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孫國:養殖脫貧蜂釀出致富蜜

2021-01-13 上遊新聞

孟夏時節,百花爭豔。近年來,巫峽鎮春泉村村民黃孫國靠養殖小小的蜜蜂,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實現了穩定增收,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見到黃孫國時,他正在調試著一個割蜂糖的機器,他告訴記者,這個臺機器是他自己發明的,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效率也比傳統割蜂糖的方法要快的多。

據介紹,家住巫峽鎮春泉村的黃孫國今年60歲,2015年因為春泉村交通不便,導致他家中所種植的傳統農作物無法銷售,因為收入原因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巫峽鎮春泉村村民黃孫國說:「那時候我們都是種三大坨(土豆、玉米、紅薯),我們春泉村交通不方便、路又差、又沒有人來收,分文都不值。」

2017年,巫峽鎮春泉村依託獨特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養蜂產業,在當地村幹部的指導下,黃孫國也加入到了養蜂的行列當中。

巫峽鎮春泉村村民黃孫國說:那時候我們又不懂技術,來學到養蜜蜂,就靠駐村幹部來指導我們,慢慢慢慢地才有點收入。

如今,黃孫國的蜜蜂養殖經過3年的發展,從最初的幾箱發展到現在的50箱,每年養蜂的收入能有3萬多元。穩定的收入不僅讓黃孫國順利的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也讓黃孫國的致富心更足了。

