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馬克思 | 從布魯塞爾天鵝咖啡館到上海老漁陽裡,這個「幽靈...

2021-01-13 上觀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德國萊茵省特裡爾市,當時為普魯士王國所殖民。然而,對於「世界公民」馬克思來說,他還有一個誕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的天鵝咖啡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誕生地、《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地。

 

「1846~1848馬克思在這裡居住」

 

布魯塞爾的名稱,由「布魯奧克塞拉」演化而來,是條頓語「沼澤上的住所」之意。公元十世紀末,這裡出現了城市的雛形。這個歐洲的十字路口,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中,一直為眾多政治力量的爭奪地,因而形成了其特殊的包容開放的城市性格。也因此,成為了馬克思流亡生涯的第二站,成為他在茫茫沼澤中暫時得以激發和存放思想、學說的一處住所。

 

1843年秋,新婚僅數月的馬克思夫婦,攜手踏上流亡之途,去往巴黎。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一個自由資本主義的國度。那年,他27歲。

 

頭一年,他們一家的住所輾轉了同盟路5-7號和奧爾良路42號等七八處,最終「定居」在布魯塞爾市伊克塞爾區的讓·達登街(Rue Jean D'Ardenne)50號,一棟上下四層的「聯排別墅」內。170年後的今天,房子已被增高到5層,伊克塞爾區歷史協會在樓房外牆上掛了一塊小牌子:「1846~1848馬克思在這裡居住」。

 

流亡布魯塞爾的三年多時光裡,流離、貧困時常伴隨著他,但這可算得是馬克思革命生涯中生活狀況最為平靜幸福的時期。而在馬克思到達布魯塞爾後兩個月,恩格斯也從巴黎投奔而來。

 

這兩位志同道合的戰友一碰頭便投入工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一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著作。 從這部著作幽默譏諷的文風中,我們能窺見這對相差兩歲的密友青年時代的精神狀態以及他們艱辛工作中的樂趣。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不久的1883年6月2日,曾寫信給蘿拉回憶說,他和馬克思寫到得意時常大笑不止,「鬧得你們難以入眠」。 這個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尤為活躍。他的許多重要著作如《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針對普魯東《貧困的哲學》所寫的《哲學的貧困》、由給布魯塞爾德國工人協會演講稿整理而成的《僱傭勞動與資本》等著作,都在此完成。而期間最為驚世駭俗、影響深遠的,自然是與恩格斯合作的《共產黨宣言》,這部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政治文獻。

 

一個多月時間寫出了震撼世界的「宣言」

 

從馬克思的住處步行約兩公裡,便來到布魯塞爾市中心著名的大廣場,人稱「平民廣場」。這個廣場與其他歐洲廣場不同,沒有教堂、鐘樓和禮拜堂。除卻金碧輝煌的哥德式市政廳和國王並未居住過的路易十四行宮這兩座官府外,其餘40多座呈現出哥德式、巴洛克式、路易十四式、文藝復興式等各類建築風格的大廈,均為17世紀的行業商會。諸如門楣上懸掛狐狸招牌的商業工會,掛驢子的運輸業,掛孔雀的繪畫業,船夫、裁縫、粉刷匠、磨房主、木匠……如此多的行業匯聚在一個廣場,形成了布魯塞爾獨特而壯觀的市井氣氛和平民文化景觀。1619年,布魯塞爾第一公民小於連的塑像就豎立在了臨近廣場的街巷中。

 

很自然地,「世界公民」馬克思,也成為了廣場歷史中最閃耀的部分。

 

廣場一角,市政廳的左側,有一幢高110米、寬近70米的五層建築,名為「天鵝之家」。其二樓門簷上飾有一振翅欲飛的天鵝,門口左側外牆懸掛的銘牌上寫道:「馬克思自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住在布魯塞爾。他曾跟德意志工人協會和民主協會一起在這裡歡度1847~1848年的新年之夜。」

