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的懲罰性來看,遵守道德對於個人也是必要的

2020-12-05 曉風說悅讀

從道德的懲罰性來看,遵守道德對於個人也是必要的。

「道德是使個人在社會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道德是運用社會輿論、良心等力量來影響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社會成員對道德的普遍遵守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哪個社會可以容忍任意踐踏道德規範的行為。不講道德的人,在人際關係方面將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因為他不願意履行任何道德義務,他也不會享有任何道德權利。他可能會因此沒有同事合作,沒有朋友幫忙,沒有親人關心等等。」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交往活動,同時也必須從其社會交往中獲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而不道德帶來的社會關係的惡化甚至被他人排除在社會交往對象之外,帶來的是一種自身需要的無法滿足,而這種結果顯然是與其幸福相違背的——也就是說,個人的合道德行為也是一種符合其幸福的需要。

同時從個人的道德心理來說,當社會道德規範被個體意識所主動接受和內化,使得道德成為「良心」,變成個人行為的準則之一時,即使社會與他人並未對道德的違反者進行懲罰,不道德者內心也會受到良心的責罰而產生自我心理的焦慮與不安,這種心理的焦慮和自責同樣會降低其自身的幸福感。

相關焦點

  • 遵守道德規範涵養良好品德
    道德規範是對基本道德要求進行的高度概括,是人們判別是非善惡、道德與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們在行為選擇中應當怎樣做與不應當怎樣做的基本標準。三、加強家庭美德建設的意義(遵守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家庭美德建設既能增進人生幸福,也能提高個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對於個體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建立美滿溫馨的幸福家庭,創造和睦的鄰裡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
  • 中山大學教授聊天記錄曝光,個人道德與公共道德是什麼關係
    針對這個事件網上激動的聲音已經很多了,這次小編想用相對冷卻的腦袋聊一下這個事,探究一下個人道德與公共道德是什麼關係。在古代,私人德性極其糟糕的人,很難有合於規則的公德表現;而公德水準較高的人,則必定是私人德性修為較高的人士。比如可以通過被推舉為孝廉去做官。
  • 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 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科技工作者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主要指科技道德規範。1.道德規範的含義道德規範是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係的普遍規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會規範的一種形式,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利益出發,用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也是判斷、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它是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們的主觀認識相統一的產物。
  •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什麼?
    它意味著,當一件跟道德有關的事情發生時,我們能夠隱約察覺到這件事是否合乎道德,但是我們又不敢準確地下結論。這種感覺貫穿我們的童年期或學齡初期(5-10歲),也是我們心智尚未成熟的標誌。舉個例子,在大街上,我們看到老人無故被城管欺負,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行為不太好,是不符合道德的,但是又不說不出來哪裡不好。過了一會兒,我們又會覺得似乎城管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 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點,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品德與道德道德與品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關係行為規範的總和。
  • 公民道德建設三年談
    主持人風井:各位網友、嘉賓晚上好,今天是9月20日,也是我國第二個公民道德宣傳日,今天有幸請到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李明華研究員,請他和我們一起聊聊公民道德建設的問題。  李老師,您好,歡迎您來到南方網。在訪談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在網上收集了很多網友的問題。現在請您先來看一下tsl5758這位網友的問題。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法院認為,由於她的行為違反了一個正直的人所應該有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良知,她通過告發丈夫使其被判處死刑的手段,來達到個人的卑鄙目的,所以應該被判處刑罰。     德國聯邦法院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激烈而長久的討論。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 對作風問題的道德思考
    原標題:對作風問題的道德思考   黨員幹部的作風問題既是黨性問題,也是道德問題,探究新時期部隊作風問題與道德的關係,有利於培育良好作風,提升戰鬥精神,更好地實現強軍目標。
  • 【教育雜談】好孩子:一個被遺忘的道德之隱憂(二)
