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個法律,怎麼就惹得孔子和叔向不高興了?

2021-01-12 騰訊網

文/砍山樵夫

說起中國古代法家,人們經常想到的多是商鞅、韓非、李悝等人。李悝著《法經》主導魏國變法,拉開了戰國七雄變法圖強的大幕,商鞅變法更是是被諸侯鄙視的秦國一躍成為強國並最終一統天下,韓非則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們雖是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卻不是法家的鼻祖。

那麼法家的鼻祖是誰?不是商鞅、韓非、李悝,也不是管仲、皋陶,法家的鼻祖是子產。

子產(?—前522年),即公孫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還有叫東裡子產、鄭子產的,春秋時期鄭國傑出的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前543年)子產執政鄭國。

子產執政前,晉楚兩強爭霸,鄭國身處兩強之間,內部貴族矛盾重重,鄭國貧弱而混亂。子產執政後,一方面,運用其政治智慧在列強之間穿梭外交。另一方面,開始在鄭國內部變法圖強,大力改革鄭國的土地和稅賦制度。

然而,最能體現子產政治氣魄和法律思想的,是子產鑄刑書的故事。

古代國家在未有法典之前,大都經歷過一個秘密法的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隱蔽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才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愚昧,鄭簡公三十年(前536年)3月,子產鑄大鼎,將國家法律條文鑄在上邊,把鼎放在城中繁華之處向世人公布。子產將法律公布出來,並嚴格依法辦事,增加了社會的透明度,首開政務公開的先河,也是一次重大的普法宣傳和教育活動,這該是我國第一部公開的法典,可以說是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偉大序幕。

子產所鑄刑書已失傳,內容目前已不可考。但是結合《左傳》、清華簡《子產》篇等史料,對子產鑄刑書一事也可略知一二。

一是子產的刑書是在借鑑三代法律和貫徹天地之道的基礎上制定的。清華簡《子產》篇載,「子產既由善用聖,班羞勿俊之行。乃肄叄邦之令,以為鄭令、野令,導之以教。乃跡天地、逆順、強柔,以鹹禁御;肄叄邦之刑,以為鄭刑、野刑,行以尊令裕儀,以釋亡教不辜。此謂張美棄惡。」叄邦之令、叄邦之刑是指夏之《禹刑》、商之《湯刑》、周之《九刑》等三代的法令,子產之前並非沒有法律,只是這些法律都是藏之官府而不為百姓所知的秘密法,子產鑄刑書時參照了其中的有益成分。「跡天地、逆順、強柔」,就是體察天地大道的方法。道生法,法律並不是立法者個人意志的體現,而是道的體現,這是道家黃老學派的重要命題之一。可見子產不僅是法家、是儒者,還是黃老學派的擁護者。道生法的觀點,與西方歷史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律不是被制定而是被發現的。

二是鄭國施行國野分治的「一國兩制」制度。子產的法律包括令和刑兩種形式,而令和刑又分別分為鄭令、野令,鄭刑、野刑。鄭、野之別,實際上就是國、野之別。周以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縫隙內人為「插隊」進去,較多地帶有一種武裝開拓和殖民的性質,以賜姓授民為主,地盤是要靠搶的。當時諸侯國的國都稱國,國都裡的人稱國人,國都之外的被徵服人稱野人。國人、野人族屬不同,權利義務不同,適用的法律也不同。《左傳》所謂「都鄙有章」應該就是意思。

三是「作封洫、作丘賦」。《子產》篇雲「野三分,粟三分,兵三分,是謂處(獻)固」。作為野(鄙)、粟和兵是緊密聯繫的內容,「野三分」是指按照田地肥沃程度,把野(鄙)分為三個等級。「粟三分」,是按照田地肥沃等級,徵收三種不同的賦稅。「兵三分」,是按照居住地人口的多少,徵發三種不同等級的兵役。所謂「獻固」,是指所徵調的賦稅形成定製,不能隨意加徵。《左傳》載子產「使田有封恤」、「作丘賦」,廢除土地定期分配使用的井田制,劃清田地疆界實行土地私有,挖好溝渠;把村組織編制起來;按土地面積免徵收賦稅等。

