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論的理論支持
德性論倫理學又被稱為美德主義倫理學,美德主義倫理學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亞里斯多德,即使當代的美德主義倫理學家,也都是亞里斯多德的擁躉,所張揚的都是「回到亞里斯多德」。
德性論與道義論、功利論對於道德本身的區別則在於,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這一規範所指向的是人們行為所應當做的,而德性論對道德則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在德性論看來,道德並不是規定人們行為的規範——在這種觀點看來,道德規則與人是相對脫離的。
當一個人作出某個行為時,他總是將道德規範作為一種外在的標準與其作出比較,即使對於康德而言的可以作為自律的實踐理性行為準則,也總是通過其可普遍化原則來進行反思和考察,而德性論視野下的道德,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需要,人們需要道德以變得高尚,人們在道德實踐中發展和實現自身,最終使得自身能夠達到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狀態,正是這一意義上,道德不僅僅是規範,而是成為了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