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赤鱗魚
赤鱗魚又名螭霖魚、斑紋魚,中國八珍之一。是一種為泰山所獨有的小型野生魚類。鯉科,突吻魚屬。在自然條件下,成魚20釐米,重100克。體側扁,腹部圓,頭小吻鈍,上唇有極小的短鬚兩對。體暗褐色,腹白,背部微顯藍色。體被細鱗,兩側鱗片微黃,背鰭、尾鰭灰黃色,其他諸鰭桔黃色。吻部及臀部綴以白色珠星。體色隨環境而變,或深或淺,變化迅速。對聲音變化反應靈敏,行動敏捷,遇外界刺激迅即潛入石下。赤鱗魚生長於海拔270~800米的山澗溪流中,喜食藻類及浮遊動物。泰山溪流富生藻類,溪水常流低溫,徑流彎曲,含氧豐富,PH值呈中性,各種礦物質含量低,形成赤鱗魚特有的生態環境,故有「赤鱗魚不下山」之說。
泰山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又名石鱗魚、時鱗魚,又其顏色因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而不同,有金赤鱗、銀赤鱗、銅赤鱗、鐵赤鱗之別,李白曾有詩:「魯酒瑚珀色,汶魚(赤鱗魚)紫錦鱗」赤鱗魚以金黃色為上品,曰「金赤鱗」,銀白色曰「銀赤鱗」,脊背為豆青色曰「豆赤鱗」,脊背為黑灰色曰「草赤鱗」。「草赤鱗」少次,較長見,「金赤鱗」最為少見。以上幾種赤磷魚,在夏天將其放在大石上,烈日下暴曬魚肉化為油,僅存魚骨和魚皮。赤鱗魚的生活環竟很小,非泰山水不能活,有「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之說。赤鱗魚肉質細嫩,經烈日暴曬而融化流油,其味道鮮美,刺少無腥,具有「補腦力、生智慧、降濁氣、升清氣、悅顏色、延高年、明耳目、齒牙堅固」等功能,可謂魚中上品。若能一飽口福,確是三生幸事,也是我國五大名魚之一,成魚長不過二十釐米,可藥用。《泰山藥物志》:「螭霖魚方頭巨口,龍鬚龍目,全首似龍而無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這種魚的生存環境條件要求很高,現由山東農業大學生物專家學者正研究擴大人工養殖。
那麼,想吃赤鱗魚的人,大概也想聽聽赤鱗魚的傳說吧?
相傳,泰山腳下有個劉氏老翁,人們都叫他劉翁。劉翁一家地無一壟,只靠他上山打柴挖藥為生,遇到陰天下雨,就到黑龍潭釣些赤鱗魚賣掉,來接濟生活,日子過得甚是清苦。
一天,劉翁到泰城賣魚,正巧碰到髒官吳知縣。吳知縣獨霸一方,他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強取豪奪,胡作非為。吳知縣見劉翁的魚與眾不同金燦燦的實在漂亮,就對劉翁說:「劉老頭,你孝敬我的這幾條魚我收下了。」唉!誰碰上誰倒黴,劉翁氣得直瞪眼,可是趕怒而不敢言,好讓他拿走了。
吳知縣回到縣衙,把魚放在水裡玩夠了,又讓廚子給他做來吃。魚剛進鍋,吳知縣就聞得香味撲鼻,口水早流了一大碗,一端上來,吳知縣三下五除二,幾口就吃光了,連饞蟲還沒打下去呢!
第二天一大早,吳知縣就差人把劉翁叫來,對他說:「老劉頭,從今以後,你什麼也甭幹,每天釣魚給我吃。」劉翁哪裡肯依,忙求道:「知縣大老爺,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子,一家人全靠我打柴挖藥養活,求大老爺可憐我一家老小,另請高手吧。」
知縣卻沒臉沒皮地說:「甭不識抬舉,今後你只堵我這一張嘴,就免得再為一家幾張嘴奔波操勞了,多輕省。不過,如若一天掉不到魚,我要重打八十大板。」說完便將劉翁趕出門外。沒辦法,窮人的路就是窄,劉翁只好拿著釣杆上了黑龍潭。 劉翁一天心緒煩亂,惦掛家中,結果到了傍晚也沒釣到一條,只好愁眉苦臉,準備回去吃那八十大板。劉翁正欲收杆,忽覺大魚咬耳,用力甩杆,幾乎將魚杆拉斷,原來是一條大赤鱗魚。劉翁忙將魚抓在手裡,只見那魚兩眼淚珠滾滾,忽然開口說道:「劉公公,我是赤鱗魚王,家中有一大群兒女,我想出來找些小生靈給它們吃,不想誤咬了你的魚餌。如果你吃掉我,它們就沒法活了,再說,從今以後,你也掉不到赤鱗魚了。」劉翁聽後,十分同情,便把它又放回了水中。可劉翁想到自己的心事,也不禁流淚。魚王見劉翁難過,便遊出水面對劉翁說:「劉公公,你的身世我知道,我這裡有寶珠一棵,帶上它餓了可止飢,幹了可止渴,冬能暖,夏能涼,你拿去吧。如果遇難事,再來找人。」說完便遊回水底。
劉翁揣上寶珠來到縣衙,吳知縣早等得不耐煩了,見劉翁兩手空空,就氣不從一處生,差人重打劉翁。衙役將劉翁一腳踢倒,只聽「噹啷」一聲,一棵光彩奪目的珠子從劉翁懷中掉到地上。知縣一把抓在手裡,貪婪地望著,見珠子閃閃發光,知道是一棵寶珠,便說:「你這窮鬼,哪來的寶珠,爭分明是從我家偷的,還不快從實招來!」劉翁為了辯護,便說了實情。知縣聽說還有一條赤鱗魚王,那魚王一定還有許多寶珠。只見他三角眼一轉,便又生詭計,說道:「只要你能讓魚王證明這珠子是她送你的,我就把它還你,否則,你就別想要這條老命。」
吳知縣乘上轎子,押上劉翁來到黑龍潭邊。那寶珠原來是魚王的耳目,劉翁的情況她早就聽到了。魚王見劉翁到此,便打開水晶宮的大門,霎時,龍潭水分兩路,一條大道直通水晶宮,只見水晶宮內珠光寶氣,金壁輝皇。魚王派兩員大將把劉翁接進宮,以歌舞酒宴相待。吳知縣在岸上看得發呆,忽見潭水合攏,頓時潭水暴漲,衝上堤岸,髒官吳知縣和眾衙役哪裡來得及跑,全都卷進潭中餵了魚鱉。
不久,潭水復平,魚王親自把劉翁送到岸上,把寶珠又還給劉翁。劉翁非常感激,從此再也不去龍潭釣魚了,有時還特意做些好吃的,撒到潭中餵魚王的兒女,所以,至今赤鱗魚繁衍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