當年的天鵝咖啡館,如今成為了一家餐廳。每當它開門迎客之時,無論老闆還是服務員,都會熱情地接受人們的朝聖。進門左側靠窗的區域,懸掛著馬克思的一幅照片。據考證,這是馬克思當年經常就坐的區域。就是在這裡,馬克思曾經常與工人見面,商討工人運動的策略及前途。也是在這裡,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天才的思想家,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共同草擬了《共產黨宣言》。

 

到達布魯塞爾後不久,他們周圍就陸續聚集起了一批來自歐洲各地的共產主義者。他們經常來到天鵝咖啡館寫作和聚會,交流思想,討論時政,批判各種與科學共產主義相牴觸的思想學說。他們發起成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第一次政治實踐嘗試,也是國際共產主義組織的雛型;創建德意志工人協會;參加正義者同盟,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倫敦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除德國代表外,還有瑞士、波蘭、英國的代表。大會經過深入的討論,採納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決定公布一個「宣言」形式的「同盟」綱領,並把起草工作委託給馬克思恩格斯。回到布魯塞爾的馬克思,開始構思和寫作這部震撼世界的「宣言」,而倫敦的共產主義者,則焦急地等待和催促馬克思的這部著作。從寫下第一個德文字母到畫出最後一個標點,馬克思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在倫敦瓦倫街19號的哈裡遜印刷所裡被印行成冊。這本綠色封面的德文小冊子,薄薄的23頁,2萬多字,首次印數僅幾百冊。今天,它已有200多種語言出版,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政治文獻。

 

如今,當人們穿越繁華的廣場、喧騰的人群,進入這片小小的靜謐的「聖地」時,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見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聚集在這座咖啡館裡,或指點江山,或激烈爭辯,或慷慨陳詞,或陷入沉思;又仿佛能親聞,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年輕的胸膛中噴薄而出的那句激情而又理性的預言:「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自覺成為一名「世界公民」。

 

1848年12月,普魯士政府剝奪了馬克思的國籍。從此,他再也沒有取得其他國家的國籍。

 

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驚慌失措的比利時國王下令搜捕外國政治流亡者並驅逐出境,馬克思的名字被列在第一個。當年3月,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巴黎,恩格斯也隨即前往。

 

3年多後的1851年12月,因在巴黎抗議新獨裁者而自願選擇流亡之路的雨果,也來到布魯塞爾,先後居住於廣場上的綠門旅館、林堡旅館和鴿子飯店四樓。平民廣場上又誕生了一部傑作——《悲慘世界》。

 

布魯塞爾這塊不大的廣場上,還曾留下拜倫、海明威、梵谷、大仲馬、莫扎特等眾多偉人的足跡。天鵝咖啡館,也曾是他們流連思索、捕捉靈感、製造傳奇的地方。正因這些天才的自由的靈魂,使得美麗的平民廣場充滿了人類理性的光輝。

 

翻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花了將近二個月

 

當1847年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在天鵝咖啡館誕生之時,馬克思29歲,恩格斯27歲。72年後,一位同樣29歲的中國青年陳望道,在上海,在老漁陽裡,在同道們的鼓勵下,決定要將《共產黨宣言》完整翻譯成中文。

 

《共產黨宣言》的內容最早傳入中國,是在1899年2月到4月的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第121至124期,刊載了由李提摩太節譯、蔡爾康撰文的《大同學》,首次提到《共產黨宣言》中「資產者與無產者」中一段話。

 

1903年,又是上海的廣益書局出版了趙必振翻譯的日本福井準造所著《近世社會主義》,以較長篇幅介紹了馬克思學說及《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並引錄了《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段話。其後,各地政治組織創辦的報刊,都曾刊載過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馬克思著作書目、推介、節譯,但大都是用文言文翻譯的。

 

