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大玩偶》:臺灣電影「新浪潮」與鄉土文學

2021-01-14 宿夜花

文:宿夜花

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由改編自臺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的《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的《蘋果的滋味》。

因此,影片常常與同期另一部作品《光陰的故事》,一同被視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光陰的故事》則是由陶德辰的《小龍頭》、楊德昌的《指望》、柯一正的《跳蛙》、張毅的《報上名來》組成。

縱使影片《兒子的大玩偶》三個部分的導演風格迥異,但卻擁有思想內核上的共性。臺灣電影新浪潮(即「臺灣新電影」)將敘事主體聚焦於底層,那些被礙於社會階層、地位被剝奪掉發言權的底層普通小人物。

擺脫了過往臺灣電影主流倫理片中那種自上而下的「教導」與「馴化」的口吻,也摒棄了瓊瑤電影等與底層現實相悖的中產文人趣味,真正直視普通人於歷史洪流中的苦難與辛酸、卑微與堅強。

Part1.《兒子的大玩偶》:戲謔背後的悽涼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不同於楊德昌導演等海外留學歸來、接受過西方專業電影教育的「學院派」,侯孝賢師從李行、經歷了從場記到副導演到編劇的多年曆練,其影像風格中透著中國傳統美學特色。

比之楊德昌導演用現代精神探索城市文明的克制、沉靜、理性與哲思,「鄉土性」一直是侯孝賢電影的靈魂與生命力所在——個體生命置於歷史長河中的微觀印記與價值,個體的成長與衰老、生命的美麗與哀愁,消解在歷史的斷裂、時代的更替中,哀而不傷,卻透著悲憫情懷。

《兒子的大玩偶》的故事中,小鎮的無業青年坤樹,將自己化妝成小丑(「三明治人」),毛遂自薦為戲院做宣傳。作為一個底層父親,收斂了大男子主義與家長的架子,放棄了尊嚴與體面,任由親戚鄙視、行人愚弄戲耍,卻仍要忍受妻兒的不理解。

當他終於憑藉努力辛勞獲取了登三輪車的機會,無需以小丑之姿示人,卻發現兒子只熟悉昔日「小丑」模樣的父親,對父親的本來面目感到陌生而號啕大哭。為了取悅心愛的兒子,父親只得化妝回小丑,心甘情願做「兒子的大玩偶」。

如果僅僅將這種笑中帶淚的草根家庭生產奮鬥史,視作父輩的哀歌,那無疑是不夠深入的;看似詼諧幽默、充滿諧謔感,背後卻是無盡悽涼。

從敘事主體的身份上來看,父親的遭遇更像是無數「底層人」與「邊緣人」充滿血淚辛酸生活記憶的濃縮,他們沒有權勢、地位,沒有教育與一技之長,唯有通過放低姿態、踐踏尊嚴,用屈辱與卑微換取生存空間與社會資源。他們忍受著尊嚴被踐踏的屈辱與苦痛,忍受著被愚弄嘲諷的憋屈與憤懣,用草根般的頑強與堅韌、誠摯與拙樸,書寫著自己的生命光輝與尊嚴價值。

影片並沒有傳統文人士大夫那般「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態與「事不關己」的他者視角,而是抱以體恤、理解、悲憫的態度去平視小人物的悲歡、得失,感受他們的苦與樂、哭與笑。

在影像風格上,侯孝賢還沒有完整形成個人的標誌性美學(通常認為是《風櫃來的人》),標誌性的長鏡頭與靜態景深構圖雖有出現,卻尚未形成一種標誌性的符號。而配樂的單調重複,則將平緩的憂傷傳遞的深邃、悠長。

Part2.《小琪的那頂帽子》:生命無常的恐懼與無法抹去的傷疤

該部分的敘事手法上,有些類似於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麥高芬」技巧,而曾壯祥設置的「麥高芬」便是標題中李小琪的那頂黃帽子。當然希區柯克懸念的推進過程中,是以西方中產喜愛的幽默、浪漫作為基調的,而李小琪的那頂帽子背後,則是深埋於幾代人心中的慘痛回憶與無法抹去的傷痕。

王武雄與林再發,是高壓鍋的普通推銷員。他們作為普通的職工,面臨著養妻、育子的壓力,他們內心對高壓鍋這種新型快鍋是心懷恐懼的,卻迫於生計不得不用笨拙的口舌去試圖做出一些業績。