子產鑄刑書打破中國歷史長期以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政治傳統,受到了一些貴族的猛烈抨擊。例如晉國大夫叔向就非常不滿,叔向是當時晉國知名的賢大夫,與子產、晏子同時,都是當時馳名列國的賢士,三人也都彼此傾慕,經常在列國會盟中相見,私交也都不錯。但就是這個叔向不惜冒幹涉別國內政之嫌,派人送給子產一封信表達了他的強烈抗議。

叔向在信中說:「我本來對你寄予厚望,但你卻讓我非常失望。古時的聖王,都不公布法律,而是一事一議,由貴族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法律適用,那是因為害怕民眾有爭辯之心。這樣還怕駕馭不了民眾,又以義、禮、信、仁等來約束他們,設置高官厚祿勸誘他們服從,用嚴酷的刑罰來震懾他們。這樣還不夠,還要有聖明賢哲的君主、明察秋毫的官吏、忠厚誠信的長者、慈祥智慧的教師,這樣民眾才能聽從驅使而不生禍亂。民眾知道了法律的內容,就不再害怕我們這些貴族和管理者了,開始心存僥倖不服從管理,並會引證法律和我們爭辯,這種情況是萬萬要不得的。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這三部法律,都是亂世的產物啊。現在你作為鄭國的宰相,改革土地賦稅,制定了三部法律並把它們鑄在大 鼎之上公布,想以次使民眾順服,不是在痴人說夢嗎?《詩經》中說,文王以德使四方萬邦臣服。哪裡提到了什麼法律啊?民眾一旦知道了爭辯的依據,就會拋棄禮儀而引證法律,即使是一些蠅頭小利、細枝末節,也會爭執不休。於是乎,混亂開始滋生,賄賂開始盛行,在你的治理之下,鄭國必將敗亡。」

叔向的信大概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法律不是個好東西,都是亂世的產物,好的社會應該高舉道義的大旗來治理。二是公布法律損害了貴族的統治特權,貴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根據所謂的道德來判案,不能再一事一議,而是要遵照法律的規定來處理。三是增加了管理難度,民眾會會拋棄禮儀而引證法律,引用法律據理力爭,甚至會鑽法律的空子。

春秋時期,鄭國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家,宗法貴族的氣勢減弱了,新的地主階層興起。但是鄭國的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興的土地所有者,對國家很不利。子產公布法律,限制了貴族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子產「鑄刑鼎」正在於避免模糊而任意的控制民眾行為的方法,削弱貴族的統治特權,使平民也可以依靠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利,消弱了貴族的專制統治。

子產看了叔向信後,客氣而堅定地給叔向回了信,「正如您所說,我沒有什麼才能,不能惠及子孫萬代,我只是想挽救我當前的國家。雖然我不能接受您的建議,但我會記得您對鄭國的關心和對我的教誨。」

說實話,看了子產回信讓人很失望,叔向的發難信寫的可謂是雄辯,我們多希望看到子產對叔向慷慨激昂的駁斥啊,這麼偉大的一次歷史壯舉,我們卻無從知曉其主人公的內心想法,豈不是一大憾事。

子產也許是一位實幹家,不想和那些頑固不化人費口舌,可是理論宣傳教育也是一件大事啊,由於子產先生沒有進行有力的駁斥,導致後世很多叔向們仍頑固地堅持他們的錯誤觀點。

範宣子在子產鑄刑書的時候,也是反對的。範宣子認為,火星還沒有出現,鄭國卻使用火來鑄造刑器,公布引起爭論的法律。鄭國恐怕會發生大火災吧!《左傳》也煞有介事地記載了「六月丙戌,鄭災。」

