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三從四德」指的都是什麼

2021-01-21 香茗史館

「三從四德」是古人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具有極為濃厚的古代禮教特點。作為中國古代婦女最為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很多人認為「三從四德」本質上就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象徵,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全面。

「三從四德」其實是由「三從」和「四德」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其中「三從」出自於《儀禮·喪服·子夏傳》中的「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則出自於《周禮·天官·九嬪》中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不完全是對女性的束縛,同樣包含了女性的責任

相較於「四德」而言,「三從」往往被認為是古人對女性歧視和束縛的象徵,事實上這種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究其原因,便在於對「從」這個字意思理解問題,這裡的「從」不僅有「順從、跟從」之意,歧視同樣有「輔佐、輔助」的意思。

1、未嫁從父。意思是說女子在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能胡亂反駁長輩的教導,畢竟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這點其實與古代的「孝」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古人認為「孝」的一個關鍵內容就是「不違父命」,終身婚姻大事聽從「父母之命」同樣也是「從」和孝的表現,這一點其實對於未成家的男女基本一致。

2、既嫁從夫。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女子嫁人之後便要聽從和服從丈夫,其實這裡的「從」還有輔佐丈夫的意思,即在「夫唱婦隨」的同時,還要擔負起「相夫教子」的責任,並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從而成為丈夫的賢內助。相較於上一點來說,這一點顯然對女子的限制有些嚴格。

3、夫死從子。這點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讓女子在丈夫死後遵從兒子的命令,其實這點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丈夫死後,女子要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

其實,古代的禮儀往往都是從宮廷禮儀和貴族禮儀向民間發展的,「三從」最早也對宮中和貴族女子的要求,例如「夫死從子」其實是與古代的「孝道」有衝突的,但如果放在宮廷之中,卻又順理成章,畢竟除了母子關係,還有君臣關係。

四德:最初是指宮廷女子修養,後泛化為對所有女子要求

周禮之中,內宰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主要教導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因此,「四德」最初只是指宮廷婦女的修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才逐漸向民間普及,而其內容其實也在變化。

1、婦德。作為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認為其核心就是「貞順」,「貞」就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順」則是指「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班昭在《女誡》中則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只要做到「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意思是,女子不必過分注重才學,而更應該重視自己的修養。而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對於「婦德」的標準又進一步進行了細化,不僅要求恭順柔和,還要「去妒」,要會「教子」,要「和叔妹」、「睦娣姒」。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等等。

2、婦言。最初對於婦女言辭的限制,主要是古人認為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即「利口覆家邦」,而在民間「口多言」則被列入「七出」之中。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說言辭得體。到了漢朝,班昭認為「婦言」就是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藍鼎元《女學》則稱,「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

3、婦容。主要是指對婦女容貌修飾的標準,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則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只要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可以了。藍鼎元則認為「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即容貌修飾要符合不同的場合。

4、婦功。主要指婦女從事的勞動和工作,由於古人通常以男主外事、女主內事來進行分工,因此「婦功」在古代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無非就是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以及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只要勤勉、手腳麻利就可以了。

如上所述,「四德」其實更多是從品德修養方面對女性的要求,雖說其中有些要求較為苛刻,但其中有些其實現代仍然適用,畢竟提高道德修養並沒有什麼不好。

對於「三從四德」,其實不難看出其主要是在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所產生的,且一直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在發生變化。不可否認,「三從四德」中的確蘊含著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但綜其內容來看,其實也並非全為糟粕。事實上,對婦女的嚴格束縛和強烈壓迫,是在南宋理學出現之後。

