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小蜜蜂成脫貧產業

2021-01-09 今日永州

梁小華察看蜜蜂。黃志東攝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黃志東 梁義)割蜜、搖蜜、灌裝……7月1日,在深山養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山口鋪社區山毫雲自然村村民梁小華正在忙碌。

「我爺爺40多年前就開始養蜂,那時養了30多箱。由於住在山裡交通不便,採了蜂蜜爺爺就會挑到8公裡外的沱江縣城集市上賣,補貼家用。受爺爺的影響,我也愛上了養蜂。」梁小華說。10多年前,梁小華初中畢業後跟著哥哥梁潤華一起養,走出了一條特色養殖的致富路子。

「養蜂最辛苦的就是搬家,搬家時,兩天一夜沒覺睡。」梁小華說,每年的冬天有兩個月要搬家到廣東陽江「追花採蜜」,但想到採收蜂蜜的喜悅,一切辛苦都值。

梁小華介紹,現在瑤山裡養蜂分洋蜂(意蜂)和本地蜂(中蜂),他選擇了養中蜂。原來,意蜂有產量高、蜂群好管理的優點,但蜂蜜質量比不過中蜂。中蜂的花蜜產量雖低,但更適合在山多樹多花多的瑤山裡養殖,蜜蜂根據花期採集山裡各種植物的花,所釀造出來的蜜被稱為「百花蜜」,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歡迎。

「取蜜時是最開心的,也是最危險的。」梁小華說,取蜜時稍不注意就有被蜂蜇的危險,他曾多次被蜂蜇過,雙手都腫了。現在梁潤華有了經驗:「蜜蜂飛來時,不要拍打它,你打它,它會攻擊你。」

蜂蜜具有食用和保健價值,因為品質好,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梁小華說:「現在蜜蜂主要採板慄花、棗花等花蜜,蜂蜜可賣到50元一斤,冬蜜則可賣到80元一斤。」

為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員脫貧致富,2018年,梁小華兄弟倆與返鄉青年李志進、劉文明等人創建江華「蜜蜂之家」土蜂養殖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468戶建檔人口養蜂2340多箱,走出了一條特色養殖脫貧增收路子。

