稱為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今天它被認為是進化與多樣化中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但情況也並非一直如此。一些科學家也就不再苟同舊的觀點,即選擇作用會對所有變異或未變異的基因發揮其作用,並決定誰該留下來、誰該被淘汰。1968年,享有盛名的遺傳學家木村資生(Motoo Kimura)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如今該理論被稱為中性演化理論。木村認為,生物體之間絕大多數的差異既算不上有利的,也算不上有害的。
  • 照束光就能切割腫瘤基因?華東師大研發新型光控基因編輯系統
    光也能用作開關,來控制基因編輯,甚至用於腫瘤治療?7月1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的光控基因編輯系統——分割型split-Cas9(簡稱FAST系統)。該系統的開關是遠紅光,其波長730 nm,可由特定的LED光源發出。
  • 參考讀書|基因編輯與倫理道德,比爾·蓋茨這樣看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他早前為兩名嬰兒改造了基因,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愛滋病的能力,這很快引起全網熱議和抨擊。據英國廣播公司26日報導,122名科學家聯合聲明譴責了此次基因編輯實驗,稱其「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是瘋狂的」。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2012年以來,隨著CRISPR的橫空出世,基因編輯技術日漸趨於成熟。 然而遺憾的是,相對於基因編輯工具本身的快速進化,其遞送技術的發展極其緩慢和困難。而遞送之於基因編輯治療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於登月。由於遞送技術的滯後發展,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應用困難重重,整個領域都在期待遞送技術的突破。
  • 中國科學家實驗室內改造「蜘蛛人」:基因編輯修復缺陷胚胎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體胚胎「動刀」獲得的「設計嬰兒」目前尚未走向臨床,但這不妨礙部分科學家在實驗室內進行基礎研究。「總的來說,這項試點研究提供了概念驗證,並開啟了基於基因編輯的基因治療的潛力。」黃行許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例對人類胚胎基因的編輯修改即由中國科學家完成。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發表論文,宣布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的一個致病基因,該突變致病基因會導致嚴重遺傳病β-地中海貧血症。
  • 基因編輯嬰兒炸圈 人類究竟在怕什麼?
    11月26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憑藉一項通過基因編輯使得一對雙胞胎嬰兒具備先天抵抗愛滋病能力的試驗讓自己成功站在了全世界輿論的中心。賀教授是如何通過審查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