王武雄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便是戴著黃帽子的女孩李小琪,她純真美好、溫柔嫻靜,為此王武雄將自己畫上彌勒佛的貝殼贈予他。而李小琪的眼神中總帶有一種驚恐與戒備。

當王武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掀開了李小琪的帽子,頭上的傷疤觸目驚心,李小琪在驚恐與自卑中,逃離了他的生活視野中。而唯一的好友林再發在推銷高壓鍋時,發生了意外。

進口高壓鍋的爆炸、貝殼被踩碎、友誼的失去,這些情節的背後,是一代人面對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與之帶來的消費主義時的心理寫照,他們是驚恐的、畏懼的、抱以懷疑態度的,他們執著一方、固守著傳統東方文化下的鄉土性。

他們的精神追求在還沒有得以實現時,就被歷史的巨輪逼迫向前,最終只得在時代的變遷中、難以釋懷鬱鬱而終、陷入精神世界的虛無之中。

生產力的發展、工業文明的進程,不會因為個人主觀上的眷戀鄉土、感傷憂慮而停滯。當傳統與現代、鄉土與城市,一切的矛盾無法融合,就必然會爆發——少女帽子下的傷痕、高壓鍋現代科技下的危機,正是這種無法調和的衝突的隱喻。

Part3.《蘋果的滋味》:黑色幽默下的反諷

萬仁的《蘋果的滋味》,令我聯想到日後王童導演的那部《稻草人》(也被部分影迷稱作臺灣電影中的《鬼子來了》)。在一種近乎荒誕的黑色幽默中,極盡諷刺與批判。

當格雷上校撞倒了江阿發,一個底層勞工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核心經濟來源,對於一個沒有社會地位和豐厚財利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災難。但荒謬不經之處,正在於一個常理下的極端悲劇,發展成了一部「喜劇」。

格雷上校為了表達歉意,給予了豐厚的金錢補償,送他們的聾啞女兒去國外讀書,請他們去了精緻華麗的外資醫院。上演了一出「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當代戲碼,車禍負傷者江阿發的妻兒,沉浸在美好的物質體驗中,難以自拔。

他們沒有怪罪于格雷上校,卻對事故的「始作俑者」於「罪魁禍首」表達感激與歉意。影片的黑色幽默與荒誕性達到了高潮,縱使歡聲笑語製造了幽默,笑聲的背後卻是無法釋懷的悲涼。

當一家多口吃著上校贈予的「貴過白米」的紅蘋果而樂此不疲時,卻倍感心酸。夾縫中謀求生存、貧苦卑微中希冀幸福,是這一家生存境遇的寫照。導演還運用了忠實於現實的語言隔閡來彰顯一種更深遠的社會階層的差異:

格雷上校——英語——西方殖民者;警察——國語——受過良好教育的「軍公教」人員與泛精英群體;江阿發家庭——閩南話——純粹的靠出賣勞力生存的底層人。

彼此之間,他們無法做到直接交流,常常雞同鴨講;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其掌握的話語權力、社會資源與物質財富,是絲毫不對等的。

當講著閩南話的底層夫婦,以受害者的身份竭盡全力地對施害者(講英語的格雷上校)用並不標準的「國語」講出「對不起」,這種矛盾性與悲劇性被刻畫到了極致。

最後,「因禍得福」的一家人,在格雷上校的「補償」下,生活的更加體面與富足。

工業文明影響下「轉型期」的群體性精神困境

臺灣新電影之所以與鄉土文學息息相關,本質上,文學潮流、藝術發展規律的背後,都折射出當下時代群體普遍的精神狀態。

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是冰冷魔幻的倫敦;在好萊塢的西部片中,是在現代法治與文明枷鎖下,消失匿跡的英雄神話。

鄉土世界到現代文明的轉型,對於臺灣電影人而言,又融合著對生命意義的終極叩問、對歷史文化的追根溯源、對自我身份價值的尋找。

而這一切,最終沒有一種刻意、一廂情願的論調,去試圖代替每一個個體生命做出選擇。

《兒子的大玩偶》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用自己的執著與堅持,去尋找屬於自己生命的那份獨特價值與認同。