「公司為我們提供養蜂技術,扶貧隊幫助銷售蜂產品,我們增收有保障。」江華縣水口鎮貧困戶李學英說。

「下一步我們將發展更多貧困村民養蜂,帶更多的人增收致富。」對未來,梁小華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扶貧|江華:小蜜蜂釀出「脫貧蜜」
    1月20日,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春曉社區原斑田村的一片樹林裡,44歲的蜜蜂養殖戶黃世生在為建檔戶遊子江傳授冬季養蜂管理技術。 黃世生家有4口人,妻子沈丙鑾是二級殘疾病人,2014年全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黃世生通過發展養蜂產業,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帶動了74戶貧困村民養蜂脫貧致富,2019年還被縣裡被為「脫貧之星」。 黃世生高中畢業後就跟隨爺爺黃尚權學習養蜂。
  • 寶雞大力發展蜂產業 「小蜜蜂大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西部網寶雞訊(記者魯鵬飛)5月20日上午,由中國蜂產品協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5.20世界蜜蜂日」中國主會場主題活動暨「槐花•蜜蜂」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宣傳推介活動在寶雞市正式啟動。
  • 「我的脫貧故事」小蜜蜂託起了大產業丨晴隆縣紫馬鄉慄樹村村民...
    趕上了黨和政府開展的精準扶貧和脫貧致富的大好機遇,結合當地林密山高的良好生態環境,我主動把想發展養蜂產業脫貧的想法對當時在鄉政府掛職的副鄉長龍見坤等領導說了出來,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在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2018年底,爭取到了州殘聯的支持資金36000元,購買了中華小蜜蜂36箱,組織了8戶貧困戶養蜂,其中有6戶是殘疾人戶。從此開始了我人生的逆襲之路。
  • 寶雞扶風:小蜜蜂大產業 「甜蜜生活」釀出來
    寶雞扶風:小蜜蜂大產業 「甜蜜生活」釀出來 2021-01-0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芳:小蜜蜂帶動扶貧產業大發展
    脫貧攻堅關鍵看產業,鄉村振興還要靠產業。劉芳在今年3月份來到洞河村後,發現洞河村山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非常好。洞河村原來也發展有產業,但規模小、缺特色。走訪中得知洞河每年的花期長達10個月,對於蜜蜂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並且養蜂也是劉芳的強項。劉芳在被派駐到洞河村之前,曾是閆家溝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 湖南江華:又是橙黃橘綠 金山銀山甜醉千年瑤山
    12月1日,湖南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社灣村紅山萬畝柑橘產業園採摘現場,富隆公司副總林家俊邊指揮工人裝車邊與記者交流。跌宕起伏的群山,放眼望去是滿眼的綠,當熟的臍橙和尚帶青尾的沃柑,或沉甸在枝頭泛出黃澄澄的誘人金色,或掩藏於青翠綠葉間探頭探腦好似在垂問何時瓜熟蒂落。
  • 盛灣鎮:小蜜蜂大產業 揮動致富翅膀
    近年來,盛灣鎮結合鎮情,立足山區實際,堅持「短中長」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採取產業專班驅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產業鏈配套聯動等方式,主攻短線產業,鞏固中長線產業發展成果,達到疊加增收全覆蓋,實現貧困戶增收渠道多元穩定,保證當期收入高於脫貧標準。
  • 馬泗鄉果達屯:養牛「肥」日子 產業促脫貧
    >育肥牛產業是我縣重點扶持的脫貧產業之一。在馬泗鄉馬泗村果達屯,育肥牛產業規模初顯,成效不斷提升,村民們通過養牛過上了「肥」日子。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後,他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返鄉創業。2019年,唐成通過土地流轉建起一間100平方米的牛舍,計劃發展育肥牛產業實現家庭經濟收入穩固增加。牛舍建好後,在駐村工作隊引導下,唐成購回本地品種的基礎母牛進行繁育,還從外省購回西門塔爾牛嘗試養殖。經過一年踏實努力,育肥牛產業走上正軌,扣除草料等成本,收入頗為可觀。
  • 宣漢縣板橋河村:發展後續產業 提升脫貧質量
    在脫貧攻堅中,發展後續保障產業是穩脫貧、穩增收的重要渠道。2018年,宣漢縣峰城鎮板橋河村實現整村脫貧後,村裡積極發動致富帶頭人,因地制宜發展車釐子特色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脫貧質量,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 香港小蜜蜂瓷磚怎麼樣 小蜜蜂瓷磚好不好
    在建材市場上,蜜蜂瓷磚和小蜜蜂瓷磚都是知名的瓷磚品牌,可是二者之間並無從屬關係,小蜜蜂瓷磚起源於中國香港,是地道的、知名的國產瓷磚品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小蜜蜂瓷磚怎麼樣以及香港小蜜蜂瓷磚官網。在我國,很多人都認為小蜜蜂瓷磚就是義大利著名瓷磚品牌蜜蜂瓷磚,其實現實並非如此,在建材市場上,蜜蜂瓷磚和小蜜蜂瓷磚都是知名的瓷磚品牌,可是二者之間並無從屬關係,小蜜蜂瓷磚起源於中國香港,是地道的、知名的國產瓷磚品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小蜜蜂瓷磚怎麼樣以及香港小蜜蜂瓷磚官網。小蜜蜂瓷磚怎麼樣?
