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翻拍的電影越來越多,可是能夠和原作品相媲美的不多。2015年算是翻拍電影的一個重要節點,其中韓版《奇怪的她》在中國翻拍成《重返20歲》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和較好市場評價。
該電影講的是七十歲的沈夢君,在婆媳關係處中不懂得包容,一再挑剔兒媳,導致兒媳壓抑到住院。兒子不得不把她送進養老院,她在傷心之下走進一家照相館,想拍照留念。
沒想到自己變成了二十歲的妙齡少女,重獲青春的她不僅體會到了年輕帶來的機遇與活力,成功的實現自己的歌唱夢。更品嘗到了年輕時早早就缺失的愛情的滋味。然而,就在她沉浸在幸福的幻覺中不能自拔之時,孫子出了車禍,只有她和孫子一個血型,是繼續做二十歲還是回到七十歲,沈夢君必須做出自己無悔的選擇。
在豆瓣電影分類裡,這部影片標籤是喜劇、愛情兩個。
一部電影無非是給觀眾帶來一段故事,然後藉此來表達其中的內涵。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部披著喜劇外衣的《重返20歲》,可以讓我們看到那些我們曾經希翼的愛情,看到理想中的親情,看到自己的青春和理想,還可以看到自己的衰老和遺憾等等。
下面我就從敘述方式、人物刻畫、主題呈現三方面結合我的觀影體驗說一說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 敘述方式:以沈夢君返老還童這個變化的故事作為明線,以不變的親情作為暗線的方式同時,用首位呼應的結構講述了整部劇,凸顯故事張力。
① 首位呼應的敘事方式,讓看完電影的觀眾,在久久尋味時恍然大悟,原來電影的結尾沈夢君的選擇,在故事開頭導演就給了答案。隱晦的自問自答,讓觀眾不得不喟嘆「原來如此」。
故事一開始,沈夢君的兒子國斌給學生上課,課題是《老年歧視》,電影用大學生的回答,表達出老人尷尬的社會地位與處境。
滿臉都是褶子,太難看瞎操心、多管閒事,走路磨磨唧唧,倒了都不敢扶。吃東西太慢老年痴呆還會拉褲子
這一系列殘酷而又事實的問題,電影借這個教師的身份告訴你,在此時的對比之下,你這幫年輕人幾十年以後也會如此。這當然是每個人都不想的事情,那麼影片在此借用了大學教授的口發問:「我們有什麼方法不變老?」
緊接著故事便從70歲的沈夢君身上真正的拉開了序幕,在大學教授不得不送自己去養老院以後,她傷心的想要給自己留下一張照片,沒想到照相機咔嚓一聲,送她回到了20歲的時候。
在我看來,電影用這種方式,回答了一開始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我們有什麼方法不變老」,答案是返老還童。這個答案當然是不能實現的,但是電影可以。電影通過自問自答,自我證明一番之後,告訴我們人生不可能重來,每個人都會變老。
② 電影以重返20歲為故事的明線,這是故事裡的一個變量,在這個故事裡年齡可以變,夢想可以變,愛情可以變。但是自始至終有一條暗線,那就是一家人的親情,這是個不變量。
在重返青春以後的沈夢君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變老以後的滿臉褶子現在變得滿臉的膠原蛋白,美貌也有了。年輕時候愛好唱歌,現在變成了主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年輕時候結婚丈夫就死了,現在有一個英俊又有才華的音樂總監來到了面前,愛情也有了。
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重頭再來的人生,完全可以拋掉原來的一切過自己的生活。但最終,在得知孫子車禍以後,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輸血給對方,變回了70歲的自己。
因為在她心目中,無論自己吃過多少苦,無論兒子是不是最終要把自己送入養老院,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從來沒後悔生過這個兒子。從沒有後悔過為家庭付出的一切。
女性本柔弱,為母則剛強。影片最後用親情這根線把觀眾拉回了現實,啟發觀眾的切身體會。心裡有愛的人,為之甘願付出的人,哪怕20歲重返到了自己身上,也會像沈夢君一樣的選擇。不得不說,電影的結尾升華的很到位。
二 人物刻畫:電影多處運用特寫鏡頭,對比手法,以及捕捉人物特點使人物各具特色,形象生動,立體豐滿。
① 對比手法展現人物神態
影片一開始出現了70歲沈夢君的臉部特寫,鬆弛的皮膚,渾濁的眼神,加上泛黃的畫面,一副老年的神態便展現在觀眾眼前。影片最後對20歲沈夢君再一次臉部特寫,年輕美貌之下,雖然淚流面滿但是眼神堅定,一副無怨無悔的面容演藝的非常到位。
