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2020-11-21 手機鳳凰網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脊椎動物器官結構的複雜程度,可謂現存生物之最,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起源與進化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解謎神經發育,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這些動物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Hh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因其突變體呈球狀、表面布滿剛毛,形似刺蝟,所以被稱為『刺蝟基因』」,李光表示,在脊椎動物中,Hh蛋白由脊索和神經管基板細胞合成分泌,並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濃度梯度,影響周圍組織或神經管等器官細胞的分化。 為了探明Hh基因在文昌魚神經系統發育中的作用,李光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等人建立了文昌魚Hh等基因的突變體,與牛津大學動物學系教授Sebastian M. Shimeld展開合作。 研究團隊發現,在脊索動物進化過程中,Hh基因參與神經管形成的功能是「分步式」產生的。

首先,在脊索動物祖先中,Hh基因開始在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參與部分運動神經元的發生,接著,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Hh基因進一步參與更多與神經發育相關的轉錄子調控中,並促成它們形成相互抑制的作用關係,進而參與到不同神經元前體細胞的分化中。

「儘管Hh基因可在文昌魚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但它只參與了文昌魚神經管腹側部分運動神經元和Err基因陽性神經元的發育調控。而且在文昌魚胚胎中,神經管背腹不同區域的轉錄子間缺乏明顯的相互抑制。我們認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李光表示。

Hh基因信號通路示意圖,以及Hh和Ptch基因突變對文昌魚胚胎神經管發育基因的影響。(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模型難得,早期脊椎動物進化仍有謎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中用到的文昌魚Hh突變體模型乃世界首例。 「果蠅、線蟲是目前研究最為深入的無脊椎動物模型,但其神經系統和脊椎動物差別較大」,李光表示,此類動物尚未形成神經管,而神經管是高度聚集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基於它們的研究成果對探索脊椎動物神經系統起源來說,可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

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關鍵過度類群,其背神經管等器官構造與脊椎動物非常相似,是公認的研究脊椎動物起源、胚胎發育等的理想模型。但長期以來研究方法都較為單一。

