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鑼鼓聲響,非遺演出精彩不停

2021-01-16 澎湃新聞
開平碉樓鑼鼓聲響,非遺演出精彩不停

2020-08-08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平發布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權威發布 服務民生

近日,開平鄉土文藝表演正式進駐立園和自力村景區,節目包括獅鼓表演、民間雜技、古琴表演、粵劇表演唱、廣東音樂五架頭、民歌表演、講古。節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

享有「中國曲藝之鄉」美譽的僑鄉開平,群眾曲藝活動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普及興旺,擁有一大群的曲藝愛好者,是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藝術。市內不僅有技藝精湛的專業曲藝團體,且有遍布城鄉由群眾自發組成的曲藝社。悠揚悅耳的粵曲、民歌隨處可聞。可謂遍地歌吹遍地曲,萬家燈火萬家弦。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戲棚官話」,是主要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的傳統戲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開平民歌,又稱「開平鹹水歌」,是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起源於明清時期,是數百年前人們遷徙到開平後隨風俗和語言的改變而逐漸形成的。到了清末,開平民歌生動活潑、通俗詼諧的風格深得老百姓的喜愛。人們自己編歌詞,然後按照不同的調子唱出來,琅琅上口。開平民歌從內容來分類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等。從旋律形態來分有:賣雞調、木魚、夾房歌、禾樓歌、八仙腔、梅花調、女嫁歌、哭喪歌、童謠等十多種歌種。

廣東音樂五架頭,是指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等五件樂器。廣東音樂五架頭深受廣東乃至全國人民喜愛。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獅鼓表演《鼓創5A》融合了我們的24節令鼓以及開平縣級非遺項目開平民間雜技。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是古藝人對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傳統語言表演藝術形式。我們這裡的講古臺講的呢,是開平僑鄉的一些史跡、傳說、故事。

為增強遊客體驗感和滿意度,今年來景區大力深挖文化內涵,陸續推出「鼓創5A」、「二十四節氣金鼓迎賓」入園表演節目、非遺互動、書吧茶室、小吃美食、碉樓講古、國學展示、文創街圩、碉樓民居家訪等項目和業態。