同時,影片也對兒媳的神態用了對比的手法,之前婆婆天天嘮叨挑剔,兒媳面容憔悴,兩眼無神,疲憊不堪。婆婆失蹤之後沒幾天,容光煥發,一前一後充分展示了兒媳的生活有多壓抑了。
② 特色語言凸顯人物特點
對於沈夢君的這個人物形象,我認為影片當中最成功的一點就在於她的語言塑造。
處處爭強好勝,見人就說教,看誰都有一大堆的毛病,說話就像一把刀,挑剔毒舌。哪怕回到了20歲,語言系統依然沒有改變。
在老年麻將桌上,她數落所有的人即便嫁的好,生的也沒有她好。她兒子是她一手培養出來的大學教授,還專門研究老年人,這座老年娛樂中心也是她兒子給申請下來的。
對於兒媳婦更是說教,「哎呦,說了多少遍了,這鯽魚要兩面煎,熬出的湯才鮮美」「你看看你,多大年紀啊才,弄得自己病懨懨的,我看根本不是什麼心臟病,就是營養不良」
同時,影片對兒媳的語言設定也非常成功,整部電影當中,被長期壓抑的可憐女人幾乎沒說過幾句話,但是每一句都是對婆婆專制的抗議。
「國斌說要是清淡的」「媽,孩子的事您就別管了」「媽,這種事怎麼能讓您做呢?」
語言是人物內心的反射,有句話說得好,你嘴巴這麼毒,心裡得有多苦。
其實沈夢君的毒舌是她內心不服老的心理外顯。年紀的增長,體力的衰減,但是她依然倔強的不肯退出,還一心把持著家庭女主人的地位。處處不敢放手,想把兒媳婦塑造成自己的複製品。
可是他忘記了,在這個家庭關係裡,她處於最後一位。
三 主題呈現,電影雖然是一部愛情喜劇片,但是又包含著多元主題,電影裡透露出了如何養老,如何處理婆媳關係等人人比較現實的問題,又包含著對青春的懷念和對理想的遺憾隱形痛點。
①關於夢想與青春
電影裡的沈夢君年輕喪夫,留下一個兒子,她做過各種粗活,一手把兒子撫養大,並培養成大學教授,這是她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生活的艱難,兒子的成長,把一個母親的青春無情的消耗,就不用提個人理想了。終有一天,操勞一輩子的她讓兒子送進養老院,才突然感懷這一生過的有多悲哀。
影片裡有一段非常感人,攝影師讓沈夢君想想自己最美的時候,而聽到這句話以後,影片給了一個特色的長鏡頭,從迷茫、到失望,從回憶到悲傷,她說,我最美的時候,自己都忘記了。
這讓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話: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心懷美好的夢想和期望去過生活,但是又有多少現實的無奈,讓我們就不知不覺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頭望時才發現,這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真正的活過。
③ 關於養老與家庭關係
沈夢君到最後錯就錯在了沒有人清楚自己的家庭地位發生了變化,以前她是女主人,現在兒子已經另組了家庭,以前她與兒子的兩人家庭已經發生了實質上的轉變,已經變成了以兒子婚姻為主要的家庭關係。
然而沈夢君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然以家庭女主人的地位接入到婆媳關係。母子關係,兒孫關係當中,那可想而知結果一定是另兒子頭疼,另兒媳不痛快,自己也不舒服了。
在心理學上認為,家庭關係的核心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是親子關係,最後才是與父母的關係。只有夫妻關係牢固,家庭才能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最後兒子為了保障家庭正常的運行不得不把母親養老院的原因了。
但是影片還是最後給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用返老還童的方式告訴人們,我們如何對待步入老年後的生活,那就是用年輕的心態來面對。同時,一家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那麼大家相處的就會非常愉快。
總結:
這部電影我看了三遍,越看喜劇成分越少,其實是電影披著喜劇的外衣探討了一系列現實的問題,而總有一個問題正在困擾著此時的自己。
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也許是給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啟示吧。
如何保持一份年輕的心態來過老年生活,這是給老年人的啟示。
如何得體的退出這是留給媽媽們的反思。
如何照顧老人的心理需求這是兒女們的反思。
這部電影,適合我們想要帶任何年齡段的親朋好友去看,去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