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站在玉樹州玉樹市格薩爾王廣場舉目四望,藍天、白雲、雪山、雄鷹、高樓、結古寺盡收眼帘。要不是約好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歌舞團團長扎西多傑,我們會站在扎曲河走廊上好好欣賞這極目疊雲遠的好風景。
舞蹈改變命運
今年58歲的扎西多傑是玉樹州歌舞團團長,他還擔任玉樹藏族自治州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青海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他出生在玉樹,成長在玉樹,是地地道道的玉樹人。這天上午9時30分,我們如約來到了玉樹州康巴藝術中心二樓扎西多傑的辦公室,不巧的是辦公室門敞開著,裡面沒有人。過來一小夥子搭話,他說剛才團長還在,現在可能去了演藝廳。我們又來到了玉樹州康巴藝術中心演藝大廳。
下樓,左拐,通過一條黑黑的小道,就是演藝大廳。「那位就是我們的團長,他正在和演員交流。」黑暗中,順著手指,我看到一個瘦小的身體在舞臺上晃動,正在投入地和演員交流。
「玉樹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就要開始了,我們正在加緊排練,雖然是原來的節目,但這次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一見面,扎西多傑有些歉意地說道。
1962年5月,扎西多傑出生在玉樹市,兄弟姐妹10個人,他排行老大。他的父親是一名糧油工人,母親是普通農民。「我出生的時候只有3斤左右,母親雙手捧在手裡只有一點點。」扎西多傑一邊回憶著過去的歲月,一邊用手比劃著自己小時候的模樣。
因為當時家裡人口多,全部的收入來自於父親一個人的勞動,家裡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到了1968年的時候,父母便將他送到玉樹州上的一個表姑家寄養。扎西多傑清晰地記得,在他八九歲的時候,他家裡欠了800元的債務。
「玉樹人只要會說話就會唱歌,只要會走路就會跳舞。」扎西多傑說,玉樹人熱愛生活,熱愛文化,經常用舞蹈和歌聲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當時只有9歲的他,為了掙工分,跟著當時的大隊隊長開始演出。他主要是跳鍋莊舞,每跳一次能掙到5個工分,拿到0.25元錢。就這樣,他每年到處演出,尤其是節日期間,演出特別多。他用12年左右的時間還清了家裡的債務,一家人的生活才有所好轉。
1978年,16歲的扎西多傑進入了玉樹州文工團,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文藝演出。之後的42年中,他從一名舞蹈演員,成長為文工團團長。「其實,我剛開始的時候學習的是小提琴,後來我啥都學習,舞蹈、策劃、交響樂等都學習過。」扎西多傑說。
扎西多傑喜歡音樂,喜歡在音樂中尋找不一樣的人生。他告訴我們,小時候練習小提琴,幾乎每天都要練習8個小時以上。「音樂是一種善於表達和激發感情的藝術,欣賞音樂的過程也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扎西多傑說。
「玉樹更需要我」
2008年,在玉樹州歌舞團表現優秀的他,被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給「挖了」過去,安排他在青海省音樂家協會工作。「當時也沒有多想,只要給我一個平臺,在哪裡從事文藝工作都是一樣的。」扎西多傑說。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在西寧還沒站穩腳,2010年4月14日早上玉樹發生了地震,「我當時在家裡創作,8點鐘的時候,玉樹的同事突然打電話說玉樹地震了。我說不要騙我了。」扎西多傑說,因為之前玉樹也有過小地震,也聽老人們說起過地震,但沒想到這次地震會這麼厲害。
放下電話,他立即打開電視,此時電視裡已經開始播報玉樹地震的消息,「聽著因地震死亡的人數不斷更新,我的情緒突然失控了,淚水唰地流了下來。我也是玉樹人,死去的那些都是我的同胞,我的鄉親們。」扎西多傑回憶著當時的情形,眼裡含滿淚花。
4月17日,在青海省文聯領導的帶領下,扎西多傑跟隨青海省文藝志願隊來到了他的家鄉——玉樹。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滿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是的,對於出生在玉樹,成長在玉樹的扎西多傑來說,這裡是他最牽掛的地方,也是他最熱愛的地方。
