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

2021-01-08 淺唱說悅讀

德性論的理論支持

德性論倫理學又被稱為美德主義倫理學,美德主義倫理學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亞里斯多德,即使當代的美德主義倫理學家,也都是亞里斯多德的擁躉,所張揚的都是「回到亞里斯多德」。

德性論與道義論、功利論對於道德本身的區別則在於,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這一規範所指向的是人們行為所應當做的,而德性論對道德則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在德性論看來,道德並不是規定人們行為的規範——在這種觀點看來,道德規則與人是相對脫離的。

當一個人作出某個行為時,他總是將道德規範作為一種外在的標準與其作出比較,即使對於康德而言的可以作為自律的實踐理性行為準則,也總是通過其可普遍化原則來進行反思和考察,而德性論視野下的道德,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需要,人們需要道德以變得高尚,人們在道德實踐中發展和實現自身,最終使得自身能夠達到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狀態,正是這一意義上,道德不僅僅是規範,而是成為了美德。

相關焦點

  • 規範倫理學的四種進路
    作者:邢雁欣 龔群(浙江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功利論、道義論、契約論和德性論是當代規範西方倫理學的四種進路。「進路」就是方法,即以某種基本原則或命題開始,展開倫理學的理論,提出倫理學具體原則和規範。進路不同,提出的倫理原則或規範也不同,從而使得倫理學理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色。
  • 遵守道德規範涵養良好品德
    道德規範是對基本道德要求進行的高度概括,是人們判別是非善惡、道德與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們在行為選擇中應當怎樣做與不應當怎樣做的基本標準。總之,在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礎,是現代社會必須高揚的基本道德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責任感考慮自己的行動,遵循體現社會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規範。職業的含義:是人們靠勞動以維持生活的一種社會性的位置。勞動是職業的基礎,職業是勞動分工後的表達形式。
  • 從道德的懲罰性來看,遵守道德對於個人也是必要的
    從道德的懲罰性來看,遵守道德對於個人也是必要的。「道德是使個人在社會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道德是運用社會輿論、良心等力量來影響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社會成員對道德的普遍遵守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哪個社會可以容忍任意踐踏道德規範的行為。不講道德的人,在人際關係方面將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因為他不願意履行任何道德義務,他也不會享有任何道德權利。他可能會因此沒有同事合作,沒有朋友幫忙,沒有親人關心等等。」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交往活動,同時也必須從其社會交往中獲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
  • 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 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這些規範具體體現在一些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關於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的若干意見》《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和《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試行)》等。科技道德規範包括以下方面:獻身科學、熱愛祖國、科技人道主義、科技協作和熱愛自然等。
  • 作為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三從四德」指的都是什麼
    「三從四德」是古人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具有極為濃厚的古代禮教特點。作為中國古代婦女最為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很多人認為「三從四德」本質上就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象徵,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全面。
  • 稱讚政府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可辯護性?
    因此,人民仍然是政治合法性的第一判斷者,而非社會主義最初的精英或專家的權威(以知識和道德上的優越性為基礎),儘管至今兩者仍存在較大模糊性。稱讚政府的辯護是否可能很顯然,稱讚政府並不能從義務論角度辯護,其可能的辯護路徑是德性論與功利論。
  • 【教育雜談】好孩子:一個被遺忘的道德之隱憂(二)
    我們重視的是行為的動機,以及行為自身的價值;而不是它的好處或者工具性價值。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行為就是自由的人都同意的行為,這種自由的行為必須以人為目的而不能把人作為工具。這種行為以道德律令為根據,反對功利主義的取向。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道德就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善行,即一種自身善的行為,這種善的行為以人類的幸福生活為直接目的。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結果,根據1934年納粹政權的一項法令(該法令規定凡發表不利於第三帝國的言論都是非法的),其夫被判處死刑。二戰結束後,這位婦女受到德國聯邦法院的審判,但她向法院辯稱,她所做的行為依據當時的法律完全是合法的,她只是按照法律來辦事。法院認為,由於她的行為違反了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有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良知,她通過告發丈夫使其被判處死刑的手段,來達到個人的卑鄙目的,所以應該被判處刑罰。
