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政府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可辯護性?

2021-01-08 言者忘言

稱讚政府似乎只是一個個人判讀與選擇的問題,但很多人把稱讚政府與否賦予了太多的道德意義。而不稱讚政府者就被貼上了負能量、不愛國、甚至漢奸等標籤。那麼稱讚政府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可辯護性呢?先從現代政府來分析吧。

現代政府的契約內涵

現代意義的「政府」一詞是舶來品,源於英文「government」,可理解為統治、管理等。在西方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經常與國家混用,16世紀法國哲學家博丹(Bodin)最早將兩者區分,他批判了亞里斯多德以來國家與政府不分的弊病,凸出了國家主權的絕對性,而政府只是從屬於國家主權的執行機關。此後,政府的角色一直是「代理人」或「辦事員」,多數情況下,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社會契約論基礎上的同意說而產生的,儘管它的論證並不完善。

現代意義上的「政府」這一概念與中國傳統的「朝廷」一詞頗為類似,事實上中國古代政府即朝廷。朝廷的意思很多,其中一個意思是指以君王為首的中央政府。梁啓超先生在解說國家與朝廷的概念時,同樣批判了中國傳統社會國家與朝廷不分的狀況,在此基礎上言道,「國家如一公司,朝廷則公司之事務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這裡的朝廷顯然意指政府,政府的合法性也直指社會契約。

總而言之,近現代以降,中西方所言之政府均強調合法性意義上的政府,政府的合法性顯然不再建立在強力的基礎上,強力與權利不同,前者與道德無涉,後者以道德為基礎。

複雜的政府合法性問題

而在政府合法性問題上,不同學派存在較大分歧,傳統思想持有神權論、自然論、契約論、階級論等觀點。後來韋伯從社會學角度論證的政治合法性,然而批評者認為韋伯及後繼者的合法性理論容易為極權主義所利用。而在20世紀70年代哈貝馬斯基於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批判,而提出重建合法性理論。時至今日,關於政治合法性問題依然存在廣泛爭論,但多數學者認為,政府的合法性來源於人民(選擇、認可、支持等等)。換言之,當今政府合法性的主流不是來源於家長式的權威性,而人民或公民成為政府合法性判定的標準。

社會主義國家的合法性問題較為複雜且爭議較多,有學者認為來源於歷史、民族文化,有學者認為來源於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等等,但我國憲法規定政府的合法性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支持、擁護。因此,人民仍然是政治合法性的第一判斷者,而非社會主義最初的精英或專家的權威(以知識和道德上的優越性為基礎),儘管至今兩者仍存在較大模糊性。

稱讚政府的辯護是否可能

很顯然,稱讚政府並不能從義務論角度辯護,其可能的辯護路徑是德性論與功利論。

德性論感恩辯護及其困境

稱讚政府者最大的理由可能是基於感恩理論,這一論據看似具有極大合理性,實則偷換了感恩的對象概念。從詞義上看,現代漢語詞典將感恩定義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牛津詞典將感恩定義為,「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可以看出,感恩的對象一般是就「他人」而言的,而非當今通用的「他者」。當然,可以說感恩宇宙、感恩地球、感恩泥土等等,這裡感恩的意義顯然過於泛化而其價值也隨之降低。另一方面,感恩對「恩」的「感」,恩便是恩惠、德澤。而政府對人民是否具有恩惠、德澤呢?由上文可知,通常意義上政府是人民的辦事員、代理人、公僕,是人民繳納賦稅而養活了政府,而政府自應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辦事、謀福利。因此,政府對人民無所謂恩惠、德澤,因為兩者中已然包含了交易的成分。

而感恩理論中,對政府感恩的一個可能性意義在於羅斯所提的「感恩義務(the duties gratitude)」。羅斯認為行為的正當性的基礎是一些特殊的原則或義務,這些原則或義務是從人們的關係中產生的。其中一個義務是感恩的義務,這種義務依賴於別人以前的行為,如別人曾幫助過我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感恩義務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基礎上的;而寬泛意義上來說,團體、公共機構也可作為感恩的對象,這種感恩源於國家成立的行為,這種行為使人民免遭戰火、壓迫、剝削等等,然而將這種感恩義務強加於後代人身上仍然理由不足或很弱。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似乎並不喜歡當下作為公共機構的政府,這更難讓他們產生感恩義務了。