「五四」運動後,《共產黨宣言》的隻言片語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思想需求和理論渴望。在北京出獄後南下上海的陳獨秀,開始籌建中國共產黨。正如當年倫敦共產主義者焦急的等待一樣,深感用「主義的集合」來組建中國共產黨的陳獨秀等人,覺得應儘快出版《共產黨宣言》全譯本,而上海《星期評論》的主編戴季陶,則正著手找人翻譯《共產黨宣言》意欲連載。《民國日報》主筆邵力子得知此事後,向戴季陶舉薦了經歷浙江「一師風潮」的陳望道,陳獨秀也極表贊同。

 

於是,戴季陶向陳望道提供了《共產黨宣言》日譯本,陳獨秀請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共產黨宣言》英譯本,供陳望道作翻譯底本。

 

陳望道於1920年春節後返回故鄉義烏分水塘村,在家宅旁一間破陋的柴屋裡,專注翻譯《共產黨宣言》。譯文不足兩萬字,但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花了將近二個月才完成。4月下旬,譯稿完成,遂赴上海請李漢俊校閱,再轉請陳獨秀審定。彼時,陳獨秀已住在老友柏文蔚提供的上海老漁陽裡2號。陳獨秀對此譯稿非常滿意,即交戴季陶,不料思想激進的《星期評論》遭到查封。

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隨即投入位於陳宅底樓客堂間的《新青年》編輯工作。上海漁陽裡一帶,仿佛有著神奇的磁力,一時間群賢畢至,聚談社會主義和改造中國的問題,儼然新文化運動者和早期共產主義者的思想聚集地。毛澤東也曾專程到此拜訪陳獨秀,由此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尤其是1920年5月,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6月,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此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誕生,8月,「中國共產黨」 經由信件在此定名……

 

也是在這個8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提供經費,在上海辣斐德路成裕裡12號租了一間房子,作「又新印刷所」。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作為上海社會主義研究會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的第一種,正式出版。此書32開,豎排平裝,內文以五號鉛字印刷,共56頁,每頁標「共產黨宣言」眉題,文中部分專用名詞後注有英文供參照,定價大洋一角,沒有扉頁、沒有序言。只在封面上,用了馬克思的肖像。

 

馬克思主義的「天火」,正式降落在黑暗的中國……

 

初版千餘冊很快銷售一空,9月重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錯印的書名,書封上的書名和馬克思肖像也由紅色改為藍色。11月間,《中國共產黨宣言》出爐,交共產國際。《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誕生。

 