《左傳》對叔向的言論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對鄭國火災進行了記載,對刑書的內容卻一字不提,可見《左傳》的作者應該是贊同叔向的觀點。

但是,《左傳》的作者也不能抹殺子產執政的功績。歷史事實也給叔向以有力的反駁。子產執政後一年,剛開始時變法,阻力很大,社會上流傳一首歌:「硬逼我把好衣服收藏在家,硬把我的田地左編右查,誰要去殺子產啊,我一定參加!」執政三年後,社會上又流傳一首歌:「我家有子弟,子產來教育開導;我家有田地,子產使產量提高。要是子產去世了,誰能像他一樣好?」子產執政共21年,鄭國大治,國勢由弱變強,國人稱頌,諸侯賓服。

歷史大勢,浩浩蕩蕩,先知雖然寂寞,卻並不孤獨。弔詭的是,在子產鑄刑書之前,範宣子也已經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只是沒有公布於眾。就在子產鑄刑書的23年之後,叔向所在的晉國也鑄了刑鼎,無疑打了叔向一個耳光。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晉國的趙鞅、荀寅佔領汝濱,命令晉國民眾各出功力,共鼓石為鐵,鑄造一個刑鼎,把晉國前執政範宣子所作的刑書刻在鼎上公布,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

孔子聽說後,如當年叔向攻擊子產鑄刑書一樣,對趙鞅鑄刑鼎進行了如出一轍的攻擊。孔子說:「晉國拋棄了法度,恐怕要滅亡了。當年晉國恪守唐叔制定的法度,民眾尊敬貴族,貴族管理百姓,貴賤有序,因此晉文公得以成為諸侯盟主。今天的晉國卻拋棄這個法度,搞了一個刑鼎,民眾都依照刑鼎的規定生活,再也不害怕和尊敬貴族了,我們這些貴族的飯碗豈不是要砸了嗎?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前面子產對叔向回信雖然簡短,總算進行了回擊。這次面對孔子的責難,史書上竟然沒有半句趙鞅、荀寅回擊。想必歷代史家尊儒的居多,對於儒家言論往往大書特書,對於其他的言論只是一帶而過甚至略而不提。看來歷史多半是史家心目中的歷史,而非真實的史實。

「子產鑄刑書」這一重大改革在我們中華歷史上是第一次公布了法令條文,終結了神秘法時代,體現了法律未經公布不得作為統治依據的進步的法制理念,成為子產政治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同時也是中國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主張公開、透明,堅持政務公開的子產們的言論沒有被記錄下來,倒是「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這個聲音一直響徹了兩千多年,仿佛現在還依稀在一些人的心裡。

子產與叔向都是當時的賢者,子產被孔子譽為「古之遺愛」,叔向被孔子譽為「古之遺直」。兩位賢者的爭論,也是長久以來的國家治理方式的爭論,德治還是法治。

德治強調道德,主張天下有聖人執掌,以德治國,強調己正則孰敢不正,是一種依靠內省自律的秩序機制。法治則強調法律,主張一斷於法,依法治國,是一種靠外在強制他律的秩序機制。

德治的話語往往含情脈脈,都是有助於人們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的漂亮話,但實踐下來往往易流於迂腐和偽善。法治的話語聽起來好像冰冷無情,都是生殺、賞罰、秩序等沒有感情色彩的話語,但實踐下來卻往往有助於維護民眾的權利、社會的公正。

其實鑄刑書、刑鼎也並不是中國特有的事情,其他的古文明也有類似的事情。古巴比倫漢穆拉比法典是刻在黑色玄武巖石柱上的,比我們子產的刑鼎要早一千三百多年,在本世紀初被法國人在伊朗挖了出來。羅馬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因為據說刻在12塊銅牌(也有說是著色的木牌)上,故而得名,比我們子產的刑鼎晚八十四年。在高盧人入侵羅馬的戰火中銅表全部被毀,原文散佚,但也能從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見梗概。

