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山:野生赤鱗魚瀕臨滅絕 人工養殖填補2009-09-18 08: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齊魯晚報 瀏覽量: 6133 次 我要評論
為延長赤鱗魚的運輸時間,在袋子裡都要加氧
記者李虎 路冉冉
12日,泰山景區在桃花峪碧峰寺舉行了泰山赤鱗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揭牌儀式,並在桃花源龍灣放流了1.5萬餘尾人工養殖赤鱗魚。在山上都難以存活的赤鱗魚究竟是怎樣進行人工繁殖的?人工繁殖的赤鱗魚放流回大自然後能否適應野生環境?17日,記者來到泰城一處規模較大的赤鱗魚人工養殖基地一探究竟。
流動山水仿自然身嬌體弱細照料
飼養
17日上午8點鐘左右,記者來到位於白馬石附近的泰山赤鱗魚養殖基地,一位工作人員正蹲在池邊往魚池中投放魚食。
據負責餵養赤鱗魚的工作人員李秋華介紹,這種暗紅色的顆粒狀魚食是專門為赤鱗魚「量身定製」的,魚食中所含的營養能滿足赤鱗魚生長的全部需要。目前養殖場的赤鱗魚基本分兩部分,一部分是100多條專門用來繁育的種魚,這些種魚全部是野生赤鱗魚,已經有十多年的「魚齡」,每一尾都有十七八釐米長;另一部分就是十萬餘尾人工繁殖的赤鱗魚。「赤鱗魚都很嬌貴,對魚食、水的質量要求都很苛刻,因此照顧起來要特別細心才行,稍微疏忽可能就會導致它們的死亡。每年4月份魚蟲特別多的時候,我們還特意跑到農村的水灣裡撈魚蟲餵赤鱗魚。」李秋華說。
記者看到,魚池中的水全部是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在蓄水池經過晾曬消毒後流入魚池,所有魚池中的水被一條條管道連接起來循環流動。「用流水養魚池養殖赤鱗魚,是為了模擬赤鱗魚在自然狀態下的生存環境,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生長,流動的水還能不斷增加水中的氧氣,每個魚池中養多少魚都有數,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好。」 李秋華介紹說。
在與李秋華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養魚工作其實並不簡單。每天早上6點,李秋華和其他養殖人員就要起來檢查魚池,看看赤鱗魚是否缺氧。8點鐘,李秋華就要張羅著給這10萬多尾「小傢伙」餵食了,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過後,接著要檢查魚池是否乾淨。若水池中汙物較多,池水發綠,就得趕緊刷洗魚池:先把池裡的水放掉一部分,用網子把赤鱗魚都撈到另一個乾淨的魚池裡,用刷子把池壁上所有的髒東西都刷乾淨後注入新水,然後再把赤鱗魚都撈回來,每一個魚池都是如此。下午2點鐘左右再進行一次餵食,隨時檢查赤鱗魚是否缺氧。晚上六七點鐘左右,還要給那些個頭小點的魚再「加一次餐」。李秋華說,一天到晚都要盯著這些「小傢伙」,生怕有什麼閃失,尤其是陰天的時候,半夜都要起來好幾次。
科研
孵卵期最為費心蛋黃餵養小魚苗
繁育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赤鱗魚的整個養殖過程中,最讓工作人員費心的就是赤鱗魚的繁殖階段。每年5月,種魚進入孵化期,技術人員會把雄魚和雌魚挑選配對後分池飼養,經過一周左右的精心照料,雌魚開始產卵,一條赤鱗魚最多能產2000粒左右魚卵。 產卵後,工作人員會及時將死掉的魚卵用吸管吸出,然後等待成活的魚卵孵化。大約一個星期左右,魚苗便會孵化出來,剛孵化的魚苗還要在單獨的盆子裡餵養一段時間,再過一個星期後才能放養到大的魚池裡。
李秋華說,魚苗剛剛孵化出來的近半個月裡,由於太小不能餵魚食,為了保證它們的營養,工作人員把熟雞蛋的蛋黃剝出來,用紗布包起來,放在水中擠壓,使碎掉的蛋黃和水融合在一起,然後再把特製的「蛋黃水」一點點倒進水中,餵養小魚苗,魚苗池裡的水一天要換三遍,即使這樣,孵化出的魚苗成活率也只有70%左右。
泰安連年有餘漁業有限公司經理李昌告訴記者,泰山赤鱗魚的生長速度十分緩慢,繁育數量又少,因此必須從魚卵開始就要精心照料。李經理告訴記者,這些赤鱗魚人工養殖基地離原產地非常近,各個方面的養殖條件都仿造了赤鱗魚的自然生存環境,因此,放回大自然後,成活率相當高。
野生瀕臨滅絕人工養殖填補
據山東農業大學赤鱗魚養殖專家嶽永生教授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化、旅遊資源開發等因素,泰山赤鱗魚的天然棲息地不斷縮減,其野生資源急劇減少。據調查,泰山溪流中除桃花峪、天井灣能見到少量的野生赤鱗魚資源外,其餘原產赤鱗魚的溪流中基本上已見不到蹤影,估計資源量不足千尾,瀕臨滅絕。
嶽永生教授表示,鼓勵發展泰山赤鱗魚人工養殖如今已成為延續和發展泰山赤鱗魚的有效途徑。「但是泰山赤鱗魚作為一個3000多萬年才形成的物種,具有特定的生存環境,自古就生存在海拔270米—800米的泰山山澗溪流中,之所以不下山,就是因為泰山下面的環境條件,尤其是水質環境達不到赤鱗魚的生存要求,這給人工養殖帶來了不少困難」。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山農大的研究人員通過加氧馴化等探索,成功將赤鱗魚生存的海拔高度由270米下降到了150米—180米,以後又成功地將這一海拔高度降到了100米—150米,人工孵化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如今,研究人員已基本掌握了泰山赤鱗魚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點,並通過人工養殖、繁育技術,建立了泰山赤鱗魚原種場和養殖基地,使得泰山赤鱗魚的數量不斷增加。目前,整個泰山赤鱗魚的養殖戶有70戶,總的年產量已達到100萬尾左右。
發展前景
赤鱗魚有了國際「敲門磚」
為保護赤鱗魚這一珍貴資源,解決野生赤磷魚數量有限、瀕臨滅絕的現狀,加快泰山赤鱗魚的商品化,泰山區質監局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了「赤鱗魚地理保護標誌」並獲得批准。
據泰山區質監局副局長周明介紹,為提高泰山赤鱗魚的品質,他們還對赤鱗魚所需的環境條件,種魚、苗種質量要求,繁殖與飼養技術及各方面內容進行了多次論證研發。編寫出《地理標誌產品泰山赤鱗魚》和《地理標誌產品泰山赤鱗魚養殖技術規範》等兩項省地方標準,只有按照這一標準養殖的赤鱗魚才能在銷售時打上「泰山赤鱗魚」的標誌。
李昌說,原來的赤鱗魚市場大多集中於國內幾大城市,但是通過地理標誌保護,不僅淨化了赤鱗魚市場,而且還提高了赤鱗魚的品質,把地方特產變為全國品牌,使泰山赤鱗魚走向國際市場有了「敲門磚」。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