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我們常常把他歸結為封建思想,以腐朽文化和束縛自由冠之。「三綱「,」五常」詞本身出自西漢董仲舒之《春秋繁露》,而思想源自先秦孔老夫子。「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而三從四德是指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
新中國後,我們破除了封建迷性,而這些封建迷性指的應該是對傳統文化的扭曲或機械束縛的行為,比如:婦女裹腳等,再就是我們破除迷信思想主要是不分對錯善惡的下對上,女對男盲目遵從,但絕不應該是顛覆人際關係或家庭倫理秩序。
那麼,今天,言真為什麼又想講講這些東西呢?我們從如今社會現象做下討論——
傳統道德,其實是倫理要求。倫理觀念直接影響自己的行為,掌控著社會秩序。看如今:小輩耀武揚威成了爺,同理各種關係也漸漸失去了秩序。整個社會開始誰也不服誰勁兒,使得有些關鍵性東西難以服從和執行。
在很大意義上講,君為臣綱,能夠提升執行力;父為子綱能夠弘揚孝道;夫為妻綱可以促進家庭和諧。現在感恩和尊敬他人的人少了,以下犯上、叛逆的人多了;聽爺爺的話的人少了,騎在爺爺頭上指揮爺爺的孩子多了;仁義禮智信講的少了,想個辦法多掙錢的人多了;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人少了,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東家長西家短扯閒話,無視雅俗過於風情,背叛婚姻出軌卻不知恥的人多了。
我們的社會被市場經濟改善了生活,但也致使金錢至上的思想愈加嚴重,每個人都很自我,都想上天,根本無所謂倫理。這時候拾起傳統道德要求,讓爹像個爹樣兒,娘像個娘樣兒,孩子像個孩子樣兒,領導像個領導樣兒,下屬像個下屬樣兒,是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在同等條件下,在無法判斷下,應該「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當然不是不分善惡是非盲目遵從,而是一種道德要求。也就是在求真的基礎上,要求善,君、父、夫有錯誤有問題,也應該先敬後論,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