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咬指甲」成癮,父母管教不起作用,這是很多父母比較頭疼的問題,有人認為孩子「咬指甲」是一種不良行為習慣,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甚至與「異食癖」聯繫起來,但孩子「咬指甲」、吃手並沒那麼簡單。
越越上幼兒園時就有咬指甲的習慣,越越媽並沒有重視,只是在看到越越有咬指甲的行為時,會提醒兒子不要咬指甲,告訴兒子指甲裡有細菌,對身體不好。
媽媽並沒有嚴厲批評越越,她不想加大兒子的關注度,只想偶爾提醒一下,但越越上了小學後,媽媽發現他咬指甲的毛病越來越嚴重了,他經常會把手指放在嘴裡啃,每個指甲都凹凸不平。
越越這種咬指甲的習慣,讓媽媽非常頭逐漸焦慮起來,對於兒子愛咬指甲的行為習慣,她開始懷疑是不是病態的表現。
孩子為什麼愛「咬指甲、吃手」?這幾個方面的原因,父母要了解
孩子愛「咬指甲」,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大多數父母最初會當成是孩子的一種不良行為習慣,而長此以往,父母又會將孩子這種特殊的行為習慣與心理疾病、缺乏微量元素等相聯繫。
其實,孩子「咬指甲、吃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需要父母多加了解。
1、孩子的口欲期
如果是不到一歲的小寶寶,處於口欲期時,就會有「咬指甲、吃手」的行為,是通過咬手來獲得安全感,可以使寶寶的不安情緒得以安撫。
寶寶在咬手的過程中,也會進入相對安靜的狀態,所以0-1歲的寶寶出現咬手的行為時,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需擔心。
2、孩子過於緊張或者焦慮
對於1歲以上的孩子,若是缺乏安全感,內心過於焦慮,也會通過「咬指甲」的行為,緩解內心的緊張不適。
而父母並不清楚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及情緒波動,看到孩子有「咬指甲」的行為,就會批評和責罵,導致孩子更加緊張,焦慮不斷加深,「咬指甲」的現象也就更加嚴重。
3、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
若是孩子出現愛「咬指甲」的行為,可能是父母也有「咬指甲」的行為習慣,在孩子面前也會「咬指甲」,孩子可能會覺得比較好玩,就會學習父母「咬指甲」的動作,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咬指甲」的習慣。
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行為時,不要盲目訓斥或指責孩子,以免加大孩子的內心壓力,導致孩子「咬指甲」的情況更為嚴重。若是孩子「咬指甲」較為頻繁,可能導致孩子的指甲畸形、牙齒不美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腸胃炎。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咬指甲」的行為習慣
1、及時阻止孩子的「咬指甲」行為
對於孩子「咬指甲」的行為習慣,父母應當及時予以制止,一旦看到孩子「咬指甲」,就要提醒孩子不要「咬指甲」,同時,父母要告訴孩子不可以「咬指甲」的原因,進行勸導與安撫。
2、適當轉移孩子的關注方向
當孩子出現「咬指甲」的行為時,父母可以適當轉移孩子的關注方向,可以讓孩子動手做手工或者看書等,使孩子脫離「咬指甲」的情緒暗示,孩子的情緒得以緩解,也就不會再「咬指甲」了。
3、尋找可以緩解緊張情緒的替代物
孩子「咬指甲」主要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不安情緒,父母可以尋找替代物,比如孩子喜愛的玩具、零食等等,當孩子有「咬指甲」的衝動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玩玩具或者吃零食,讓孩子的緊張情緒得到安撫。
4、適當給予孩子獎勵
父母不想孩子「咬指甲」,可以適當給孩子制定一些獎勵辦法。短期內可以實現的獎勵,比如,一天不「咬指甲」,可以給孩子喜愛的零食,長期堅持才能實現的獎勵,比如一周或一個月不咬指甲,可以獎勵孩子玩具或者課外讀物等等。孩子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就會抑制「咬指甲」的欲望,逐漸改掉「咬指甲」的壞習慣。
對於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應當及時給予糾正,引導孩子戒除,父母應當多陪伴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化解不良情緒,父母平時也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尤其是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回歸自然釋放身心。
留言板話題:你家寶寶會咬指甲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