來源:開平碉樓與村落

原標題:《開平碉樓鑼鼓聲響,非遺演出精彩不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周系列活動來了,登碉樓、看房車、品...
    2020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周系列活動來了,登碉樓、看房車、品美食、賞表演… 2020-10-30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說開平只有碉樓和馬崗鵝?彬記牛耳餅第一個不服!
    你對開平有什麼記憶?相信很多人都會浮現這樣的景象:廣袤無垠的田野裡,碉樓星羅棋布,縱橫數十公裡,連綿不斷......碉樓幾乎是很多人對開平的第一印象,但當你走進開平,就會發現,這裡帶給你的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桌美味宴席。
  • 月下碉樓「開眼看世界」
    2019年「三八」婦女節期間,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迎來一年一度的「旗袍季」。景區搖身一變,成為民國時期的廣東市集,老式照相館、洋裝裁縫店、懷舊黃包車……女性遊客身著旗袍穿梭其間,全方位體驗僑鄉歷史。3月的「油菜花節」期間,來自香港、澳門、開平三地的青年代表還在自力村舉行「快閃」活動,以小提琴與開平高胡的合奏,重現屬於僑鄉的濃濃鄉音。
  • 【我的僑鄉·我的家(13)】"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
    開平碉樓。李浩東攝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建基地,留住遊子鄉情對許多人來說,開平不僅是旅遊勝地,更是「家」。一度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的加拿大華裔方凱蒂,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到底是加拿大人,還是中國人?」關於自己的血脈,她只能從姓氏中感受;關於家鄉的樣子,她只能從父輩口中聽說。為了找到答案,她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 「我的僑鄉·我的家(13)」「碉樓旅遊,不只是賣門票」
    來源:海外網開平碉樓。李浩東攝廣東開平,以碉樓而聞名。開放旅遊的開平碉樓,大多集中在塘口鎮自力村。我們來塘口鎮採訪,副鎮長李振聰熱情地說帶我們去自力村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卻先把我們引到了祖宅村。李振聰說,「這些年,我們早已不是簡單地賣門票了,而是圍繞『碉樓』做文章,旅遊的內涵越來越豐富。」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新會陳皮炮製技藝正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在陳皮村展廳的陳皮產業大數據平臺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呈現產地、種植信息,點擊地圖,還可以監控果園種植生產情況。除了生曬陳皮,還有柑普茶、小青柑、陳皮零食、陳皮酵素等相關產業。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江門非遺文化產業逆勢而上。「疫情期間,我們整體銷售量同比增長了約40%!」陳柏忠說,陳皮類健康產品受到了大眾熱捧。
  • 鑼鼓嗩吶社火鬧新春 民俗文化添彩中國年
    「鑼鼓敲起來 張燈又結彩」「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作為中國年的標配之一,鑼鼓傢伙一響,喜慶歡樂登場。今年的中國年,大明宮將迎來全國各地的著名鑼鼓流派,為遊客送上一場振奮人心的鬥鼓大賽。1月25日至2月8日(正月初一到十五),「中國年·看西安」2020全國鑼鼓、嗩吶、社火展演大賽將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舉行。來自全國的14支著名鑼鼓社火隊,將為市民和遊客帶來精彩紛呈的演出。鑼鼓 東西南北中 匯聚到西安鼓子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省濟南市的濟陽鼓子秧歌,將在大年初一閃亮登場。
  • 精彩!這場非遺展演讓大家過足了眼癮!
    精彩!這場非遺展演讓大家過足了眼癮! 本次非遺展示分為傳統節目表演和非遺產品展示兩部分。 開幕式上,舞龍舞獅、採蓮船等傳統節目在步行街精彩上演,讓市民們收穫了別樣的視覺享受;50餘個展示區,豐富多元的非遺展示品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選購。 在兩天的展演活動中,我縣南劇、儺戲、花鼓燈、皮影戲等16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節目逐一登臺表演,為觀眾奉上一場「非遺盛宴」。
  • 我與僑批不得不說的故事:九千加幣起碉樓 ​
    這個與碉樓有關的僑批故事,要從一位叫做李夏榆的老人說起。9000元加幣起碉樓2018年8月的一個中午,80歲的老人李夏榆按慣例從常居的廣東佛山市坐大巴回到臺山市衝簍鎮永盛村的祖屋,探望他上百歲的母親。在常人的印象中,富貴人家的祖屋或許就是一個三進或四進的院子,但在臺山市,在五邑地區,提起祖屋,他們往往指的就是一棟碉樓。
  • 廣州鑼鼓舞獅舞龍有哪些
    廣州鑼鼓舞獅舞龍有哪些, 廣東神摯龍獅鼓樂集團承接業務:廣東省舞獅、廣東省鑼鼓隊、廣東省水鼓隊、廣東省舞龍隊、廣東省舞獅隊、廣東省舞龍隊、廣東省舞獅表演、廣東省醒獅菜青、梅花樁獅、廣東省舞獅、廣東舞獅、東莞舞獅、中山舞獅、潮州舞獅、江門舞獅、珠海舞獅、汕頭舞獅、女子水鼓、廣東省女子水鼓、東莞女子水鼓、女子雷射水鼓、女子打擊樂水鼓、本團實力雄厚
  • 龔灘古鎮夜色璀璨 土家非遺傳承久遠
    老街夜色 攝影/星雲視界土家非遺綻異彩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族文化,縴夫文化、碼頭文化、鹽商文化、宗教文化是龔灘古鎮1800年歷史的見證。土家族、苗族的民間習俗,民間戲曲、歌舞和手工藝得以傳承,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讚譽龔灘古鎮:「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
  • 川江號子川劇擺手舞···讓這些精彩的非遺項目陪你過春節
    川江號子 活動方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9日20時47分訊(記者 董進)今(19)晚,作為「錦繡全城,新春大集」2019重慶城市非遺藝術活動的重頭戲,愛融薈城的戰馬廣場上演了一臺精彩的非遺晚會,本次晚會特邀代表重慶多次參加國內外訪問演出的川江號子
  • 家門口看大戲 隨州送花鼓戲下鄉惠民演出
    晚上七點整,伴隨著鑼鼓點兒和嗩吶聲,2020年隨州花鼓藝術劇院「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根據湖北省文旅廳和隨州市曾都區文旅局統一安排,今年的送戲下鄉活動,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全年計劃演出210場。受疫情影響目前已經公開演出了30多場。
  • 竹馬、高蹺、舞龍……臺兒莊古城春節大廟會精彩不斷
    新年伊始,元旦過後,臺兒莊古城年俗演藝活動依然精彩不斷。威風鑼鼓、竹馬、高蹺、舞龍、火龍鋼花等非遺節目依舊如火如荼,深受遊客和當居民喜愛。竹馬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舞蹈,騎著竹馬表演。整個演出輕鬆、歡快,令人愉悅。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中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表演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惟妙惟肖,生動活潑,隨著演出的不斷高潮,現場觀眾情緒高漲,贏得陣陣精彩和歡呼。高蹺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數十人不等。
  • 績溪非遺展示展演精彩亮相第八屆徽菜美食文化旅遊節
    而作為具有績溪特色的非遺展示展演項目也精彩亮相其中,為廣大遊客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上的饕餮盛宴。 在伏嶺分會場,省級非遺「鞦韆臺閣」還沒有正式展演,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及遊客前來,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照相機進行拍照,想留住這難得一見的精彩場景。
  • 浙江三大非遺項目赴臺演出 文化做媒續「浙臺緣」
    演出現場。 演出現場。 朱琦 攝20日19時,「詩畫浙江」燈彩藝術表演團首場演出在南投縣草屯鎮中山公園舉行,吸引了近萬名臺胞前往觀賞。打頭陣的鬧花臺一開鑼,便把整場晚會帶入了高潮,「百葉龍」的奇妙變幻和「九獅圖」的傳神入化引得觀眾拍手稱絕,美輪美奐的婺劇「天女散花」更是驚豔全場。演出現場。
  • 【文明交通】在開平計程車司機不打表、議價、拒載怎麼辦?計程車...
    【文明交通】在開平計程車司機不打表、議價、拒載怎麼辦?計程車何時電動化?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平發布
  • 雁塔區:不忘鄉風民俗 鑼鼓社火「鬧」起來
    西安市雁塔區歷史悠久,鑼鼓、社火等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是雁塔人民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在戲曲中,鑼鼓的伴奏配合能起到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節奏感和動作準確性的作用,更能烘託和渲染舞臺氣氛,因此,鑼鼓是漢族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陝西各地的社火尤以西安為最,而雁塔區的社火表演也頗具影響力。
  • 「非易非遺系列1」天塔獅舞李登山
    其精彩獨特之處,是在打擊樂伴奏下,由領獅人、兩隻大獅和4隻小獅在29條板凳搭起15層9米高的塔頂進行表演。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獅舞表演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華夏一絕。2006年5月,天塔獅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塔獅舞這一技藝能夠得到發展壯大並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李登山先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