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廬江鮮食黃桃栽培管理技術
朱迎九
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廬江縣 2013 年從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引進桃優良品種,以黃桃為主,品種有錦繡(圖 1)、錦園(圖 2)、黃金蜜 4 號(圖 3)。目前全縣發展桃面積 3 萬畝,其中黃桃 1 萬畝,成為廬江縣的特色水果。黃桃品種通過試種栽培,表現出適應性強、早果豐產、外觀美、品質優和效益高等特點,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供桃農在生產中參考。
圖3 黃金蜜4號
1.1 土壤狀況
廬江縣位於北緯 30°57′~31°33′,東經 117°01′~117°34′,廬江縣同大鎮桃園土壤質地為河流衝積物發育而成的砂泥田。耕作層一般,土壤有機質含量 24.1 克/千克,全氮含量 15.9 克/千克,速效磷含量 16.3毫克/千 克 ,速 效 鉀 含 量16.3毫克/千 克 ,緩 效 鉀 含 量255.00 毫克/千克,土壤肥力屬中等水平,pH 值 5.2。
1.2 氣候狀況
當地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 15.9 ℃,日照時間11 675.6 小 時 ,年 平 均 降 水 量1 464.2 毫米,無霜期 261 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主要有洪澇、乾旱、低溫、陰雨和大風等氣象災害,洪澇、乾旱最為嚴重。
2 選址建園
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通暢的地塊建園。土壤黏質的地段需起壟栽植(圖 4),一般要求壟高 40 釐米,壟寬 120~20150 釐米,挖排水溝,確保積水及時排出。整地時應先規劃果園道路,便於生產資料及水果的運輸。
3 定植
丘陵應採用起壟栽植,常規栽培實行行株距 4 米×3 米、5 米×3米,推廣寬行密株以 5 米×1 米、4米×1.5 米為主,提高果品質量和產量,做到農機和農藝的有機結合。隨著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田間管理實行機械施肥、機械噴藥、機械除草等技術,既節約成本,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4 土肥水管理
桃樹對氮、磷、鉀的需求量,成年樹每產 100 千克果實約需氮 0.5千克 ,磷 0.3 千克,鉀 0.6 千克,比例 為 1∶0.6∶1.2。 栽植後 每 年11—12 月深翻果園 ,深度 20~30釐米,結合深翻施入基肥。新栽樹定植前要求基施腐熟有機肥 1~2米3/畝;栽後的第一年萌芽後至 7月前每月施一次速效氮肥(墒情不好需補水),第 1、2 次每株 25 克尿素 ,第 3、4 次 每 株 50 克 尿 素 。8—9 月增施磷肥或平衡複合肥 50克/株。以後隨著樹齡增長,使用量逐年增加,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直到樹冠交接為止。交冠後正常秋施基肥,花前花後補肥,果實膨大期施用膨大肥。一般基肥使用平衡複合肥(如 18-18-18)、花前花後使用高氮複合肥,膨大期使用高鉀複合肥。噴藥時可結合噴施葉面肥一起進行,萌芽後至立秋前噴0.3%尿素,立秋後葉面噴 0.3%磷酸二氫鉀,促進花芽分化。
5 整形修剪
5.1 整形
5.1.1 行株距 4 米×3 米、5 米×3 米樹的整形 桃樹原產在我國西北乾旱、光照強的高原地區,長期適應於這種環境,養成喜光的特性,其頂端優勢不明顯,中心幹弱,所以生產上一般採用開心形。順乎其自然特性,整形易、效果好,主要採用自然開心形(三大主枝)和二大主枝自然開心形(圖 5)。具體做法是:第一年冬季定植後,離地面 65~70 釐米處定幹。萌芽後 ,將離地面 30 釐米以內芽抹去,在其上方選留 3 個主枝,枝間保留一定的距離,使之均勻地向外方延伸,主枝開張角度 50 ~60,在剪口附近注意另留 1 個側芽,萌芽後作為側枝,為避免與主枝發生競爭,副主枝也可晚一年培養成。副主枝開張角度 60 ~80 ,使樹冠在側面形成 2 層,每主枝上配置 2~3 個小副主枝。