  • 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道德起源於人類勞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為了維持相互間的利益、協調彼此間的關係,保證社會生產與生活的正常進行,便要求並產生了由輿論的力量和內心驅使所支持的行為規範。人們不僅根據這些行為規範來評價他人的行動,同時也依據這些規範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 寵狗或愛狗都不是道德高尚、行為文明的體現
    這是字典對這兩個字做的遞進式解釋,即寵與愛都是指一個人對身外的人或事物有深摯的感情。不同之處是:寵的重點在行為和過程,愛的重點在心態和感情。寵狗,指的是人把狗當作寵物來精心飼養、照料、愛護、把玩的行為和過程。寵狗需要花費不菲的資金和時間,因此,只能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一種自娛行為。但寵狗並不是全部的有錢人都在玩,僅僅是少數的有錢人在玩。
  • 中國傳統之治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道德規範構成道德體系的核心內容。在經過時代的揀擇與文化的形塑後,道德規範發展成為維繫社會倫理秩序和評價個人行為道德價值的基本標準。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作為一種規模宏大、系統嚴密的思想體系,其特色與理想既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又曾深刻影響了古今社會的發展。
  • 學者談觀念之爭導致身體交鋒:人們行為野蠻化
    夏學鑾:近年以來,出現了很多從辯論演變成打架的事件和現象,這和轉型期人們行為的粗野化、野蠻化有關。人類行為本應該是越來越文明,越來越有規範,也越來越有修養。但現在許多現象中,並不是這樣,而是相反,人們不講道德、不講規則,確實值得重視。  北京晨報:您覺得出現這樣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呢?
  • 對作風問題的道德思考
    道德表現為行為規範,更意味著純潔與高尚,黨員的道德品質的最高境界是奉獻犧牲。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利益決定道德。但這一利益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和他人利益。決定道德的利益之所以不只是個人的利益,根據主要在於,在人們的直覺和經驗裡,一個人得到的利益、好處越多,這個人在道德上受到質疑的地方就會越多;反之,多奉獻,少索取,其道德得到的肯定就越多。
  • 柏拉圖:什麼是道德的行為?
    每個時代的哲學家們、思想家們都試圖從既存的人類文化、制度、道德的各個角度來檢視當下社會的合理性。毋庸置疑的是,當他們試圖解剖既存的文化,將其中的真理公諸於世,從而間接造成相當的影響力時,實際上他們在用思想改變著世界。
  • 論動物倫理的絕對命令和實踐規範
    這裡所指稱的動物倫理的絕對命令和實踐規範,前者是指理論上的總價值規範,後者是指實踐上的價值規範,兩者都是指人類依據動物倫理的理論和原則,從人類與動物的關係這一「行為事實如何」中推導出來的「行為應該如何」的價值規範,即人類應該如何對待非人類動物*的行為準則。例如,儘管絕大多數有著道德本能的人在實踐上都知道不應該肆意傷害動物,但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一種對貓的道德恐慌|譯文
    這一點對於所有掠食者都或多或少的成立,不管是不是本土物種(Wallach et al. 2010)。因此,貓不應該被先驗地(a priori)描繪成一種普遍威脅,且不參考其所在的生態環境要素、情境要素(situational factors)、對損害的明確定義及產生了這種損害的種種證據。
  • 《法律的概念》與哈特的觀點,以及哈特眼中法律與道德的關聯
    這似乎更狹隘了:法律和不要求所有法律去重複或者滿足良好的道德標準的道德之間,可能存在必然的聯繫。幾乎沒人贊同哈特的第一個,也即更寬泛的表述,甚至是那些和他一樣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建構的人也沒有贊同他。法律和道德都規制人們的行為,也不僅僅一定只是一個偶然的事實?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的規範體系不會是一個法律規範,也不會是一個道德規範。
  • 正義之心:道德3條原則,告訴你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
    一派認為道德是生來就有的,一派認為道德是在社會中通過觀摩學到的,還有一派認為道德是每個人通過推理掌握的,是一種個體行為。最後一種觀點也叫道德理性主義,在歷史上曾經是主流,一位名叫圖列爾的研究者把這種觀點總結為一句話:道德只與兩樣東西有關,一是看你的行為有沒有傷害他人,二是它有沒有損害公平原則。
  • 2020年8月自考真題:道德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什麼特點
    自考365網給大家整理了2020年8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自考真題及答案解析,一起來試試吧!掃碼入群>>獲取自考公共課全套真題及答案解析道德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只是提倡「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通過說服、勸阻、示範等方式起作用。這說明道德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 )。
  • 公民道德建設三年談
    有一位網友trail也提到了法律和道德誰比誰更有效的問題,從理論上講,法律是一種消極的懲罰,而道德是一種積極的約束,前者是強制性的,後者是自覺自愿的。就有經濟學家指出,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比法律有效的多,道德的約束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法律不管多麼完善,總是無法窮盡一切可能性。另外將更多的時間和財力用在生產或者經營上,總比花在打官司上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