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山:野生赤鱗魚瀕臨滅絕 人工養殖填補

2021-01-08 水產養殖網
山東泰山:野生赤鱗魚瀕臨滅絕 人工養殖填補2009-09-18 08: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齊魯晚報        瀏覽量: 6133 次 我要評論

為延長赤鱗魚的運輸時間,在袋子裡都要加氧



  記者李虎 路冉冉

  12日,泰山景區在桃花峪碧峰寺舉行了泰山赤鱗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揭牌儀式,並在桃花源龍灣放流了1.5萬餘尾人工養殖赤鱗魚。在山上都難以存活的赤鱗魚究竟是怎樣進行人工繁殖的?人工繁殖的赤鱗魚放流回大自然後能否適應野生環境?17日,記者來到泰城一處規模較大的赤鱗魚人工養殖基地一探究竟。

  流動山水仿自然身嬌體弱細照料

  飼養

  17日上午8點鐘左右,記者來到位於白馬石附近的泰山赤鱗魚養殖基地,一位工作人員正蹲在池邊往魚池中投放魚食。

  據負責餵養赤鱗魚的工作人員李秋華介紹,這種暗紅色的顆粒狀魚食是專門為赤鱗魚「量身定製」的,魚食中所含的營養能滿足赤鱗魚生長的全部需要。目前養殖場的赤鱗魚基本分兩部分,一部分是100多條專門用來繁育的種魚,這些種魚全部是野生赤鱗魚,已經有十多年的「魚齡」,每一尾都有十七八釐米長;另一部分就是十萬餘尾人工繁殖的赤鱗魚。「赤鱗魚都很嬌貴,對魚食、水的質量要求都很苛刻,因此照顧起來要特別細心才行,稍微疏忽可能就會導致它們的死亡。每年4月份魚蟲特別多的時候,我們還特意跑到農村的水灣裡撈魚蟲餵赤鱗魚。」李秋華說。

  記者看到,魚池中的水全部是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在蓄水池經過晾曬消毒後流入魚池,所有魚池中的水被一條條管道連接起來循環流動。「用流水養魚池養殖赤鱗魚,是為了模擬赤鱗魚在自然狀態下的生存環境,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生長,流動的水還能不斷增加水中的氧氣,每個魚池中養多少魚都有數,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好。」&nbsp李秋華介紹說。

  在與李秋華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養魚工作其實並不簡單。每天早上6點,李秋華和其他養殖人員就要起來檢查魚池,看看赤鱗魚是否缺氧。8點鐘,李秋華就要張羅著給這10萬多尾「小傢伙」餵食了,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過後,接著要檢查魚池是否乾淨。若水池中汙物較多,池水發綠,就得趕緊刷洗魚池:先把池裡的水放掉一部分,用網子把赤鱗魚都撈到另一個乾淨的魚池裡,用刷子把池壁上所有的髒東西都刷乾淨後注入新水,然後再把赤鱗魚都撈回來,每一個魚池都是如此。下午2點鐘左右再進行一次餵食,隨時檢查赤鱗魚是否缺氧。晚上六七點鐘左右,還要給那些個頭小點的魚再「加一次餐」。李秋華說,一天到晚都要盯著這些「小傢伙」,生怕有什麼閃失,尤其是陰天的時候,半夜都要起來好幾次。

  科研

  孵卵期最為費心蛋黃餵養小魚苗

  繁育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赤鱗魚的整個養殖過程中,最讓工作人員費心的就是赤鱗魚的繁殖階段。每年5月,種魚進入孵化期,技術人員會把雄魚和雌魚挑選配對後分池飼養,經過一周左右的精心照料,雌魚開始產卵,一條赤鱗魚最多能產2000粒左右魚卵。&nbsp產卵後,工作人員會及時將死掉的魚卵用吸管吸出,然後等待成活的魚卵孵化。大約一個星期左右,魚苗便會孵化出來,剛孵化的魚苗還要在單獨的盆子裡餵養一段時間,再過一個星期後才能放養到大的魚池裡。

  李秋華說,魚苗剛剛孵化出來的近半個月裡,由於太小不能餵魚食,為了保證它們的營養,工作人員把熟雞蛋的蛋黃剝出來,用紗布包起來,放在水中擠壓,使碎掉的蛋黃和水融合在一起,然後再把特製的「蛋黃水」一點點倒進水中,餵養小魚苗,魚苗池裡的水一天要換三遍,即使這樣,孵化出的魚苗成活率也只有70%左右。

  泰安連年有餘漁業有限公司經理李昌告訴記者,泰山赤鱗魚的生長速度十分緩慢,繁育數量又少,因此必須從魚卵開始就要精心照料。李經理告訴記者,這些赤鱗魚人工養殖基地離原產地非常近,各個方面的養殖條件都仿造了赤鱗魚的自然生存環境,因此,放回大自然後,成活率相當高。