圖5 開心形樹形
5.1.2 寬行密株 5 米×1 米、4 米×1.5米樹的整形 桃樹喜光,乾性差,一般採用開心形,目前栽培多為密植模式。為了早期豐產及提高果品質量,提倡使用主幹形或 Y(或V)形(圖 6)等高冠栽培方法。主要利用平衡牽制枝控制上強,樹幹上不培養大枝組。
5.2 修剪
桃樹修剪過去一貫強調休眠期修剪,而隨著密植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或為了控制樹形或其他原因,生長季(夏季)修剪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
生長季修剪每年進行 2~3 次,花後抹芽除萌櫱,坐果後對未坐果且枝組密度較大的枝組進行疏除;幼齡期新梢生長到 30 釐米以上時可以採用捋枝、轉枝的方法控制生長,6 月下旬前對直徑超過 1 釐米的枝條重短截,促發新枝,秋季促進花芽分化。進入結果期,當樹冠交接時,可用 PP333化控增加產量,減少工作量。
冬季修剪一般在落葉後至萌芽前進行,為促進生長,一般以落葉後嚴寒前進行為妥,對幼樹旺樹為緩和生長,則以萌芽前為宜。修剪時幼齡期多採用疏刪修剪法,利
用直徑 0.6~0.8 釐米生長中庸、花芽飽滿的結果枝結果。要求結果枝擺布均勻,同方向間距至少 20釐米。
6 疏果套袋
在開花後 3~4 周 ,即第二次生理落果開始後、坐果較穩定時進行,盛果期桃樹按照葉果比為40∶1 的標準 ,畝留果量 12 000~15 000 個,單果質量可穩定在 200克以上。疏果時疏除無葉小果、畸形果、僵果和病蟲果,然後疏除過密果、雙生果、朝天果等,保留髮育正常的大果。
套袋在 6 月初前,全面噴布農藥 1 次,以防治病蟲害,套袋時將紙袋鼓起套住果實(圖 7)。
圖7 桃果套袋
7 病蟲害防治
7.1 桃樹病蟲害
桃樹主要病害有褐腐病、瘡痂病、細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流膠病、根癌病、木腐病、炭疽病、瘡痂病、日燒等。主要蟲害有蚜蟲、桑盾蚧、食心蟲、綠盲蝽、紅頸天牛、紅(白)蜘蛛、蝸牛、桃小蠹蛾等。發生最重的是褐腐病、細菌性穿孔病、瘡痂病、流膠病、蚜蟲、桑盾蚧、綠盲蝽、天牛等。
7.2 科學防治
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7.2.1 栽培方法 改良土壤、加強肥水管理,科學修剪、合理負載,提高樹體抗病性。
7.2.2 物理方法 人工防治天牛、蝸牛、木腐病等;利用殺蟲板防治蚜蟲等蟲害。
7.2.3 生物方法 利用性誘劑防治食心蟲、蘋小捲葉蛾等。
7.2.4 化學方法 常用 80% 代森錳鋅或 70%丙森鋅或 80%代森鋅或 70%代森聯 600 倍液或 33.5%喹啉銅 2 000 倍液等預防病害;治療劑選擇使用 50%腐黴利 1 000液、10%苯醚甲環唑 2 5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 600 倍液、50%苯菌靈 1 500 倍液、43%戊唑醇 4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 1 500 倍液、75%肟菌酯 3 000 倍液等,防治瘡痂病、炭疽病、褐腐病、細菌性穿孔病等多種病害。殺蟲劑選擇 1%苦參鹼 1 000 倍液、10%四氯蟲醯胺 2 500 倍液、35%氯蟲苯甲醯胺6 000 倍液、40% 毒死蜱 1 000 倍液、24%螺蟲乙酯 5 000 倍液、30%噻 蟲 胺 2 500 倍 液 、50% 吡 蚜 酮3 000 倍液、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5 000 倍液等,防治桃蚜、食心蟲、綠盲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