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汙染威脅海鳥生存
近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海洋中的塑料碎片可能對大多數海鳥構成威脅,特別是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塔斯曼海。
-
國內首個「雙十」標準海上風電場併網發電
國內首個「雙十」標準海上風電場併網發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2-02 07:43 來源: 經濟日報 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國內首個「雙十」標準海上風電場併網發電由中國廣核集團自主開發建設的江蘇如東
-
「海上三峽」風電場的背後是什麼?裝備展上看稀奇
2018年起,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加強海上風電場氣象觀測預報能力建設,開展電力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為海上風電場運行提供氣象安全保障。展覽上,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預報服務專員王博妮告訴記者,今年第九號颱風利奇馬來臨時,工作團隊幾乎是24小時在線,實時解答鹽城風電場作業人員的氣象需求。
-
中國海鳥多樣性及其保護
多年來,由於海上交通困難,出海風險大,費用高,以及一些海鳥繁殖和棲息的外海島嶼多數屬於限制進入區域,多種因素使得我國海鳥的研究相對較為薄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在經費、船隻使用等方面大力支持鳥類專家對海鳥從事研究;同時隨著我國開放和透明度的提高,逐漸放鬆對一些海島和海域的限制,也為海鳥的研究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近年來,海鳥生態生物學研究和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廢棄塑料垃圾不僅進入了海鳥胃裡,還大量出現在海鳥的巢穴中
你或許聽說過塑料已進入海鳥的食物鏈或是海鳥因被塑膠袋纏住而喪命,但塑料汙染對海鳥生存健康的威脅可能遠超過這些。海鳥就是受到塑料威脅的物種之一。近年來,不同種類的海鳥數量都在急劇下降。那麼,塑料是怎樣對海鳥產生影響的?影響規模又有多大?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人類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有效應對塑料對海鳥構成的威脅。但此前,人們對於上述問題缺乏基本的資料庫。
-
能知道|在大海中怎麼建設風電場?
海上風電,是將海上風能轉換為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利用海上風能發電的發電廠,則稱之為海上風電場。海上風電場主要由海上風電機組、集電海纜、海上升壓變電站、高壓送出海纜和陸上集控中心等幾部分組成。海上風電最先是從歐洲發展起來的,世界上首個海上風電場位於丹麥,於1991年實現併網運行。
-
獨家翻譯 | 英國海上風電發電成本比下一代核電低
國際新能源網訊:近日,相關研究表明,在英國水域建造的海上風電場將比下一代核電站的發電成本更低。相比之下,在去年舉行的第3輪差價分配合約(CfD)中分配的海上風電項目以最低39.65英鎊/MWh的執行價格交付。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BEIS)表示,可再生能源預計將首次低於市場價格上線,且無需額外的帳單補貼。
-
你聽,這是海鳥在哀鳴
即使我們已經在開始認識它們,這個星球上的海鳥數量卻還是呈自由落體式地,在過去的六十年裡下降了近70%,比起1950年來減少了十億。在本書介紹的十種海鳥中,有七種的種群數量,至少在部分分布區域內,呈現出下降趨勢。滅絕的危險在海洋中徘徊,海鳥們的哭泣,那曾經響徹高緯度地區的海灣和海岬周圍的聲音,在本世紀內,也許將成為回憶。」
-
海鳥經濟學:海鳥便便值千金
靠海鳥糞賺錢的國家正因為海鳥糞可以作為肥料在市場上交易,因此研究團隊才能進一步估算並轉化成普羅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讓人們意識到保育海鳥的重要性。根據研究團隊的估計,全球海鳥糞的潛在價值少說也有……4億7300萬美元。上圖:在秘魯中南部外海的巴列斯塔斯島(Ballestas island),一群工人正在收集海鳥糞。
-
外來物種威脅英國本土松鼠生存
外來物種入侵的話題近來在英國再度引起關注,因為外來的灰松鼠業已成災,嚴重威脅英國本土紅松鼠的生存,並每年給英國林業造成巨大損失。 灰松鼠於19世紀70年代引入英國,其後迅速繁殖。與本土的紅松鼠相比,灰松鼠體型更大,適應環境能力更強。而且對紅松鼠來說更可怕的是,這種外來同類身上攜有能令它們喪命的松鼠痘病毒。
-
北極海鳥已產下含塑料的蛋:聽了那麼多道理,為什麼不傷害地球那麼難?| 3月【自然生活家】一日營
北極暴雪鸌在海上翱翔(圖片來源:tendaily.com.au)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添加到塑料中的化學物質,通常用於塑料製品中,例如塑料瓶、菸蒂、塑料玩具和塑膠袋等,海鳥經常把它們誤認為食物後攝取。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鳥類正在食用海洋塑料,而海洋塑料正在將化學物質滲入鳥類的卵中。(圖片來源:inews.co.uk)參與這場研究的Provencher博士解釋道:「北極地區的這些暴雪鸌是屬於塑料含量最低的鳥類。如果是針對塑料攝取水平高很多的鳥蛋進行檢測,結果可能會更加驚人。」
-
他在海上漂了133天,靠吃海鳥為生,貨船見他是中國人,斷然離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大量的招收海員,已經有了數年航海經驗的潘濂報名了一艘名叫「貝洛蒙號」的商船,並且被成功錄用。憑藉自己的努力,在3年後潘濂便已經當上了二等侍應生,負責在海上運送物資。 這些食物和水讓他恢復了體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破舊的手電筒,在海上手電筒雖然沒有,但是裡面裝電池的地方有彈簧,潘濂將彈簧製作成鉤子,然後把木筏上的捆綁的繩子解開一部分做成了吊鉤。
-
海鳥佔島百年:擅闖者會被鳥群攻擊,漁民寧可繞路也不靠近!