功利論的激勵辯護及其困境

稱讚政府另一個可能的理由是:為了激勵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謀福利。然後,激勵理論的對象一般是就人而言的,而非團體或公共機構,因為激勵理論是以人性假設為基礎的,無論是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還是複雜人假設等。另一方面,即使激勵理論能夠應用於團體或公共機構,那麼對團體的激勵作用也是十分微弱的。團體是由各個獨立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體的範圍越大,個人在其中的影響與作用越小,而激勵作用隨著團體的擴大而越微不足道。因此,人們稱讚政府時並不能帶來激勵的應有效果。從理論上相較而言,稱讚團體中的個體——也即官員似乎更容易達到激勵的目的,但從社會現實而言,對官員的稱讚也不能產生較好的激勵效果,原因在於:合格的官員是按照一定章程、規則行事的辦事員,他們並不會因為別人的稱讚就改變其對工作的態度及完成質量,否則法治社會無從談起。總而言之,稱讚政府並不能得到功利層面的辯護。

總而言之,無論何種路徑,稱讚政府並不能得到合理的道德辯護。這並不是認為稱讚政府是不好或不道德的行為,而是稱讚政府是與道德無涉的,那些不稱讚政府者甚至批評、責罵政府者也並同樣與道德無涉的,這即是個人權利,也是個人的義務。