人類的祖先不約而同的尋找一種永久堅固的方式來留存和公布法律,大約就是為了不讓任何一個字磨損,為了讓法律的權威不受執政者個人意志的影響,為了讓民眾有個穩定可預見的行為規範,使人民免受法律朝令夕改、避免官吏玩弄辭令的禍害。可惜的是,不知為什麼人家的石柱法、銅表法都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了,偏偏我們的刑鼎找不到實物,也不知曉其內容。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精心保存了很多東西,包括各式各樣的鼎,卻單單遺失了子產的那隻鼎。也許,它還在中原鄭州一帶那厚厚的黃土層裡埋藏著,記錄並目睹著黃土地上數千年來上演的一幕一幕。

相關焦點

  • 在農村觸犯了這些禁忌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
    變成了人們默默遵守的規則,大家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觸犯了這些禁忌也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農村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禁忌。1正月不理髮在農村觸犯了這些禁忌會惹得別人不高興不只是在農村,民間很多地方都流行這樣的習俗
  • 孔子的父親是誰?
    孔紇,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又稱郰人紇、郰叔紇,是伯夏的兒子,孟皮和孔子的父親。魯國郰邑大夫。叔梁紇與正妻施氏有九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的妾生了個兒子孟皮,卻因為有足疾,不能做繼承人,叔梁紇便向魯國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叫顏徵在。
  •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 姓孔氏」意思是說,住在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魯源村,六十歲的叔梁紇納了個十七八歲的姓顏的小妾,為了能生個繼承家業的兒子,梁叔紇帶著小妾跑到尼丘山上,向山神祈禱之後,就在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一個兒子。
  • 孔子:一個因麒麟而生,又因麒麟而死的聖人!
    在中國古代,麒麟和鳳凰、龍一樣,它們都被視作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但是只有極少數人見過這些神獸,人們難免發出疑問:世界上真的有麒麟嗎?詩仙李白在《古風詩》中寫到:「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李白詩中所講,就是聖人孔子獲麟絕筆的事跡。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在和孔子成親後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給孔家添了一個男丁。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貴子的消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最後傳到了魯昭公那裡。 聽聞這一喜訊,魯昭公很高興。為了恭賀孔子的嫡長子出生,他派人送來了一條紅色的大鯉魚。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又被人稱為孔老二,那麼孔家老大是誰,此人又有什麼來頭?
    叔梁紇是宋國國君的後代,擱現在來說也算是個官二代了。叔梁紇一共育有2子9女,剛好能湊出一組足球比賽的首發陣容。當然了,古代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避孕措施,無痛人流、結紮等先進技術還未問世,杜蕾斯、毓婷什麼的也沒處買去,所以一家生這麼多孩子的也並不少見。其中他在年近七十時才生下孔子,看來叔老爺子身子骨相當不錯,也是生命不息造人不止。
  • 中國對老師有個很文雅的尊稱,來歷與古代兩個最牛的人有關!
    這個尊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可以說大有來頭,這就要追溯到中國古代最牛的兩個人物:孔子和老子。公元前621年的一個春天早晨,從魯國通往洛陽的大路上,塵土飛揚,一輛馬車正在疾馳。車上坐著兩位讀書人:右邊是一位眉清月秀、大約20來歲的青年,坐在左邊的是一位身體頑長,面容端莊而慈祥的中年人。
  • 孔子顏回借糧的故事
    以前,孔子曾經向一位瞎先生借糧,派徒弟顏回去的。顏回找到瞎先生說:「借點糧食。」瞎先生說:「借糧食可以,但是我有個條件。」顏回問:「什麼條件?」瞎先生回答說:「我提個問題,你回答上來,我就借給你,回答不上來,就不借。」顏回說:「行,你問吧。」
  • 說說被孔子他們罵慘了的鄭莊公