  野生瀕臨滅絕人工養殖填補

  據山東農業大學赤鱗魚養殖專家嶽永生教授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化、旅遊資源開發等因素,泰山赤鱗魚的天然棲息地不斷縮減,其野生資源急劇減少。據調查,泰山溪流中除桃花峪、天井灣能見到少量的野生赤鱗魚資源外,其餘原產赤鱗魚的溪流中基本上已見不到蹤影,估計資源量不足千尾,瀕臨滅絕。

  嶽永生教授表示,鼓勵發展泰山赤鱗魚人工養殖如今已成為延續和發展泰山赤鱗魚的有效途徑。「但是泰山赤鱗魚作為一個3000多萬年才形成的物種,具有特定的生存環境,自古就生存在海拔270米—800米的泰山山澗溪流中,之所以不下山,就是因為泰山下面的環境條件,尤其是水質環境達不到赤鱗魚的生存要求,這給人工養殖帶來了不少困難」。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山農大的研究人員通過加氧馴化等探索,成功將赤鱗魚生存的海拔高度由270米下降到了150米—180米,以後又成功地將這一海拔高度降到了100米—150米,人工孵化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如今,研究人員已基本掌握了泰山赤鱗魚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點,並通過人工養殖、繁育技術,建立了泰山赤鱗魚原種場和養殖基地,使得泰山赤鱗魚的數量不斷增加。目前,整個泰山赤鱗魚的養殖戶有70戶,總的年產量已達到100萬尾左右。

  發展前景

  赤鱗魚有了國際「敲門磚」

  為保護赤鱗魚這一珍貴資源,解決野生赤磷魚數量有限、瀕臨滅絕的現狀,加快泰山赤鱗魚的商品化,泰山區質監局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了「赤鱗魚地理保護標誌」並獲得批准。

  據泰山區質監局副局長周明介紹,為提高泰山赤鱗魚的品質,他們還對赤鱗魚所需的環境條件,種魚、苗種質量要求,繁殖與飼養技術及各方面內容進行了多次論證研發。編寫出《地理標誌產品泰山赤鱗魚》和《地理標誌產品泰山赤鱗魚養殖技術規範》等兩項省地方標準,只有按照這一標準養殖的赤鱗魚才能在銷售時打上「泰山赤鱗魚」的標誌。