反觀社會現實,有不少人對政府稱讚有嘉,有些人是基於一種自願的稱讚,有些人是基於一種自利的稱讚。基於自利的稱讚不必多言,而自願的稱讚者的行為動機較為複雜,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影子。當然,稱讚政府與否已與道德無涉,因此稱讚政府與否只是個人的自由判斷與選擇。然而,需要警惕與反省的是:人們自以為自由的稱讚是否受到了潛在操縱;人們自由的稱讚是滿足於一時快意,還是受到歷史文化等影響的潛在無意識。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什麼?
    我覺得,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要先從道德的形成過程說起。我認為,道德應當是具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形成過程。它起源於道德感,發展於道德觀念,並最終貫徹於道德實踐。而道德判斷,則是推動道德形成的工具/手段。如果不理解的話,大家可以看看這張圖。
  • 朱繼東:高度重視一些領導幹部的道德失範問題
    2012年11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些話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 富有同情心的我們,是否只聽到了「遠方的哭聲」 | 在線讀書沙龍《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
    當我們整天盯著手機關注病例數字變化時,可曾抬頭詢問身邊親友的境況?更尖銳的問題是,當湖北或武漢籍市民來到各位所在城市時,我們是惶恐,避而遠之,甚至「驅趕」他們,還是張開懷抱,勇敢地去接納他們?遙遠的同情和身邊的義務該如何協調?遠距離的道德是無效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道德。
  • 【悅讀】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高管的潛力?
    看一個人是否具有高管的潛力,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判斷。 1 看一個管理者是否具有堅定的目標和信念 信念堅定是指管理者的價值理念和目標追求與組織保持一致,凡事以是否有利於組織整體目標的達成作為判斷決策的原則。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
  • 2020年8月自考真題:道德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什麼特點
    自考365網給大家整理了2020年8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自考真題及答案解析,一起來試試吧!掃碼入群>>獲取自考公共課全套真題及答案解析道德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只是提倡「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通過說服、勸阻、示範等方式起作用。這說明道德調節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 )。
  • 多囊腎是否具有遺傳性?
    多囊腎是否具有遺傳性?所謂先天遺傳就是由父母遺傳而來,對於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多囊腎來說,是否具有遺傳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是很多患者朋友關心的,因為他們不想自己所生的孩子也被多囊腎困擾,下面就請相關的腎病專家為您介紹下多囊腎是否具有遺傳性的問題。多囊腎是否具有遺傳性?
  • 公民道德建設三年談
    所有這些,都是有利於我們在口頭上、宣傳上、思想教育上強調的一些要求、目標的落實。  風井:在我們的網友問題裡,可以說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涉及到公民道德建設裡政府以及媒體的作用。比如說有網友默客的問題。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軍官的妻子為了脫離其丈夫,向納粹當局告發其夫在休假時曾發表詆毀希特勒和政府當局的言論。結果,根據1934年納粹政權的一項法令(該法令規定凡發表不利於第三帝國的言論都是非法的),其夫被判處死刑。
  • 對作風問題的道德思考
    道德表現為行為規範,更意味著純潔與高尚,黨員的道德品質的最高境界是奉獻犧牲。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利益決定道德。但這一利益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和他人利益。決定道德的利益之所以不只是個人的利益,根據主要在於,在人們的直覺和經驗裡,一個人得到的利益、好處越多,這個人在道德上受到質疑的地方就會越多;反之,多奉獻,少索取,其道德得到的肯定就越多。
  • 道德評價泛化——有待化解的不良社會心態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不同對象在道德標準的衡量上是不同的,是有遠近親疏的,是不能做到公平對待的,突出的表現就是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別人而放任自己。  道德泛化也含有道德期待,同時也賦予了道德自身的難以承受的社會功能  主持人:道德泛化現象既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基礎,那是否也反映了當下中國在轉型期的某種訴求?
  • 歷史上的中國人如何理解道德
    今天的中國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中國道德至今基本上還是傳統的,絕大部分的中國人所信奉所遵守的還是傳統道德,如果他有道德的話。其次,所謂中國道德的底線,是指中國人在什麼情況下還認為自己是具有起碼的道德的,而在什麼情況下就認為自己不道德了,這個線劃在哪裡。所謂底線,就是做壞事的底線。
  • 孫女由奶奶撫養長大,對老人是否有贍養義務?法律與道德要求不一
    如果老人將孫子輩撫養長大,孫子輩對老人是否有法定的贍養義務?如果從道德上考慮,孫子女對爺爺奶奶要盡贍養義務。如果用法律標準來衡量,那就不一定了!案件:孫子也被奶奶告到法院,要求盡贍養義務。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多子並一定多福!子女多了,這個看那個,那個盼這個,最後把老人晾在空地上的情況經常出現。
  • 學者談當前道德問題:拜金主義流行 誠信缺失急增
    市場經濟應該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將利己與利他有機結合起來,塑造出合理追求個人利益又具有利他品格的人,這才是市場經濟的人性基礎和市場經濟應該塑造的現實人格,但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制度安排還有一定的欠缺。  法治建設滯後。亞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在達到完美境界時,是最優秀的動物,然而一旦離開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而法治則是使人趨向完美,成為 「最優秀的動物」的最重要的前提。
  • 寵狗或愛狗都不是道德高尚、行為文明的體現
    一個人的金錢,無論其來源是否合法,只要沒有證據證明其來源非法,社會或公權就得認可其來源合法。金錢來源合法的富人當然有權合法使用自己的金錢。目前法律並未禁止、以後法律也不應禁止公民飼養寵物,「法無禁止即可為」,富人花自己的錢買只自己心儀的狗來飼養、把玩,純屬富人自己的私事,社會大眾不應妄加指責,政府公權也不得濫權幹涉。從法律的層面看,富人寵狗是合法的。
  • 網路遊戲也得加強道德約束
    2018年歲末,網路遊戲道德委員會在京成立,它由來自有關部門和單位以及高校、專業機構、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研究網路遊戲和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學者組成。該機構甫成立就對首批20款存在道德風險的網路遊戲進行了評議。
  • 道德是立身之本!十句道德名言名句!
    道德是立身之本!十句道德名言名句!一、君子以儉德闢難。選自《周易·否》。君子依靠儉樸純真的德行,來避免災難的發生。君子雖然自身具有著高尚的品德,但是自認為沒有。他總會虛心的去接受別人的意見。三、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選自《韓非子·解老》。自認為具有德行,其實便是無德的表現,不認為自身具有德行,才是真正的擁有德。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遵守道德規範涵養良好品德
    公民的各項基本道德規範,所有公民都能理解和認同,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做到。公民的各項基本道德規範在內容上相互聯繫,在公民道德實踐中相互作用,交叉滲透。二、提出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意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提出和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具有重要意義。
  • 用貓薄荷影響貓自主行為的做法是否合乎道德?貓薄荷該如何使用?
    貓接觸貓薄荷後可能出現的行為包括:搖頭,搖尾巴,用臉去蹭貓薄荷,瘋狂的滾動;發出莫名其妙的聲音,似乎完全不受控制;表現出很開心,很快樂的樣子;有些貓在接觸貓薄荷後會更加具有侵略性;活力滿滿,上串下跳;由貓薄荷引起的「興奮行為」通常會持續10~15分鐘。
  • 用貓薄荷影響貓自主行為的做法是否合乎道德?貓薄荷該如何使用?
    具有攻擊傾向的貓可能會在貓薄荷的誘導下加重它們的攻擊行為。所以如果你家貓本身就脾氣暴躁,那貓薄荷對它來說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貓薄荷還會影響貓的子宮,所以我們不建議你給已經懷孕的母貓使用貓薄荷。你可以把襪子洗乾淨後曬乾,然後在襪子裡放上一兩撮烘乾的貓薄荷,然後用一個橡皮筋把襪子封緊。你可以每個星期更換一次貓薄荷,這樣它就有持久的味道來吸引你的貓了。如果橡皮筋封不緊,你也可以使用針和線來縫合。使用貓薄荷影響貓自主行為的做法是否合乎道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