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早,王菊玲就開了店門。加水,和面,開始平常的一天。
這是在黃巖的西部山區嶼頭鄉,在大山深處,王菊玲做了幾十年的饅頭。
她的店鋪就是自己的家,掛著「阿玲饅頭」的招牌。
不要說隔壁鄉鄰,連城裡人都要趕來買她的饅頭。
6毛錢一個的饅頭,她一天要賣幾千個,多的時候有五六千個,一年收入幾十萬元。這名山村農婦從未想到,自己還會成為一名「網紅」。
嶼頭鄉的復興,就像蝴蝶扇動的翅膀,讓山裡人變身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
一天賣出五六千個饅頭
「來,嘗一個」,王菊玲笑著,雙手端出了幾十個饅頭。
一大早,嶼頭鄉沙灘村的老街上,她早已經忙開了。
幾個親戚在幫忙,桌子上堆放著一袋袋的饅頭,「都是要帶到城裡去的。」王菊玲說。
當地人要是到了嶼頭,親朋好友總會讓他來這裡帶幾袋阿玲饅頭回去。城裡甚至還出現了假冒的。
「我們這裡的水好,做的饅頭也是特別甜。」王菊玲說這樣說。
這是事實,嶼頭鄉沒有工業,好山好水,孕育了好的食材。「連水也是甜的。」
沙灘村位於黃巖西部長潭水庫上遊,作為300萬居民、100多萬畝農田和數萬家企業用水的水源地,長潭水庫素有「台州大水缸」之稱,地表水環境質量Ⅰ類標準的水質。
一年在家裡,守著青山綠水,她賣饅頭就能賣幾十萬元。
生意太好,她索性讓城裡的兒子回到了山裡,一起做饅頭,送饅頭。
她還帶出了不少徒弟。現在,他們有的也開了饅頭店。
阿玲還有個規矩,不管再忙,下午就不做了。所以,要吃她的饅頭,一般都還需要預訂。
但是,幾年前,阿玲的生意並沒有這麼火爆。她做了三十年的饅頭,一開始也就是鄉裡鄉親的來買,五年前,她把饅頭店開到了老街上。
因為,她聽說,老街要振興了,還要開一個什麼「鄉村振興學院。」
「我們離城裡太遠了,以前來的人少,名氣也傳不出去。」王菊玲說。
一個大學教授帶來的振興
王菊玲確實沒想到,距離山村350多公裡,一個叫楊貴慶的大學教授,會和自己這個做饅頭的農婦發生聯繫。
2012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應邀參與黃巖西部古村落的修復,從此開啟了長達8年多的融合發展之旅。
「古村落修復了,如果沒有人氣,過幾年還是會廢棄。怎麼辦?」經過與同濟大學的共同謀劃和布局,2018年2月6日,作為國內首家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揭牌,沙灘村和烏巖頭村分別為北校區和南校區。
阿玲饅頭店旁的這家鄉村振興學院火了,各種培訓班和考察團一波接一波地來。
據統計,鄉村學院自成立以來,共承接培訓班和考察團477批次,接待人員12784人。
王菊玲的店門前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顧客來買她家的饅頭,有些是來上培訓班的,有些則是慕名而來。
「記得有一天村裡來了那麼些幹部一樣的人,斯斯文文的,走過來問我饅頭怎麼賣,我說白糖的6毛一隻,紅糖和南瓜的1元一隻。」王菊玲笑著回憶,「他們就說好,買了一些。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來了,帶著別的人,又買了一些帶走了。」
被點亮的山村
過了下午,王菊玲就不做饅頭了。她和遊客們一樣,享受山村裡的慢時光。
等到天黑了,亮堂的燈光與大紅的燈籠亮起來,交相呼應,把老街裝扮得格外美麗。
深山裡的夜景讓人驚豔。
遊客們穿梭於老街,閒聊散步,茶室、酒吧裡顧客盈門。越來越多的人和建築正在不斷復活。
王菊玲說,之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整條沙灘老街黑燈瞎火,沒有一盞路燈。
為提升景區夜間「留客難」的短板,當地請來專業亮化設計團隊,對沙灘老街及周邊景區配套的亮化進行整體規劃提升。
現在,每天晚上,王菊玲和鄰居們一起在夜景裡乘涼。
「沒想到夜晚的古村這麼美,而且感覺現在越來越繁華,我們既遊得盡興,也吃得開心。」一名遊客這樣說。
他向王菊玲預訂了一袋饅頭要帶回城裡。
(原標題《好山好水帶來好饅頭 黃巖大山裡出了一家網紅饅頭店饅頭一天賣出幾千個,年收入幾十萬元》。編輯 樊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