巫峽鎮春泉村村民黃孫國說:「明年我打算擴大規模,擴大到100桶,可能年產量要達到600斤,按市場的價是158元一斤,就有9萬多元,除以成本以外,大約在5、6萬元收入。」(記者 龔傲 何幫成 實習生 雷行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扶貧|江華:小蜜蜂釀出「脫貧蜜」
    黃世生通過發展養蜂產業,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帶動了74戶貧困村民養蜂脫貧致富,2019年還被縣裡被為「脫貧之星」。 黃世生高中畢業後就跟隨爺爺黃尚權學習養蜂。「那時養了10多箱蜜蜂,規模不大,賣了蜂蜜換取生活物質。」黃世生說。2018年初,扶貧工作隊幫扶責任人黃胡蓮的幫助下,黃世生獲得了5萬元扶貧貸款,擴大了養殖規模。「我去年養蜂800多箱,其中700箱蜂種,產值50餘萬元。」
  • 安龍縣企業示範帶動貧困戶養殖虎頭蜂
    安龍縣企業示範帶動貧困戶養殖虎頭蜂 發布時間:2019-09-10 11:15:32      來源:黔西南日報   安龍縣採取「養蜂基地+貧困戶」的運行模式,通過企業的示範帶動,發動貧困群眾發展虎頭蜂養殖
  • 【脫貧攻堅(四川篇)】丹巴「斷臂大俠」張光君「釀」出致富人生
    【脫貧攻堅(四川篇)】丹巴「斷臂大俠」張光君「釀」出致富人生 2021-01-08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丨荔枝蜜、龍眼蜜、鴨腳木蜜……小鎮脫貧的「蜜」訣都在...
    全面統籌 長效幫扶點擊觀看《招財的甜蜜事業》↓人如蜂勤 生活比蜜還甜時值初冬,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那吉鎮牛塘山養蜂場裡,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一排排蜂箱,勤勞的蜜蜂飛進飛出,一派忙碌的景象。養蜂場管理員梁洪概戴著手套和防蜂帽,穿梭在蜂箱之間,不時輕輕取出蜂框,仔細查看。
  • 東北黑蜂抗病能力強,抗寒能力強、個大體壯,釀的蜜品質好!
    咱們聽說過這東北虎保護區,大熊貓保護區麋鹿保護區,還有丹頂鶴保護區,可是那黑蜂這麼小的東西還給他弄一國家級的保護區。對。這黑蜂到底是什麼東西?不會是遮人的,野蜂,黑蜂到底是不是也封,他會像電影中的野蜂那樣恐怖嗎!記者帶著疑問,開車逐步深入保護區,終於到了黑蜂的核心養殖區。
  • 江華:小蜜蜂成脫貧產業
    10多年前,梁小華初中畢業後跟著哥哥梁潤華一起養,走出了一條特色養殖的致富路子。「養蜂最辛苦的就是搬家,搬家時,兩天一夜沒覺睡。」梁小華說,每年的冬天有兩個月要搬家到廣東陽江「追花採蜜」,但想到採收蜂蜜的喜悅,一切辛苦都值。梁小華介紹,現在瑤山裡養蜂分洋蜂(意蜂)和本地蜂(中蜂),他選擇了養中蜂。原來,意蜂有產量高、蜂群好管理的優點,但蜂蜜質量比不過中蜂。
  • 紫雲:胡蜂養殖「釀出」致富甜蜜路
    「這些胡蜂是去年9月開始培育,目前已經成功培育70多窩,已出窩40多窩。」胡蜂養殖場負責人梁平說,出窩的胡蜂窩,要移到山林中去,進行野外馴養。梁平告訴記者,胡蜂養殖場主要以賣蜂蛹為主,現移到山上馴養的胡蜂窩大的有8斤重。自建胡蜂場以來,他們已投入了10餘萬元,不過,胡蜂養殖業投入雖大,但效益也較高。
  • 小興安嶺「蜂場」父子兵:黑蜂「釀出」幸福生活(4)
    新華社照片,寶清(黑龍江),2020年7月10日小興安嶺「蜂場」父子兵:黑蜂「釀出」幸福生活齊光磊(右)與父親齊傳君在蜂場查看黑蜂飼養情況(7月9日攝)。小暑剛過,在小興安嶺林區完達山北麓迎春林業局有限公司五泡林場21林班,椴樹正在展瓣吐蕊,東北黑蜂忙著充分利用這一年一次的20多天花期採花釀蜜。36歲的齊光磊是五泡林場21林班的一名蜂農,他的父親齊傳君是當地有經驗的老蜂農。在父親的幫助下,靠著辛勤的勞作以及誠信經營,齊光磊把養蜂產業做得有聲有色。
  • 【脫貧攻堅群英譜】保基鄉|劉遠亮:人到中年再「蜂」狂一把
    【專題】脫貧攻堅·秋季攻勢
  • 小興安嶺「蜂場」父子兵:黑蜂「釀出」幸福生活
    齊光磊在蜂場查看黑蜂飼養情況(7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小暑剛過,在小興安嶺林區完達山北麓迎春林業局有限公司五泡林場21林班,椴樹正在展瓣吐蕊,東北黑蜂忙著充分利用這一年一次的20多天花期採花釀蜜。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近日,走進黔東南州黎平縣茅貢鎮樟洞村興樟合作社冷水魚養殖基地,數十個大小不一的中華鱘飼養池裡,魚翔淺底,自由嬉戲。養殖工人石蓉芳正在飼養鱘魚,「自從加入鱘魚養殖,生活在一天天的向好發展。」在參與鱘魚養殖之前石蓉芳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村裡養殖冷水魚,他和妻子入股參與養殖,並常年在基地裡務工,入股、務工的雙重收入改變了家裡一貧如洗的經濟狀況。   「這三年以來,我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鱘魚養殖效益不錯,我們夫妻兩也入了股,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2000塊,兩個人就是4000塊工資。」石蓉芳談及多年來生活的變化,自信地笑了。