一座城市,總是由建築、人和傳奇共同鑄就。布魯塞爾的天鵝咖啡館和上海的漁陽裡,都只是城市中心的一個角落,一個充斥著市井氣息的角落。社會學家將布魯塞爾「歐洲十字路口」的地利和漁陽裡「物理和制度意義上」的縫隙效應相類比,但真正的自由的土壤,仍然在於它的傳統和人文,在於匯聚到這裡的志士仁人們,他們內心那「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理想。在那些市民可自由進出的公寓、旅店、咖啡館、餐廳、店鋪裡,在錯綜的街巷、不甚井然的空間裡,「市民」成長為「為大家而獻身」的偉大「公民」,從而孕育出巨大的思想風暴和撼動世界的傳奇。這思想的傳奇,在東西方兩處紅色紀念地斑駁的牆壁與街巷間,一如幽靈在遊蕩,雖屢遭圍剿,卻從未遠去。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天鵝咖啡館」
    別看它現在風光,一千年前,布魯塞爾這片土地,還只不過是塞納-馬恩省河邊的一片沼澤地,法國國王查理在一個小島上修建第一座城堡,命名為布魯塞爾(Broekselle),到了14世紀,布魯塞爾有了第二道城牆,從而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五角形城區。布魯塞爾市區以中央大街為界,分上、下城兩個部分。
  • 【伴公汀】漁陽裡、延慶裡、樹德裡……當年的上海石庫門見證了...
    早期集聚上海的革命青年很多住在三益裡附近的石庫門住宅裡。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等人住在白爾路三益裡17號的《星期評論》社,邵力子的寓所在三益裡5號。《星期評論》在1920年6月停刊後,早期革命青年在以《新青年》編輯部的漁陽裡為中心的方圓不足一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居住。陳望道原住在邵力子三益裡的家裡,後搬到陳獨秀寓所老漁陽裡2號居住,李達也住在這裡。李漢俊由三益裡搬到樹德裡居住。
  • 大國腳印|漁陽裡:點亮中國的破曉之光
    一到上海,陳獨秀就邀請在上海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幾位同道,《星期評論》、《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的編輯李漢俊、邵力子、沈玄廬等商量《新青年》復刊,編輯部就設在樓下客堂間。不久,李達從日本回國,也被邀協助編輯,併入住樓上亭子間。後又邀請陳望道加入編輯部。毛澤東亦於此際途經上海,曾到老漁陽裡2號拜訪陳獨秀。
  • 漂洋過海紀念你!馬克思「三大手稿」之一首次在國內展出
    5月3日上午,由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的風雲激蕩200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歷史文獻展,在南京大學美術館揭幕。「在節目錄製的前一天,我們研究一首馬克思的詩到凌晨兩點。這不僅是為了節目呈現的效果,更是為了升華我們對馬克思的了解。我覺得研究馬克思主義,就需要這種鑽勁兒。」「150多年前,馬克思寫下經典著作《資本論》,為什麼到今天對我們仍有指導意義?」孔偉宇在節目中問出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很多人心裡的疑問,想知道專家學者是怎麼解答的嗎?
  • 拜謁馬克思墓 - 山西晚報數字報
    1954年,英國共產黨在海格特公墓選擇了今天這個位置建造了新墓,各國共產黨包括中國共產黨為修建馬克思墓捐款,表示敬意。我懷著深厚的情感虔誠地拜謁馬克思墓,把鮮花恭恭敬敬放在馬克思墓前,點燃紅燭,再三鞠躬。點燃的這支口杯大小的紅燭,其火焰上方的金屬罩四周有通風口,雨水卻澆不滅。馬克思撰寫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當年就猶如這蠟燭的火光,誰能想到星星之火,日後竟然形成燎原之勢。
  • ...高校學子踴躍參觀「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
    「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自2018年5月5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以來,倍受社會各界矚目,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參觀。她表示,平時在課堂上學習馬克思主義僅能從理論的角度去理解,而通過對展覽上珍貴歷史文物的觀摩,充分地了解了馬克思輝煌、偉大的一生,領悟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更是透徹地體會到為何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 放假就在上海來一次咖啡之旅吧[圖]-上海人,上海,咖啡館,咖啡,克勒...
    由於原址已被拆除,今年復建的白馬咖啡館與原址僅一條馬路之隔,基本還原了咖啡館本來的面貌,其中不少老物件還是原來咖啡館的原物。復建後的白馬咖啡館1樓為咖啡館,完全復原70多年前的大堂原貌,2樓、3樓為臨時展示廳,將作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補充展廳使用。
  • 《馬克思是對的》第一集《你好 馬克思》(4分鐘速覽)