威爾斯的洛克郡海域曾經被英國女王視為「魚米之鄉」,氣候溫和,海上災害也比較少,是發展英國農業和漁業的最好地區。 拒絕人類登陸的這個島位於西南海域,當地漁民寧可迂迴也不靠近。本來,在這個叫蓋諾的無人島上生活著數億的海鳥,過路的漁民不能忍受多年積累的鳥糞臭味,運氣不好的話就被視為「廁所」。 趕走? 對不起,英國政府要出巨額的違停車票!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海鳥住在蓋諾島呢?
-
海鳥的哭泣:當科學開始了解海鳥時,它們正在不斷死去
亞當·尼科爾森對海鳥的興趣,源於小時候與父親在英國希恩特群島的觀察與生活。這個大型海鳥棲息地上嚴酷、艱苦而又美麗、生機勃勃的生活景象令他痴迷。成年以後,尼科爾森從希恩特群島出發,過去幾十年中一直追隨著鼓蕩在大西洋上的海鳥的雙翼,觀察它們的生活與習性,在將海鳥獨特而迷人的生活展現給普通讀者之外,也記錄海鳥所瀕臨的滅絕的困境。
-
揭秘海鳥死亡真相—新聞—科學網
直升機每小時的使用價格近2000美元,研究人員在地面上僅有90分鐘的時間計算在北極圈附近荒野上覓食的海鳥數量。遷徙對這些鳥兒來說成本同樣高。磯鷸、啄木鳥和紅腹濱鷸都是從熱帶和南半球的遙遠地方飛到這裡。它們每年都要進行這種史詩般的往返遷徙,一些鳥兒一生中飛行的距離超過月地之間的距離。 然而,這些鳥兒不能逃脫飛行路上的威脅。
-
歐洲如何在2030年前建成100GW海上風電?
上周,英國發布了10點計劃,實現2050的淨碳排放目標。排在首位的是已經宣布的40吉瓦海上風電目標。此外,還有一項5GW的清潔氫目標,將對碳捕獲項目的支持翻一番,並提前10年禁止新的化石燃料汽車,這項禁令的生效日期是2030年。總而言之,英國正式走上了深度電氣化的道路,發展中的氫經濟將清除那些難以達到的排放量超過2030。
-
釣魚島海域的海鳥捕魚記
越靠近釣魚島主島,鳥兒似乎就越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一種黑褐色的海鳥。 這種海鳥的頸部和翅膀長著黑褐色的羽毛,但胸部和翅膀下方的羽毛卻是白色,仿佛外面穿著一件深褐色外套、裡面穿著一件白色襯衫。通過400毫米的長焦鏡頭,能清楚地看到這種「穿著講究」的海鳥長著一個尖細的長嘴巴,眼睛周圍有兩種不同顏色,有的海鳥塗著淺黃色「眼影」,有的海鳥塗著淡藍色「眼影」。
-
他海上漂泊133天,餓到喝鳥血充飢,外國艦船見他是中國人:不救
不過現實往往比故事更加殘酷,我國一名普通的水手就曾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海上極限求生。1918年,潘濂出生在中國海南的一個普通漁民家裡,因為從小生活在海邊,大海也就成了他最親密的玩伴。18歲時,潘濂因水性好,被父親送到一艘遊輪上當水手學徒。他的能力很快被船長看重,推薦他去英國遊輪貝魯蒙號擔任侍者。
-
水擊三千裡的海鳥,在生命與時間織成的網中困於人類鄉愁
在《海鳥的哭泣》一書中,英國作家亞當·尼科爾森(Adam Nicolson)將歷史、傳說、詩歌、民俗學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生動揭示海鳥動人的生活細節和驚人的生存智慧:它們身體的運作方式、令人目眩的方向辨識技能、能夠運用嗅覺捕魚或尋覓歸途的能力以及懂得賴以為生的風運作的規律等,並以講故事的口吻和文學性的筆觸描述海鳥世界的愛、失去與殘忍,讓我們忍不住意識到,從海鳥的世界中,仿佛也看到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
大自然開始衰退,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處於動態平衡,如果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成分發生哪怕微小的變化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