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是古人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具有極為濃厚的古代禮教特點。作為中國古代婦女最為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很多人認為「三從四德」本質上就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象徵,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全面。
「三從四德」其實是由「三從」和「四德」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其中「三從」出自於《儀禮·喪服·子夏傳》中的「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則出自於《周禮·天官·九嬪》中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不完全是對女性的束縛,同樣包含了女性的責任
相較於「四德」而言,「三從」往往被認為是古人對女性歧視和束縛的象徵,事實上這種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究其原因,便在於對「從」這個字意思理解問題,這裡的「從」不僅有「順從、跟從」之意,歧視同樣有「輔佐、輔助」的意思。
1、未嫁從父。意思是說女子在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能胡亂反駁長輩的教導,畢竟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這點其實與古代的「孝」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古人認為「孝」的一個關鍵內容就是「不違父命」,終身婚姻大事聽從「父母之命」同樣也是「從」和孝的表現,這一點其實對於未成家的男女基本一致。
2、既嫁從夫。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女子嫁人之後便要聽從和服從丈夫,其實這裡的「從」還有輔佐丈夫的意思,即在「夫唱婦隨」的同時,還要擔負起「相夫教子」的責任,並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從而成為丈夫的賢內助。相較於上一點來說,這一點顯然對女子的限制有些嚴格。
3、夫死從子。這點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讓女子在丈夫死後遵從兒子的命令,其實這點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丈夫死後,女子要承擔起撫養子女的責任。
其實,古代的禮儀往往都是從宮廷禮儀和貴族禮儀向民間發展的,「三從」最早也對宮中和貴族女子的要求,例如「夫死從子」其實是與古代的「孝道」有衝突的,但如果放在宮廷之中,卻又順理成章,畢竟除了母子關係,還有君臣關係。
四德:最初是指宮廷女子修養,後泛化為對所有女子要求
周禮之中,內宰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主要教導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因此,「四德」最初只是指宮廷婦女的修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才逐漸向民間普及,而其內容其實也在變化。
1、婦德。作為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認為其核心就是「貞順」,「貞」就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順」則是指「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班昭在《女誡》中則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只要做到「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意思是,女子不必過分注重才學,而更應該重視自己的修養。而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對於「婦德」的標準又進一步進行了細化,不僅要求恭順柔和,還要「去妒」,要會「教子」,要「和叔妹」、「睦娣姒」。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等等。
2、婦言。最初對於婦女言辭的限制,主要是古人認為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即「利口覆家邦」,而在民間「口多言」則被列入「七出」之中。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說言辭得體。到了漢朝,班昭認為「婦言」就是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藍鼎元《女學》則稱,「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
3、婦容。主要是指對婦女容貌修飾的標準,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則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只要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可以了。藍鼎元則認為「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即容貌修飾要符合不同的場合。
4、婦功。主要指婦女從事的勞動和工作,由於古人通常以男主外事、女主內事來進行分工,因此「婦功」在古代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無非就是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以及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只要勤勉、手腳麻利就可以了。
如上所述,「四德」其實更多是從品德修養方面對女性的要求,雖說其中有些要求較為苛刻,但其中有些其實現代仍然適用,畢竟提高道德修養並沒有什麼不好。
對於「三從四德」,其實不難看出其主要是在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所產生的,且一直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在發生變化。不可否認,「三從四德」中的確蘊含著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但綜其內容來看,其實也並非全為糟粕。事實上,對婦女的嚴格束縛和強烈壓迫,是在南宋理學出現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