相關焦點

  • 「新三從四德」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男人的悲哀
    #好男人#說起「三從四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用於約束婦女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是儒家禮教從道德、行為、修養對要求對古代女性一生的約束。何為「三從四德」?「三從」指婦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喪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古人常說的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究竟是指什麼?
    三從四德是古代的習俗之一,三從四德這個詞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三從四德是兩個詞,分別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和《周禮·天官·內宰》。三從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 古代女子為何要「三從四德」,都是些什麼內容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到底指的什麼東西?三什麼、四個啥
    作為古代女子,劉蘭芝拒絕不了如父親一般的哥哥又不想辜負丈夫,最後和丈夫殉情而死,這個故事被流傳千古。故事裡的劉蘭芝就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縮影,她們遵循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完全沒有個人意志的展現,只有一個悲劇的命運。古代女子的嚴格戒條——三從四德古代女子遵循著許多戒條,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
  • 古代女子「三從四德」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有幾個人知道
    三從四德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社會對婦女的德行所做的規範。"三從"出自《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在這裡與後來習稱的"三從四德"之中的含義並不一樣,"三從"原本指的是貴族婦女為親屬服喪的儀制,"從"的意思是在儀制上的依從,而不是權力關係上的服從。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三從四德是哪三從,六親不認是哪六親?
    #文化傳承#三從四德、五穀不分、六親不認,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詞語非常之熟悉,但它們具體指什麼,又有什麼樣的含義,恐怕我們還真不一定知道!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話。
  • 新的三從四德vs舊時三從四德
    婦女有「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女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應服從男人。四德」是指婦女的品德、婦女的言行、婦女的容貌和婦女的功德。出現於《周禮·天官·內宰》這是一本在皇宮裡教婦女的經典。後來也負責在皇宮外逐步教授婦女。三從:婦女必須服從道德,不能隨性自專和自主。
  • 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
    德性論的理論支持德性論倫理學又被稱為美德主義倫理學,美德主義倫理學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亞里斯多德,即使當代的美德主義倫理學家,也都是亞里斯多德的擁躉,所張揚的都是「回到亞里斯多德」。德性論與道義論、功利論對於道德本身的區別則在於,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這一規範所指向的是人們行為所應當做的,而德性論對道德則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在德性論看來,道德並不是規定人們行為的規範——在這種觀點看來,道德規則與人是相對脫離的。
  • 傳統三從四德升華為「新三從四德」,女性地位發生了哪些變化?
    時過境遷,從父母婚姻到如今我們的婚姻,我發現從前畢竟是從前了,現在畢竟是現在了,因為傳統的、針對婚姻女性要求的「三從四德」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一般歡喜一般憂,為了避免大家忘記什麼是「三從四德」,我先帶大家來熟悉一下中國傳統的、真正意義上的「三從四德」是什麼。
  • 挨罵也要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有時適當講講也是不錯的
    提起「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我們常常把他歸結為封建思想,以腐朽文化和束縛自由冠之。「三綱「,」五常」詞本身出自西漢董仲舒之《春秋繁露》,而思想源自先秦孔老夫子。「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 一起走近孔子,認識孔子的道德準則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變革時代社會矛盾的反映,孔子學院在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所發展,可見孔子思想對我們現在教育的重要影響,我們知道孔子畢生從事教育活動,建樹了豐功偉績,更是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首創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一起走進孔子吧。
  • 遵守道德規範涵養良好品德
    公民的各項基本道德規範,所有公民都能理解和認同,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做到。公民的各項基本道德規範在內容上相互聯繫,在公民道德實踐中相互作用,交叉滲透。二、提出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意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提出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 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主要指科技道德規範。這些規範具體體現在一些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關於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的若干意見》《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和《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試行)》等。
  • 有著無數年歷史的「禮儀」,它的概念和本質是什麼呢
    我們沒有經歷過古代社會,但可以想像古人的一舉一動都有著禮儀的影子存在,從古裝劇中我們也可以一窺究竟。「禮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來使用了。但最早時的「禮」和「儀」常常是分開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禮」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等級制度及與其相適應的禮節,二是尊敬和禮貌,三是禮物。
  • 論動物倫理的絕對命令和實踐規範
    [1]這種層級結構的劃分,在邏輯層次上是經得起推敲的:由特定的判斷和行動,提煉出規範或準則,再由準則上升到原則,不同的原則又最終形成了不同的倫理學理論。在這種層級結構中,原則之下便是規範。規範即「約定成俗或明文規定的標準」,也即規則的意思,是「行為應該如何」的行為準則。
  • 文化常識:「三從四德」與新「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原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是針對婦女制定的道德標準,對女子的德行、言辭、儀容、技藝(女紅gong)要求合乎禮法。當代,隨著中外文化融合發展,與封建時期相比,女性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追求「平等、自由」思想越來越為民眾所接受。
  • 娶了會有什麼問題
    都說男人的成熟是從組建家庭開始的,古人認為先成家再立業,家庭是一個男人堅強的後盾,所以古代對於娶妻的要求很高。寡婦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那麼「出妻」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出妻」的意思在古代是指丈夫還健在,但是丈夫卻把她休棄了的女子,這和我們現在的離婚差不多,只不過一般只能有丈夫休掉妻子,而妻子卻是不能休掉丈夫的。那為什麼古人寧願娶寡婦也不願意娶被休的女人呢?
  • 中國古代十大道德名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修身」的宗旨:一是修己成人,二是修己安人,三是修己善群。重視道德修養,是中華道德的精髓,它集中體現了人的主體性,人是道德的本體。1.指朋友相交要知心。2. 年老心未老,人窮行莫窮出自宋代《名賢集》。人雖年老,雄心仍在;人雖貧窮,德行不能有虧。3. 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出自《荀子·不苟》。君子行事,不以看似難得,卻屬於不正當的行為為貴。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從四德」究竟是啥意思?
    我們現在所稱的」三從四德 」其實是二者的合稱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 大意是說女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要無端反駁長輩的勸導,俗話 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沒有幾個父母會害自己的兒女,虎毒還不食子呢.
  • 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道德起源於人類勞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為了維持相互間的利益、協調彼此間的關係,保證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正常進行,便要求並產生了由輿論的力量和內心驅使所支持的行為規範。人們不僅根據這些行為規範來評價他人的行動,同時也依據這些規範來支配自己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