    意思是說:「段」雖然是鄭莊公的親兄弟,但他的行為不配稱弟,所以無須標明他是鄭莊公的兄弟;對鄭莊公不稱「公」而稱「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克」字本是指兩敵對勢力之間的相生相殺,不應該用在兄弟之間,但他們兄弟猶如仇敵,所以用了「克」字。「鄭伯克段於鄢」這六個字的考究和安排,並不是《左傳》的獨創,更不是《左傳》的首創,而是來源於《春秋》。
  • 代叔入圍某名單,一起的還有安華匯等7巨頭
    近日,廣州專業市場商會公布了《2018年度的廣州專業市場行業模式創新創建項目名單》。本年度入圍名單的項目有7個,比去年少了3個。以下是名單公布:以上這些公司,相信廣州商界的朋友和廣州人都耳熟能詳,他們的項目和產品影響著我們的貿易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用我多加介紹。
  • 孔子之受困於陳蔡
    季桓子自然也不例外。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的秋天,季桓子出外巡視,當他來到南門外的時候,只見城垣頹廢,城門也破舊了,來往的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而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他跟魯定公接受齊國美女、駿馬的地方。他不由地想起了孔子從政的時期,那時候真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啊!於是,他長嘆了一口氣,對跟他一塊出來巡視的兒子季康子說道:「從前,我們魯國本來是有興旺的可能的。
  • 晏嬰、叔向、子產:身份有微妙的區別,對禮的態度也不同
    子產、叔向、晏嬰三人分屬三國,他們各自為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在春秋時期的舞臺上縱橫。正是他們三人的功業,使得當時弱小的國家有所依靠,因為戰爭殺伐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因此說他們三人是當時政治上的主導人物也不為過。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0):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又回到衛國,住在衛大夫蘧伯玉的家邑中。有一天,衛靈公向孔子詢問用兵的陣法。孔子說:「關於禮器祭祀的事我了解,關於軍旅作戰的事,我沒有學過。」第二天,衛靈公再與孔子見面,當孔子講話時,他卻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雁,神色心思不放在孔子身上。於是孔子又一次上路,準備去陳國。
  • 文史知識:從「孔子名丘字仲尼」,看古人的命名、取字與排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這大概是讀書人中盡人皆知的吧?如果提起「孔老二」,那就更是婦人小子無人不曉了。但他的「名」和「字」有什麼關係, 以及為什麼我們知道他在兄弟排行中是「老二」呢?原來,我國自古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一般有點身份地位的人或「文化人」, 多是有兩個正式的名字。
  • 士匄時期成階下囚,韓起時主導國政,叔向地位的變遷意味著什麼?
    聽了司馬侯這話,他立刻追問:「怎麼才能做到呢?」司馬侯立刻為晉悼公推薦了一位人才:「叔向精研歷史典籍!」精通歷史之人,研究過歷史的興衰,能從歷史的興衰吸取經驗教訓,自然能比普通人更容易分辨為政之善惡。晉悼公聽了,立刻將叔向召來,在考察過之後任命他為太子彪的太傅。叔向,名羊舌肸,是羊舌職的次子。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孔子做了決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堅決不向「三桓」妥協。於是,五十五歲的孔子,挺了挺將近兩米的身板,帶著子路、冉有等弟子上路了。孔子師徒的第一站是衛國,他曾經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衛國都城人口眾多、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孔子十分期待可以在這個姬姓封國一展拳腳。
  • [圖]《金剛狼3》 公布新劇照:狼叔亮出骨爪
    (原標題:[圖]《金剛狼3》 公布新劇照:狼叔亮出骨爪)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聽劉語嫣講國學小故事《微言》(第十五講)
    》融產品之一,每期邀請一名荔枝小演員走進錄音間,朗讀一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    系列故事據相關史料和遺聞軼事整理加工而成。每周二在江蘇影視頻道官方微信公眾號更新,同時第一時間同步至荔枝新聞、喜馬拉雅和蜻蜓。感興趣的聽眾也可以登錄搜索「百集國學微音頻《微言》」,關注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