  • 東北黑蜂具有中蜂和意蜂特點,為何沒有大量推廣?養殖區域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在養殖蜜蜂的過程中,蜂產品的種類比較多,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蜂王漿和蜂蜜,而蜂王是產漿厲害還是產蜜厲害,在研究中通過不斷的選育,蜂王已經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我們把擁有強大的產蜜能力的蜂王叫做蜜性王,擁有強大的產漿能力的蜂王叫做漿王,在實際養殖中我們常說的是蜜王或者漿王。東北黑蜂具有什麼特點?
  • 媒體報導|「黑蜂哥」戰立新:黑蜂雪蜜告訴世界,什麼才是中國的成熟...
    現在不少人更多地把產品的質量控制放在後端的檢測,其實,檢測只是生產產品的一個小小的環節,要想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更多地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前端,解決地頭的問題。在戰立新的眼裡,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憑質量打拼出一席之地,主要是把握住了生產的前端:環境、產地、管理、認證和品牌五大環節。
  • 深山育蜂28年 甜蜜傳承兩代人 五指山李際洋300畝蜂園釀天然花蜜
    養殖基地內有蜂群和聯合社蜂群,共有一萬群中華蜜蜂和意蜂,採用現代科學養蜂管理,讓蜜蜂處在大自然中採集上萬種的野花,或到果園追花奪蜜,年產天然成熟花蜂蜜12萬公斤,蜂花粉1萬公斤,首創海南五指山大森林優質蜂產品概念。
  •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陽光養殖」照亮致富路
    2017年,當地政府為他送去「家庭養殖、政府補貼」的致富政策,受到鼓勵和關注的餘敦成開始了黑毛豬和土雞生態養殖,每年收入達到一萬元以上。(「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 東北黑蜂椴樹蜜真假:東北黑蜂椴樹蜜是真的嗎?
    說起椴樹蜜,大家肯定會想到東北黑蜂椴樹蜜,但是真正而且優質的東北黑蜂椴樹蜜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很多人都想吃真正的東北黑蜂椴樹蜜,可現在蜂蜜市場混亂不堪,很多以次充好的不良商家,消費者想買又怕買到假的,不買又想吃。下面田野牧蜂來帶大家看看如何辨別東北黑蜂椴樹蜜的真假。
  • 雲南青年馴化「虎頭蜂」 依託阿里助數萬人致富
    在劉定茂的虎頭蜂養殖基地,一千五百隻虎頭蜂,半個月吃掉200多斤螞蚱。為了保證安全,「種」蜂的過程,極其嚴謹。把蜂種下去以後,要放蜂,把蜂從種在地下的蜂巢中放到大自然。為了保證安全,堵塞放風口的塞子用繩子牽著,繩子另一端扯到二十米外,等所有人員撤離,用繩子將塞子拉下,蜂從放風口飛出,整個過程安全完成。隨後,就交給農戶嶽金甜看管。
  • 雷山縣永樂鎮:家門口養起「致富蜂」
    今年因受疫情影響,楊麗軍在貴陽開辦的美術培訓班無法正常開班,便和父親楊通兵一起養殖馬蜂。  「父親還時常出去做工,提高家庭收入。現在我在家裡可以幫他管理蜂棚。」楊麗軍補充說。  楊通兵常年在外務工,喜歡到處走走,對野生動物和種養殖都比較感興趣,2018年他偶然發現馬蜂全身是寶。馬蜂,學名"胡蜂",又稱為"螞蜂"或"黃蜂"。
  • 義大利蜂有哪些缺點?如何養殖義大利蜂?
    2.定點養殖難度大:意蜂適合追著花蜜養殖,對大宗蜜源有較大採集能力,不適合定點養殖,定點飼養易飛逃,對零星散蜜利用率較低。3.蜂王適應性差:在外界蜜源匱乏的條件下,意蜂蜂王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會繼續大量產卵,大量消耗飼料。4.抗寒能力弱:意蜂不耐寒,越冬性較差,如保暖不到位,會對蜂群造成影響。
  • 「我的脫貧故事」獨臂養雞 謀致富新路丨銅仁市萬山區大坪鄉川硐村...
    一個人靠著扶貧惠民政策也能享享清福了,但是村裡卻在脫貧攻堅的東風下,紅紅火火發展起了中華蜂養殖產業,看著鄉親們紛紛鼓足幹勁,為脫貧而努力,我也不想拖後腿。  二十多年的獨臂生活,什麼苦沒吃過。趁著身體還硬朗,我也想找一個產業發家致富。這一想法被我的幫扶幹部劉澤和知道後,得到了他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