或許無法掙脫現實的卑微,或許無法跳脫命運的齒輪,或許終究歸於無所適從的虛無;但他們的苦楚與歡樂、不甘與釋懷、無奈與抗爭,都在書寫著自己生命中那不可被替代、不可被忽視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南方電影新浪潮:創造一種全新語言的野心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動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線上主題分享,收聽來自文學藝術界的新聲,激發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建造無形卻熱烈的現場。 在過去幾年,南方以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開始作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場域登上舞臺。
  • 讓-米歇爾·傅東對話賈樟柯:新浪潮與電影自由
    「新浪潮」運動是法國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這個時期的一次偉大的電影運動,像一朵非常大的浪花一樣,橫掃整個法國電影界,同時也影響了法國電影以外的世界影壇,以及後輩的電影人。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看到的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年輕電影導演實際上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孫輩或者重孫輩。
  • 被出賣的《電影手冊》——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
    卡裡那是戈達爾的前妻,也是戈達爾影片的絕對女主角——戈達爾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今年是法國新浪潮50周年的紀念。這個50周年紀念裡,還有一件特別的事情——2009年1月,法國新浪潮和五月風暴的發源地《電影手冊》,因為經營不善,已經被前老闆《世界報》出讓給英國《裴多》出版集團,這本有58年歷史的法文電影雜誌,也許就此姓「英」。
  • 他一手捧紅劉若英王寶強周迅,今晚將得到一個臺灣電影的至高獎項
    明天,也就是7月15日,還將有一場陳國富在臺北的講座這次臺北電影節,還放映了陳國富20年前參加第一屆臺北電影節的作品《徵婚啟事》的數字修復版說起這個楊士琪卓越貢獻獎,是去年,也就是2017年,將「楊士琪紀念獎」和「卓越貢獻獎」合併的獎項,也可以看作是臺北電影節的類似終身成就獎一類的至高榮耀,用來表彰對臺灣電影做出傑出貢獻的影人,去年這個獎項的得主是臺灣新電影的推手人物之一詹宏志先生
  • 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兇榜》,用想像創造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本片誕生於「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走的是純恐怖路線,並非林正英那種輕鬆詼諧的喜劇恐怖片,因此在票房上只位列當年票房榜的第14位。新浪潮電影的一大特點是不走尋常路,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系的餘允抗回港後拍攝的作品,一直以中西結合的風格著稱,因此《兇榜》順理成章地集合了西方喪屍片的血腥恐怖,以及香港靈幻功夫片的鬥法情節。
  • 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6年至今,臺灣演員黃尚禾多次到北京工作,先後在《建軍大業》《搶紅》等電影中嶄露頭角。他說,北京的創作環境與紐約相似,各地擁有夢想的人匯聚於此。
  • 現在不僅成網紅,還演電影了
    這個中元節之夜,兩年前在臺灣上映後引發一片驚聲尖叫的《粽邪》,又回來了!這次叫《馗降:粽邪2》。那,我們把時間,調回到2018年的8月31日吧。這一天,一部臺灣民俗+校園恐怖片《粽邪》上映,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並沒有太在意這部片子。但是,很快,這部超接地氣的電影,就在全臺票房延燒。
  • 釜山電影節前瞻:陰霾中揭幕 四華語片角逐新浪潮
    在本屆電影節「特別對談」環節,韓國導演李滄東、臺灣導演侯孝賢、日本導演是枝裕將聚首探討亞洲電影的未來發展,這三位亞洲電影大師的現身坐鎮,無疑為本屆本迎接注入了一陣強心劑。  中國朝鮮族導演張律《春夢》揭幕  已故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作品回顧展舉辦
  • 《氣球》上映,讓我們來談談藏地電影新浪潮