    非常高興今天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朋友,我們一起重溫馬克思的故事,學習馬克思的思想。讓我們從頭說起。  【故事講述一:青年馬克思的志向】  【興愷晨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從中學畢業了。在他的畢業作文中,我們感受到一種為全人類事業而獻身的理想主義情懷。
  • 英名依在 事業長存——尋找馬克思的倫敦足跡
    它們當中,最為有名的是位於倫敦市中心索霍區的迪恩街28號,這是馬克思在倫敦早期生活的居所。  帶領記者來到迪恩街的是英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海科·邱。他曾於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上海的兩所高校工作,過去30多年一直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剛剛完成的博士論文的主題是用馬克思的理論解讀中國社會體制和政治經濟。
  • 想在上海開咖啡館?對不起,這個夢不太好圓
    至於這個夢是噩夢還是好夢……那就不好說了。一「想咖啡了。」疫情期間,不少人這麼說。在沉寂了近兩個月後,南陽路上的小咖啡館漸漸恢復了活力。這條小路從西到東,不過400多米,卻有好幾家咖啡館。南陽路205號,據說是許多咖啡館主來上海的「朝聖地」。這是一家嵌在居民樓裡的小咖啡店,店面只有兩個平方。
  • 上海「東海咖啡館」,是猶太人開的,有著90年的歷史!
    每次說到上海,人們腦海中出現最多的形容詞就是摩登、繁華,上海的城市規劃是全國最好的。各種特色建築和商業區隨處可見,構成了上海的繁華景象,而最能凸顯上海風格的地方,相信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啡館了,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有8000多家,最早的咖啡館可以追溯到1934年,現在,這家有90年歷史的咖啡館在關閉12年後重新開張了。這家咖啡館就是東海咖啡館,位於外灘附近的滇池路,承載著老一代上海人的記憶。
  • 林建華:信仰的力量與自信的人生——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
    2018年,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份,很值得好好紀念。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今年,是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幾個數字疊印在一起,並不是偶然的。振葉尋根,觀瀾索源。它啟示當代共產黨人不停地思考: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
  • 這個RO死忠粉開了一家 仙境傳說 主題咖啡館
    有這麼一個仙境傳說RO玩家,在遊戲裡找到了另一半,兩人一起在上海開了一家RO主題咖啡館。從玩家到咖啡店老闆,他依然忘不掉仙境傳說帶給他的美好回憶。正因為對仙境傳說... 什麼樣的粉絲才能稱得上骨灰、死忠?
  •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7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共同主辦的紀念陳望道首譯
  • 上海不容錯過的14家個性咖啡館(全文)
    的確,很多老上海人都有喝咖啡的習慣,而那些老上海的咖啡館在老咖啡客的生命裡也是具體的,是懷舊的。在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裡,也有太多與「咖啡」有關的場景,如「老大昌的門裡傳出濃鬱的巴西咖啡的香氣,更是時光倒轉」。又比如康明遜說他這幾個月來好像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排隊。
  • 一家咖啡館與左聯的誕生
    到1920年以後,咖啡館已遍布上海街頭,形成了以北四川路、霞飛路和南京路為「金三角「的咖啡店圈,尤其是北四川路上,更是咖啡店林立,濃濃的咖啡香飄市井。一杯咖啡,幾位好友,圍坐小桌,縱情而談,是一種小資情調,更是一種都市浪漫。當年除「公啡咖啡館「外,在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北首有張資平的「文藝咖啡座」,在虯江支路北北四川路口有創造社開的「上海咖啡店」,還有周全平的「西門咖啡店」等。
  • 去布魯塞爾,記得別餵鴿子
    但是現在,他要是來歐洲,比如去比利時布魯塞爾,他一定會被告知,禁止餵鴿子,否則罰款250歐元。在不少歐洲城市,因為民眾的自發投喂,鴿子越來越多,已經威脅其他鳥類生存,所以禁止餵鴿子,是很多歐洲城市的共識。布魯塞爾街頭禁餵鴿子的海報。
  • 劉思巍 老弄堂風情
    圖/龔持平 文/大頭斯基 [alert type=white ]淮海路旁那堵由紅磚牆裝飾、有一道道拱廊襯託的「漁陽裡」堪稱上海第一弄堂;不僅僅因為這裡充滿滄桑感,還因為這裡名店林立時尚前衛。走一遭漁陽裡,或許你能多少讀懂上海味道。[/alert]1.老弄堂裡的前衛元素我們說漁陽裡和新天地非常相似,這大概連許多上海人都會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