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在《圍城》大火之後,曾說這樣的小說他還能寫,只是不願意把過多時間花費在這個上面,只這一篇就可以了。
從《讓子彈飛》前後的諸多事情來看。他是真不願拍。不是說不願意拍子彈續集,而是不願意再拍這樣的,即使所有人都給他傳達一個信息,拍了這個能賺錢。
當年姜文用盡心血,拍了《太陽》,稱為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只是沒想到,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
姜文應該是鬱悶的,冷靜的《鬼子》遭了一劫,嘔心瀝血的《太陽》又滑了了坡。萬般無奈之下,姜文說,《太陽》是一朵花,如果你覺得太多,那我掰下一片花瓣給你,後來我們都知道了,這片花瓣就是《讓子彈飛》,《子彈》也沿用了《太陽》配樂,畢竟這是姜文曾把久石讓逼瘋後的作品。姜文也承認,在拍《子彈》之初是有賭氣的心態,因《太陽》不被接受。
中國這幾個大導演,都有非常強烈的自我風格。有些鏡頭,有些臺詞一搭眼就知道這是誰拍的。導演通過電影來講一個故事,藏不住的是講故事的人的自我意識。
姜文也一樣:他的作品蘊藏著他自己的歷史觀。不是他的《讓子彈飛》拿下多少票房就代表了他開始講商業化的故事,而是他的《讓子彈飛》恰好被大眾喜歡了——拋開姜文摻雜的私貨,《讓子彈飛》本身就是個好故事。
姜文的作品就是自己一個人high,觀眾high不high我不管。你high了,ok我們一起high;你不high,那無所謂,你看別的片high去。所以喜歡姜文的人把他尬吹到天上去,討厭姜文的人把他貶到地底下去。
《邪不壓正》其實在我看來不比《讓子彈飛》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覺得《邪不壓正》更「舒服」,看著更過癮。這種「舒服」和過癮來自於姜文對自己的毫不掩飾——《讓子彈飛》還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直說,《邪不壓正》則更像他直接掏出毛主席胸章往胸前一別。不得不說很對我的路子,所以我每次碰到朋友有愛看電影的,都會給他們推薦姜文導演。
所以說,姜文不僅沒有「江郎才盡」,相反的,他是自身的才華太多了,導致什麼都想表現,什麼都想往電影裡塞。而且他想「站著」,多過「掙錢」。
那麼姜文是不是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呢?
記得姜文為了宣傳《邪不壓正》時上了圓桌派。他在節目裡說的很清楚了:用電影把一個故事講好不難,難的是怎麼不講一個故事還讓電影好看。
我覺得《讓子彈飛》恰恰就是證明了他的「用電影講好一個故事不難」。
這種事對姜文這種天才來說證明一次就夠了:爺沒吹牛。
所以我覺得姜文以後也不會主動拍這類把故事講的很好的電影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