    這裡,行為的好壞變成了對規範、紀律的遵守與否,以及是否完整有效地遵守了規則和紀律。孩子們被教導遵守了紀律、規範的行為就是一種好的行為,聽從了教師的要求的行為即好的行為,並將其視為當然。因此,紀律要求我們去做的,我們就盡力盡心地去做;反之亦然。對於好孩子而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高效地、嚴格地、忠誠地執行這些規範和命令。顯然,這種考慮是一種工具理性的反應。
  • 早期兒童教育工作者對道德發展方面的常規概念歸納
    早期兒童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在兒童道德發展方面有一些常規概念(比如說,對社會規則的理解以及對於正確和錯誤的理解)。下面將就此作一些歸納。1所有的文化都認為讓兒童了解道德標準和規則是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成人的職責。
  • 道德方面的(作文素材)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鬆,「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麼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係!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讚許的目光。
  • 歷史上的中國人如何理解道德
    筆者這裡考察的是道德底線,不是政治設計。但由於中國道德歷來和政治不分,談道德時不談三綱畢竟是說不過去的。至於「四端」或「誠」,則主要是指一種道德心,而不強調道德行為,雖說知行合一,但畢竟有不同的強調面,所以這裡不單獨來做專題探討,只在必要時涉及。於是我們著重要探討的就「三綱」、「五常」、「五倫」和「六紀」。
  • 牢牢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和道德底線
    就個人而言,底線既是立身之本,也是處事的基本原則;就社會而言,底線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石和基本保障。越過了底線,就會受到懲罰。譬如越過大自然的底線,就會受到乾旱、洪澇、汙染、霧霾的懲罰;越過了做人的底線,就會受到道德譴責、經濟處罰、繩之以法的規制,等等。人生觀各有不同,底線各有不同,但都不能背離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基線,不能背離做人的起碼要求。
  • 學者談當前道德問題:拜金主義流行 誠信缺失急增
    在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這是總書記對當下中國道德問題憂思而提出的深刻洞見,也是進一步治理道德問題的重要指導。
  • 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
    每個人因為其潛意識深處的左右力量博弈,道德標杆是不一樣的,但能映射出一種現實社會裡的具體地位。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係,大體就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在這裡,可以簡單標識為「主人」與「奴隸」。尼採認為,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或老爺、貴族)道德」和「奴隸道德」。
  • 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
    德性論與道義論、功利論對於道德本身的區別則在於,道義論與功利論都是將道德視為一種對於人們的行為規範,這一規範所指向的是人們行為所應當做的,而德性論對道德則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在德性論看來,道德並不是規定人們行為的規範——在這種觀點看來,道德規則與人是相對脫離的。
  • 如何讓孩子認識公共道德?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缺乏公德的行為
    1.如何讓孩子認識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涉及哪些行為?公共道德就是在公共場合下應遵守的社會社會規範行為,既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也需要約束自身行為,自覺維護好和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設施,這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
  • 動物有道德觀念嗎?
    動物存在道德觀念嗎?這是有位粉絲問動物志的問題,現在動物志整理成文與各位讀者分享。根據現代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動物是沒有道德觀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道德的主體——人類,並促使意識和社會關係形成。社會關係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而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當人類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共同生活和勞動,隨著社會實踐發展,社會分工開始出現,人與人之間有分工有合作。漸漸地,人類意識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是有矛盾衝突的。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我們所認為的善,對於天道來說,還是太局限。比如說,有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善良的,但事實上,對於整個天道而言,此人實際的一些言行又並不符合要求,心中存有掩於「善行」之下的妄念和執念,這樣就會由心驅動引發出一些行為上的偏頗,那就會引來禍端。
  • Z博士的腦洞|江歌之死:模糊道德分野給了懦弱奔向壞的動力
    參照法律,而藉助經濟學方法,道德應當首先被分為「不道德VS道德」與「很道德(道德高尚)VS道德(符合道德一般性)」兩組,對於「不道德」進行懲罰,而對於「很道德」給予獎賞,這才是對於社會秩序符合全體福利最大化的敦促方法。不道德VS道德VS很道德如果沒有這麼一種明確的認識和區分,會有什麼問題呢?會有邊沁在刑法中提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