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副刊訊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名鈺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
3月26日,下著大雨,記者走進黃陂區特教學校,安靜的校園裡,除了雨聲,再沒有其他的聲音。在這裡讀書的多是附近的聾啞兒童,這是一片無聲的世界。中午時分,有的學生午睡,有的學生在看電視,希望通過電視了解外面的世界,一位老師通過手語跟大家交流著。
老師名叫方海霞,比起叫她老師,孩子們更喜歡叫她「媽媽」。
用手述說有聲世界的精彩
2001年,25歲的方海霞是一所小學的語文教師。當她以為一輩子就會這樣度過時,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走進了黃陂區特教學校,結識了這群稚嫩單純,但是只能在無聲世界生活的孩子。面對這群孩子,她內心除了觸動,更有一個聲音在呼喊:「留下來吧留下來吧,這樣就可以經常看見可愛的孩子們了。」
那天之後,方海霞買回了一套《中國手語》教材,每天在家裡自學手語,鄰居都不理解,有人問:「你瘋了嗎?好好的老師不做,去教一群聾啞兒童!」面對質疑與不理解,她一笑置之,還是照樣練著手語。直到現在,她還是每天帶著一本《中國手語》,有空就學習。
孩子們聾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一般來說,到了6歲以後恢復的可能性很小。但方海霞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們,每天堅持讓他們練習口語發音。
16歲的李文秀到特殊學校10年了,因為膽小認生,不敢開口,方海霞不放棄,每天教她一兩個詞語。到現在,李文秀已經可以發音了,雖然說出的話有些難懂,但是如果是熟悉她的人,就能聽明白。現在,那個曾經封閉、自卑的聾啞女孩開始主動與人打招呼,搶著向來校慰問的社會各界人士匯報學習生活情況。
用愛打破孩子的心靈壁壘
在特教崗位上,方海霞用真愛呵護他們健康成長,15年如一日。學生感冒,她帶去看醫生;作業不會做,她耐心指導。她讓學生一次次摸著自己的喉嚨感知振動,一遍遍為學生示範發音口型。為了讓孩子們更好融入社會,她自學計算機繪圖、手工製作,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技能,引領學生形成職業意識。
方海霞除了注重孩子們的技能教育,還關心孩子們的心理成長。很多孩子因受到歧視而內心封閉,不愛與外界交流。方海霞一次次打破孩子們心靈的壁壘,讓他們更加自信自愛。
16歲的王琦(化名)年幼時父母離異,由爺爺撫養。他不愛跟人交流,不相信任何人。方海霞嘗試著跟他交流,卻被他拒絕。一次,王琦生病了,方海霞親自送他去醫院,在病床邊照顧他,餵他吃藥,讓王琦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方海霞送他回家,發現他家連個坐的凳子都沒有,床上的褥子也十分單薄,她趕緊去買了床單、被子送到王琦家。
有的孩子從來沒有吃過蛋糕,方海霞得知後,立即去買來蛋糕;有孩子錯過了回家的班車,方海霞將孩子接回自己家…… 每個被她幫助過的孩子,都更願意開口叫她一聲「媽媽」。
家人的理解是她的最大幸福
方海霞剛到特教學校教書時,女兒才1歲。為了熟悉學校的工作,跟學生們打成一片,她犧牲了不少跟女兒相處的時間。
有一次,一家人都已經上床入睡,一陣電話鈴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是學校打來的電話,因為一個女孩從學校跑出去了。方海霞拽起熟睡的丈夫,兩人換上衣服就出了門,才5歲的女兒被獨自反鎖在家中。
方海霞回到家已經是凌晨,打開家門,發現燈都開著,女兒趴在沙發上睡著了,臉上還有淚痕。聽見聲響,女兒醒來,看見父母又哭了起來,邊哭邊說:「你們不要把我一個人丟在家裡。」方海霞當時就鼻子一酸。
如今,方海霞到特教學校已經15年了,這些年裡,她曾榮獲湖北省「巾幗建功」風採先進個人、武漢市師德建設先進教師、第三屆武漢市「十大魅力教師」、第三屆黃陂區敬業奉獻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即使取得不少榮譽,但她還是到校最早、離校最晚。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一批又一批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有的成為職場骨幹,有的擁有了幸福的家庭。
「我選擇了這項工作,就要把它做好,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方海霞說,女兒小時候不理解,總埋怨她不愛自己,現在女兒長大了,懂得體諒關心她。「女兒的理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