一個星期後,他回到了西寧。在此期間,他通過北京、上海、四川的一些朋友採買了物資送到玉樹災區,發給那些最需要生活用品的受災群眾。
又一個星期後,他再次回到了玉樹,他實在放心不下這裡的親人和朋友。直到當年6月份,玉樹州委、州政府有關領導強烈要求他回到玉樹州歌舞團工作,暫時借調。「回到玉樹,我的心裡就踏實多了,我發現這裡更需要我。」
「用一部作品來回報玉樹」
扎西多傑做事認真仔細,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地震後,扎西多傑就開始策劃排練大型民族歌舞劇《玉樹不會忘記》,「當時玉樹沒有場地排練,我們七八十人就去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的一家戶外基地進行排練,3個月封閉式的排練太辛苦了,天氣很熱,演員們每天頂著太陽排練,但都沒有喊累。」說起當時的排練,扎西多傑依舊十分激動。
據悉,當時的《玉樹不會忘記》大型民族歌舞劇由美、情、悲、愛、夢五部分組成——巍峨的雪山無盡綿延,與天相接,蜿蜒流淌的三江源頭之水,清澈蕩漾,老阿媽手搖著轉經筒向孫子小達哇講述著玉樹美麗動人的故事,呈現出一幅幅雪域高原多彩和諧的畫卷。突如其來的地震將美麗的玉樹頃刻間變成滿目瘡痍的廢墟,瀰漫的煙塵、坍塌的房屋、逝去的親人,此刻剩下的只有孤獨和無助。但一個個生命從廢墟中站起來,頑強地與死亡進行抗爭……
排練好節目後,扎西多傑帶著演職人員開始在全國巡演,先後來到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廣東等20多個省市演出。每到一處,演職人員盡心盡力的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的一致好評。「第一場在北京演出時,我自己看著節目哭了,看著演員們拼命地演出,再想想在玉樹地震中受傷和逝去的人們,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我不能讓同事們看到,就躲在角落裡哭。」扎西多傑深情地說。
《玉樹不會忘記》劇組裡都是玉樹本地的演員,他們來自雪域高原。夏季的南方十分炎熱,他們要穿著厚重的衣服進行演出,經常是汗流浹背,演得投入時很多演員都哭了,淚水和汗水交織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淚水。
「《玉樹不會忘記》演出很成功,經常我們的演員在臺上演出,下面的觀眾一邊抹著淚水,一邊觀看。」扎西多傑對這臺當時只用了3個多月完成的歌舞劇比較滿意,他說,這部歌舞劇呈現的是玉樹人民的感恩之心。《玉樹不會忘記》後來獲得了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獎」。
扎西多傑告訴我們,他們巡演時都是自己開車,剛開始裝卸道具成了一大問題,因為道具太多,裝卸比較費力、費時,經常是要折騰四五個小時。演員也經常沒地方睡,躺在舞臺上倒頭就睡,「看著他們疲倦的樣子,我也很心疼,但為了感謝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大愛,我們累點又算什麼?」
2018年,玉樹州成立了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扎西多傑被任命為會長,「擔任會長,肩上的責任更重大了,我會擠時間做好會長的本職工作,帶領優秀的黨外知識分子為玉樹經濟、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出力。」扎西多傑堅定有力地說。
扎西多傑擔任團長15年,自己創作30年,為了玉樹的文化事業兢兢業業、刻苦努力。多年來,他養成的習慣是每天早上將手機設置成靜音開始創作。他說,每年還到各地去採風或實地調研,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創作出更多的精品文藝作品。去年,玉樹藏族童聲合唱團成立,在全國演出後反響很好。他說,玉樹災後重建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是市政建設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後,他依舊會不忘初心,用手中的筆和心中的情,創作出一部交響樂獻給三江之源玉樹,回報養育了自己的這片土地。
玉樹發布綜合@青海日報 整理
審 核丨李萬成
編 輯丨尼瑪旦周
原標題:《【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扎西多傑:玉樹是我心中最美的交響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