  • 內蒙古: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 題:內蒙古: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新華社記者董璐今年夏天,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斯仁巴布收入頗豐,家裡經營的別具特色的牧家樂和沙上衝浪車不僅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也為他帶來了近30萬元的收入。
  • 產業|江華:非洲鴕鳥落戶瑤鄉
    新湖南客戶端1月14日訊(通訊員:李江輝 彭保華 )在農村,養殖雞、鴨、豬、牛都很常見,在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鎮斷石橋村任旭的農場裡,卻住進了三十多隻非洲鴕鳥。 大長腿,細長的脖子,短小的翅膀,濃密的羽毛,堅硬的嘴巴,這就是任旭養殖的鴕鳥。
  • 決戰脫貧攻堅 | 浠水依託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秀美浠水」微信公眾號開設「決戰脫貧攻堅」專欄,集中報導扶貧領域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和亮點經驗。
  • 臨高縣道灶村:以產業扶貧帶動整村脫貧摘帽
    臨高縣博厚鎮的道灶村,也在全面實行精準扶貧攻堅,全力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弘揚勤勞致富精神,用心用情幫扶,實施十大扶貧行動,並且重點推動產業扶貧,從而完成整村脫貧摘帽工作。  道灶村委會位於博厚鎮西北部20公裡處,緊靠西部海岸線,轄區內有敦門、策旺兩個自然村,福東、福西、福中、敦門、頭乾五個村小組。
  • 耀州西古村打產業脫貧牌 土豆變身「金豆豆」
    &nbsp&nbsp&nbsp&nbsp自2016年,該村主打產業脫貧牌,發展規模種植土豆,實施「公司 合作社 基地貧困農戶」的產業扶持模式,將土豆作為產業脫貧主打牌,種植馬鈴薯1300多畝,短時間內讓26戶貧困戶脫了貧,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
  • 海口脫貧攻堅 | 林志聯:依託產業發展 促進脫貧增收
    海口脫貧攻堅 | 海口嘉聯源花卉專業合作社社長林志聯:依託產業發展 促進脫貧增收從小家庭貧困的他,年輕時在外打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散尾葵切葉產業,經了解,林志聯發現全國各地的綠色切葉都是從海南空運過去的,銷量很廣,價格也不錯。2011年開始,他便全力投身到這份事業中去,並在2016年註冊成立海口嘉聯源花卉專業合作社,帶領著周邊村民共同鋪出了一條致富道路。
  • 寶雞扶風:小蜜蜂大產業「甜蜜生活」釀出來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所有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但是如何讓脫了貧的群眾不再返貧?為解決這一難題,魯馬村與幫扶單位陝煤地質集團多次調研考察,確定了發展蜂蜜加工產業的思路,利用自身資源走出高質量產業發展之路。據了解,魯馬村北依陝西省野河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內槐花林面積9000餘公頃,是全國密度最大、面積最廣的槐花林基地,蜜源優質,年產洋槐蜂蜜150噸以上。
  • 新蒲新區喇叭鎮:調整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成效
    位於喇叭鎮的合力村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合力村抓產業、促發展。2019年,該村187戶、597人全部脫貧,成功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合力村第一書記任秀均說:「目前,合力村大力發展養殖、經果林等產業,管護好現有的183畝高山葡萄的同時,今年將擴大養殖規模,在今年還將完成新增項目蝦蟹養殖55畝,帶動周邊村民一起參與到其中,來促進群眾脫貧增收。」 筆者來到喇叭鎮龍堰村八月瓜基地看到,20餘名村民正忙著除草、翻土,現場一片繁忙。
  • 脫貧收官看「雞鳴」 | 走出大山:一朵菇的產業扶貧之路
    今年,是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雞鳴鄉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26.9%到現在的全部脫貧,成功摘掉市級深度貧困鄉鎮帽子。冬天來臨,重慶城口縣雞鳴鄉已經寒風凜冽。今(30)日,上午,祝樂村的村民們正在香菇大棚裡採摘香菇。小小香菇帶來不錯的收入溫暖了整個山村,笑臉在村民們的臉上蕩漾。產業扶貧,改變了偏僻山村的落後面貌。多收了「三五鬥」的喜悅,讓村民的精神世界亮堂起來。
  • 打造「鴜鷺模式」 鋪就產業脫貧鄉村振興路
    戶1097人全部脫貧,兩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在昌圖縣鴜鷺樹鎮擔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期間,張新希與班子成員密切配合,將苗木產業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在2019年收穫了一張亮眼的扶貧成績單,探索出的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做法受到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表揚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