    而藏地新浪潮是從藏族自身出發的電影書寫,藏區不再是邊緣的奇觀,而是自我對語境的省視,自我對內心的叩問。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萬瑪才旦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創作核心的藏族電影人圈子,其中松太加、拉華加等,又走向了獨立執導的道路,受到這些導演的鼓舞,也有更多青年加入了這個行列,因此藏地新浪潮是一個慢慢在增長,在擴容的過程。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臺北新生小學教務主任廖大炯介紹說,剛入學的孩子首先需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儘管課本裡沒有多少古典文學內容,但傳統文化的教育實際上貫穿始終,班級會不定期開展相對淺顯易懂的「讀經」活動,學校與教師對推動傳統經典教學是不遺餘力的。
  • 《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希望掀起新加坡電影新浪潮
    其實,由《爸媽不在家》奪得最佳劇情片獎並非意外,因為陳哲藝本身就是侯孝賢的學生,他曾是去年金馬學院的學員;而從小就看金馬獎長大,深受楊德昌、侯孝賢和李安電影影響的他,也可算是一脈相承臺灣電影風格並發揚光大到新加坡。「我對社會、家庭的視角很多是來自他們的啟發,臺灣新電影算是我的啟蒙。」陳哲藝說。
  • 臺灣拍電影有多慘?《家有仙妻》阿貴拍電影欠債2.4億,宣布破產
    但澎恰恰一直就有一個電影夢,不僅是演戲,還要當導演。1999年開始,他導演和主演了超長鄉土劇《鳥來伯與十三姨》,後來改名叫《幸福白馬裡》,前後播出長達十年,總集數高達2708集,據說整個華語電視劇中,只有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超過了它的集數。
  • 臺灣新電影:無根生存二十年
    一群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走出了陳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他們在題材上省視臺灣的歷史經驗,企圖以影像再現臺灣;在美學上,他們則創造出以深焦攝影和長鏡頭運動為主的美學風格,引起世界影壇的驚嘆,形成了臺灣新電影運動。
  • 【周末特稿】行走*光影:腳踏臺灣電影軌跡(1)
    這條島鏈在冷戰時期聲名遠播,正式稱呼叫花彩列島。如今,近水樓臺,從日本四島到東南亞新馬泰,島鏈上的國家地區,紛紛變成了中國人外出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在這條美麗的項鍊上,臺灣則是最璀璨奪目的一顆綠寶石。每當回想起臺灣,眼前就會出現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結尾。
  • 內蒙古電影新浪潮:現實的結構與質感
    這幾部電影的題材與風格相去很遠,從電影的「景觀」來看,它們不構成一個關於「內蒙古」的統一形象(對比此前談論過的杭州、貴州、青海新銳電影,共享著地理與空間帶來的相同氣息,即便電影的類型不同,也有一種「本是同根生」的感覺),並且這幾個電影都沒有使用方言,——這些被一起歸屬到「內蒙古電影新浪潮」下的電影,並不建立起一種基於地理與語言的,共通的「故土」與「鄉愁」,它們各自屬於呼和浩特
  • 古希臘文學,一種文學的電影改編
    本次整理的淵源是有幸看到羅西裡尼拍攝的蘇格拉底電影的中文版,同時個人很喜歡的柏拉圖的《會飲篇》的同名電影也得以一睹。有朋友推薦歌德談話錄裡推崇的希臘田園詩《達芙妮斯和赫洛亞》「永遠只有湛藍、純淨的天空,只有清新宜人的空氣和乾爽無塵的地面,讓人隨處都可以赤裸著身子躺臥下去。」找到三個版本的同名電影,各有特色。電影,是文字的各種想像的還原。於是,覺得欠古希臘一個整理吧。
  • 汪舟:臺灣閩南語歌曲的鄉土情懷(組圖)
    解嚴之初的1988年,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震撼臺語歌壇,唱紅臺灣全島。時值臺灣人民以勤勞奮鬥創造了經濟奇蹟,又以不屈抗爭衝破了專制禁錮,這首曲風明快、內容勵志的臺語歌曲,正唱出了臺灣人民勇敢拼搏的精神:「……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 「文學評論」淡淡高原紅 濃濃鄉土味
    我們內蒙古的閃小說,歸結起來,就是淡淡的高原紅,濃濃的鄉土味。」內蒙古閃小說委員會會長遲佔勇這樣評述。  赤峰閃小說現象「閃小說」是一種新的小說樣式,源於英文flash fiction。他們用閃小說這一新興文學體裁,描繪著內蒙古大草原的特色和火熱生活。近幾年來,內蒙古活躍的閃小說作家,頻頻出手,不但在自媒體上推出,還發表於《小說月報》《天津文學》《山西文學》《今古傳奇》《特別關注》《吳地文化·閃小說》《人民日報》《內蒙古日報》等多家報刊上,還有國內外很多報刊專門闢出版面介紹他們和閃小說。
  • 賈樟柯監製電影《在碼頭》亮相釜山電影節《在碼頭》劇情
    ­  韓東被認為是中國「第三代詩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新狀態小說」的代表人物,對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文字到影像,電影《在碼頭》頗具個人風格的呈現方式地保留了韓東小說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和原創力度。­  電影《在碼頭》監製賈樟柯出席首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