  李昌說,原來的赤鱗魚市場大多集中於國內幾大城市,但是通過地理標誌保護,不僅淨化了赤鱗魚市場,而且還提高了赤鱗魚的品質,把地方特產變為全國品牌,使泰山赤鱗魚走向國際市場有了「敲門磚」。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山東美食,泰山赤鱗魚,1萬元1公斤的淡水魚,到底好吃在哪裡?
    在中國的各大菜系中,魯菜以其特有的傳統做法並加之與當地飲食文化的巧妙結合,位列於中國八大菜系之首;當然,山東各地的特色小吃也是花樣繁多、數不勝數,讓人垂涎欲滴、欲罷而不能。今天小編還是繼續為大家介紹一道山東的傳統美食,那就是泰山的幹炸赤鱗魚。
  • 野生的泰山赤鱗魚,泰山的著名特產,魚類中的稀世珍品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時鱗魚、斑紋魚。《泰山藥物志》記載"本品因螭頭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產,魚類中的稀世珍品。泰山赤鱗魚是一種小型野生魚類。屬鯉科,突吻魚屬,種名為多鱗鏟頜魚,泰山赤鱗魚的一般做法,泰山赤鱗魚的由來等知識。泰山赤鱗魚什麼時候放調料?
  • 明明是人工養殖的淡水魚,卻比野生海水魚都貴,普通人根本吃不起
    泰山赤鱗魚是泰山地區的特產,野生赤鱗魚僅在泰山黑龍潭、桃花峪等泰山較陰暗的深水中有生長,野生赤鱗魚極其稀少,同時又因為其味道極其鮮美,與富春江的鰣魚、青海湖的鰉魚、洱海的弓魚、油魚並列我國五大名魚。赤鱗魚人工飼養的難度很大,離開泰山水就難以存活,自古就有「赤磷不下山」的說法,早先曾有人用大水缸試著養過赤鱗魚,但是這種魚遇到酷暑就會死亡,遇到下雨天又會往外跳,就算封住水缸口,放在陰涼地,最多也就活十幾天。不過好在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赤鱗魚的人工養殖問題也在逐漸得到解決,相信用不了多久赤鱗魚就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了。
  • 4年只長9釐米的赤鱗魚,養殖都要300一斤,憑什麼?
    在我們當地,這種小魚有2個名字,一種是大家統稱為小雜魚,另一種是叫它赤鱗魚。當年這種小雜魚,都是拿來餵養鴨嘴和小貓的,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如今這樣魚變得稀少後,其身價也是逐年升高,人工養殖的都要300元一斤,並且還非常搶手。那麼,赤鱗魚是什麼魚呢?一、赤鱗魚的基本信息。
  • 汶魚紫錦鱗:關於泰山貢品赤鱗魚的傳說
    泰山赤鱗魚赤鱗魚又名螭霖魚、斑紋魚,中國八珍之一。是一種為泰山所獨有的小型野生魚類。鯉科,突吻魚屬。在自然條件下,成魚20釐米,重100克。體側扁,腹部圓,頭小吻鈍,上唇有極小的短鬚兩對。赤鱗魚生長於海拔270~800米的山澗溪流中,喜食藻類及浮遊動物。泰山溪流富生藻類,溪水常流低溫,徑流彎曲,含氧豐富,PH值呈中性,各種礦物質含量低,形成赤鱗魚特有的生態環境,故有「赤鱗魚不下山」之說。
  • 網傳泰山赤鱗魚賣到上萬?養殖戶:這樣的品相千裡挑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近日,「泰山赤鱗魚賣出『天價』,一條最高賣到五位數」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評論,泰山赤鱗魚確實有其價值。也有網友稱,這是炒作。12月23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聯繫到泰山東麓沙嶺的赤鱗魚養殖戶,了解泰山赤鱗魚的定價情況。
  • 泰山赤鱗魚,堪比黃金的極致美味
    赤鱗魚,泰山赤鱗不下山 泰山赤鱗魚,有這一段重情義的故事 相傳,泰山腳下有位劉老翁,因家中無地,只靠打柴挖藥為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一遇到陰天下雨,他就到黑龍潭釣些赤鱗魚去縣裡賣掉,來接濟生活。一天,劉翁到縣城賣魚,正好被貪官吳知縣碰到。
  • 這種珍稀動物全身帶刺,野生的已瀕臨滅絕,人工養殖前景十分可觀
    但如果是熟悉養殖的人,應該知道是有那麼一種與眾不同、匪夷所思的「豬」,它帶刺,它長得像老鼠,它跟普通的豬區別很大,它就是國家保護物種豪豬。隨著野生豪豬日益枯竭,面臨絕跡,人工養殖豪豬出現了。說到這,想必大家很是關心人工養殖豪豬的前景吧!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國內這種名貴冷水魚,瀕臨滅絕,為二級保護動物,可發展人工養殖
    據了解,在1980年以前,細鱗魚數量還是很多的,但是由於人類過多捕撈,以及環境汙染等,細鱗魚大量減少,瀕臨滅絕,現在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細鱗魚是比較名貴的國產冷水魚,被譽為「冷水魚王」,宋代即為朝廷貢品,其肉質細嫩,無肌間刺,營養價值高,目前已發展人工養殖,下面就一起來了解細鱗魚人工養殖前景及技術。
  • 英媒:野生中國大鯢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導英媒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之一,野生的中國大鯢瀕臨滅絕。現在發現,這種動物至少有3個不同的亞種,每一種都需要不同的幹預方式才能免於滅絕。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9月17日報導,中國大鯢是一種體型巨大的動物,據信可以長到1.8米長。
  • 我國五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最少的僅存一隻,滅絕或成定數
    實際上,伊利屬兔的野生種群數量僅有不到三千隻,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華南虎,我國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在野外環境已經滅絕,先僅有少部分生存在我國的保護園區之內,而在上世紀,華南虎還是我國野生環境中分布較為廣泛的虎類亞種之一,因為人為捕殺才將華南虎逼至瀕臨滅絕的的處境。
  • 中國人不敢吃的動物,卻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只能靠人工飼養!
    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人不敢吃的動物,卻是被非洲人吃到瀕臨滅絕,最後只能靠人工飼養,這個食物就是蝸牛。了解到蝸牛身上背著螺旋形的貝殼,頭上還有幾個觸角,走動時伸出,受驚時便縮進了殼裡,蝸牛一般喜歡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生活,喜歡鑽到土壤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的溼度以及吸取部分的養料。
  • 5大入侵到中國的物種,圖1被吃到靠人工養殖,圖3走上滅絕的境地
    【5大入侵到中國的物種,圖1被吃到靠人工養殖,圖3走上滅絕的境地】第一種:非洲牛蛙。「入侵」中國後,因為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非洲牛蛙很快便被中國吃貨們吃到了靠人工養殖的地步,目前野生的在鄉下一些地方還能見到。第二種:貽貝。
  • 入侵中國40年的筍殼魚,最開始泛濫成災,現在卻被吃到瀕臨滅絕
    1.曾是入侵物種,但現在卻被吃到瀕臨滅絕而早些年除了小龍蝦以外,同樣有一種魚類入侵到我國,原本也是泛濫成災,很多人都拿他們沒有辦法,但因為中國吃貨們過於強大,直接把這種魚類吃到瀕臨滅絕,導致現在必須要人工飼養這種魚類,並加以保護,才能夠保證不會絕種。這種魚類就是入侵中國長達40年之久的筍殼魚。
  •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
    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大約6500萬年前,一次大災難的降臨,致使恐龍一夜間銷聲匿跡,自此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恐龍的身影。45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地球才有了一片生機。3種動物界中的活化石,生命力公認頑強,可惜瀕臨滅絕!首先第一種就是鴨嘴獸。大約在2500萬年前,鴨嘴獸在地球上湧現,它作為一種哺乳動物,雖然並沒有進化完成,但它的生活習性卻很有特色,面貌也長得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