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藝
金馬獎當晚,先後勇奪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以及最佳新導演獎之後,去年從金馬學院畢業的新加坡29歲新秀導演陳哲藝人生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爸媽不在家》已經刷新了新加坡電影徵戰金馬獎的歷史記錄。
然而在零點時鐘敲過,不少趕著交稿的媒體已經把大標題寫成「《一代宗師》大贏家」時,空前隆重的第50屆金馬獎最終將最佳劇情片獎頒給了《爸媽不在家》――這似乎透露出李安及其率領的本屆評審團對於金馬獎下一個50年的寄望:未來與海外。
侯孝賢:新導演獲獎將激發年輕人創作能量
金馬獎結束後,評審會主席李安來到後臺告訴記者,《爸媽不在家》經過四輪討論才選出,僅比第二名蔡明亮導演的《郊遊》多一票。
其實,由《爸媽不在家》奪得最佳劇情片獎並非意外,因為陳哲藝本身就是侯孝賢的學生,他曾是去年金馬學院的學員;而從小就看金馬獎長大,深受楊德昌、侯孝賢和李安電影影響的他,也可算是一脈相承臺灣電影風格並發揚光大到新加坡。「我對社會、家庭的視角很多是來自他們的啟發,臺灣新電影算是我的啟蒙。」陳哲藝說。
昨天凌晨的惜別酒會上,金馬主席侯孝賢告訴記者,《爸媽不在家》能夠脫穎而出,「一方面是這部片子確實有這個能量得獎,二是在金馬50年由新導演獲得大獎是個好現象,能夠讓年輕人創作的心情和能量大增。」侯孝賢透露,自己與陳哲藝第一次碰面是在某個電影「創投會」上,當時聽說他要拍這個女傭和小孩的故事,還送了一本相關的書籍給他。
陳哲藝:來金馬原本只想和李安拍照
其實說《爸媽不在家》爆冷,大概是因為不了解。此前,這部電影曾入圍第66屆坎城影展並獲得「金攝影機獎」,創下新加坡徵戰坎城的記錄。同時陳哲藝還透露,《爸媽不在家》在新加坡的票房以相當於450萬人民幣創下年度第三高,因為平常家庭題材電影在新加坡也顯得很小眾。
儘管如此,陳哲藝本次來金馬獎並沒有拿獎的冀望,「我只有一個很小的私人願望,就是想跟李安握手拍照。」獲獎後,陳哲藝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其他入圍者都是大師級導演作品,而我們只是今年入圍金馬獎的最小國家的一部最小規模和最小預算的電影,拍攝過程還要到處去求人籌集完成片子的資金,真的是太意外了。」據悉,《爸媽不在家》共花費50萬美金。
雖然最終拿下大獎,但是在開「最佳新導演」獎時還鬧了一出烏龍,頒獎嘉賓狄龍重複宣讀入圍名單被誤以為揭曉,陳哲藝以為是自己獲獎,立刻站起來,結果發現還沒念完,「還蠻丟臉的,如果最後不是我,我會挖個坑把自己埋起來吧。」最後他擊敗趙薇奪得最佳新導演獎,二人此前在倫敦影展已經認識。
《爸媽不在家》將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那麼平實的電影題材,在新加坡很少見,據陳哲藝透露,這樣的拍攝手法在新加坡也是第一次。「最早把片子帶回新加坡時心裡會有一點點小擔心,我很怕觀眾可能不習慣,他們比較喜歡看喜劇,但沒想到後來票房成績還不錯。」
「在電影方面我一直感覺新馬是『二等公民』,幾年才會入圍金馬一兩個小獎。」陳哲藝說,新加坡的片種蠻有限的,每年拍大概10―12部戲,當中大概有8―9部都是喜劇,不然就是恐怖片等類型片。
「其實很早我在寫這部片子的時候,是想拍成一個新加坡的成長三部曲:第一部是小孩子,第二部是少年,第三部就是剛剛出社會的大人。」但鑑於新加坡的電影風氣,陳哲藝拍完《爸媽不在家》時壓力很大,甚至曾經考慮過從事教職,不再拍電影。此番獲得金馬大獎後,陳哲藝的創作激情又回來:「這部電影我花了三年,希望下一部不要太久,兩年就夠了。」
此外,陳哲藝希望借著《爸媽不在家》徵戰金馬獎創新加坡歷史之際,能夠激發新加坡其他年輕導演和自己一樣追逐電影夢。「其實新加坡是多元種族社會,電影也應該呈現出多元性與可能性,我希望《爸媽不在家》能成為轉折點,掀起新加坡電影的新浪潮。」
據了解,《爸媽不在家》迄今共獲得21個國際獎項,並將代表新加坡參加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