「近20年來,我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文昌魚模式動物化建設」,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課題組目前已在室內實現文昌魚的全年可控繁育,並建立了包括基因敲除、敲入等在內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未來,課題組還將繼續探究脊椎動物起源之謎。 李光表示,在文昌魚中,Hh基因的表達模式與脊椎動物的Shh基因相似,「但文昌魚胚胎中Hh只調控腹側運動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無法調控神經管中間及背部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這說明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中間及背部神經管區域發育相關基因的上遊轉錄調控元件可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也是課題組未來著重要闡明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朱䴉曾被認為在野外滅絕。
  • 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反芻動物演化背後的遺傳機制|Science述評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顯示,PSGs,REGs以及反芻動物擴張的基因(EXGs)均在免疫相關的功能上有富集。其中,20個PSGs和12個REGs與白細胞跨血管有關(圖4B),幹擾素基因家族(IFNs),PAGs,組蛋白及絲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在反芻動物中發生了顯著擴張。特別地,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瘤胃特異性表達的新基因(ENSBTAG00000038127),含有免疫蛋白的序列模塊。
  • 基因丟失可能會使生命演化得更加複雜
    德國耶拿大學的植物生物學家君特·泰森(Günter Theien)表示,直到最近,研究進化中的基因缺失還十分困難,因為「如果你看不到某種東西,可能是因為它不存在,但也可能是因為你找不到它」。科學家認為,基因丟失可能在共生或寄生物種中最為常見,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將大量功能需求「外包」給生存夥伴或寄主,從而簡化自身的基因組。
  •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2)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2) "← →"翻頁
  •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20:08:49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Kvan Birsoy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內功能基因組學揭示了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 深圳華大生科院聯合中外科學家首次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近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我科學家揭示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示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本報北京8月1日電 (記者吳月輝)日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等研究團隊以分布於青藏高原的溫泉蛇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蛇類這種變溫動物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遺傳機制,將為人類高原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 「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其演化特徵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揭示了其基因組演化特徵。箭毒蛙是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低地森林中的一種小型陸地蛙,當地部族將它們分泌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
  • 中外科學家構建昆蟲演化時間表
    昆蟲似乎無處不在,但它們在地球上的演化歷史卻長期懸而未解。中外科學家6日宣布,依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他們成功構建迄今最可靠的昆蟲系統演化樹,解決了一系列昆蟲演化研究中的難題。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深海
    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記者曹怡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多方面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首次在形態上發現其適應深淵的變化,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
  • 基因編輯的妙用:復原帝王蝶抗毒性演化路徑
    其實不僅帝王蝶,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都有個別昆蟲演化出了食用有毒乳草的神奇能力。測序技術的發展使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能夠抵抗強心甾的昆蟲的鈉鉀泵均有突變,且為多次獨立演化。所有突變中,111,119,122 這三個位點上的突變頻率最高,這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格外注意。
  • 科學家揭示米色脂肪細胞復甦背後的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華人科學家王彪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通過實驗發現成年小鼠體內米色脂肪細胞特性的維持需要兩個重要酶分子的調節。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深海獅子魚環境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多方面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首次在形態上發現其適應深淵的變化,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北京時間15日23時,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 中外科學家揭示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
    中外科學家完整解讀了北極熊基因組,揭示了北極熊適應北極極地氣候之謎。9日,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科學家對北極熊和棕熊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與它的近親棕熊的分化不到50萬年,從進化的尺度說相當短。人類約在五百萬年前與其近親黑猩猩分道揚鑣。
  •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最新研究揭示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 2019-06-22這三篇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21日在線發布,6月22日正式刊印,幷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科學》雜誌封面。西工大在《科學》雜誌同一期發表三篇論文。供圖  據了解,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對反芻動物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揭示了反芻動物部分重要特性的基因密碼。其中,西工大為兩篇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另一篇論文的第二完成單位。
  • 比較基因組學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研究表明動物嗅覺基因家族的進化與其生存環境下的生態需求密切相關。例如,功能嗅覺基因的數目會隨水生和陸生環境的不同、食性的轉變、功能依賴性的改變而產生適應性的變化。馬裡亞納獅子魚可以迅速地被投放的誘餌所吸引,表明嗅覺在覓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馬裡亞納獅子魚在深淵的生態環境中屬於捕食者,位於食物鏈的頂端,但在物種豐度和數量貧乏的深淵環境中,只能專一的以少數幾種甲殼類生物為食。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張國捷及其學生李彩研究發現,與其它爬行動物相比,鳥類基因組中重複序列的含量比較少,並且在鳥類祖先從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後丟失了數千個基因。 張國捷說:「鳥類丟失的很多基因對於人類都有很重要的功能,在維持如生殖系統、骨骼生成和肺部系統等方面不可或缺。這些關鍵基因的丟失對於鳥類許多特有表型的演化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 科學家通過基因技術讓猴腦智力大擴張,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其實科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類祖先走上智慧進化道路實在是一種非常幸運的巧合,這一切的背後跟一次基因突變有關。我們都知道,生命進化演化的奧秘就是基因突變,正是基因的不斷突變,才讓生命從40億年前簡單的原始生命,一步步進化演化為複雜生命,最後演化出高級智慧生命。可見,基因突變主導著生命進化演化的方向和選擇。
  • 科學家從基因找到血緣證據
    這種不屬螞蟻類的白蟻,據科學家透過基因比對取得證據,發現白蟻是由蟑蟑螂演化而來,也就是說,蟑螂是白蟻的祖宗。據《澎派新聞》報導,華南師範大學的教授李勝,近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自己研究多年的論文《The genomic and functional landscapes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American cockroach》(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的基因組與功能詮釋)。
  • 新研究指出恐龍與現代鳥類基因同源
    《侏羅紀公園》電影的劇情背景是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滅絕恐龍DNA,復活的這些史前巨獸的方法。不過現實中,這一技術難以實現,但是據英國肯特大學的科學家發布在《自然-通訊》的新論文認為,恐龍的DNA實際上就存在我們周圍,鳥類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