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奪第5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2020-11-29 搜狐網

  中新網11月24日電 23日晚,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在臺北舉行,由陳哲藝執導的《爸媽不在家》奪得「最佳劇情片」獎。

news.sohu.com false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yl/2013/11-24/5539071.shtml report 152 中新網11月24日電23日晚,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在臺北舉行,由陳哲藝執導的《爸媽不在家》奪得「最佳劇情片」獎。media_span_url('http://

相關焦點

  • 《爸媽》爆冷獲最佳劇情片獎 評:新加坡時代來臨!
    《爸媽不在家》獲最佳劇情片獎鳳凰網娛樂訊 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隆重展開,11月23日晚間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現場星光熠熠。頒獎禮已接近尾聲,本屆金馬最後一個大獎最佳劇情片獎,獲獎的是新加坡影片《爸媽不在家》。《爸媽不在家》也將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提名。導演陳哲藝率主創上臺領獎,他笑說:「我終於跟李安導演握手了。」主創隨後輪流致謝。《爸媽不在家》擊敗了呼聲極高的《一代宗師》和《天註定》,多少稱得上爆冷。《爸媽不在家》今晚一共拿下包括最佳女配在內的四項大獎。
  • 金馬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花3年時間完成
    金馬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花3年時間完成   陳哲藝  今年臺灣金馬獎最大爆冷莫過於由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執導的電影《爸媽不在家》獲得最佳影片獎項。
  • 第5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爸媽不在家》
    片名: 爸媽不在家
  • 爸媽不在家,大膽的孩子在家做了什麼?
    《爸媽不在家》劇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新加坡同樣備受打擊,陳哲藝導演的處女作《爸媽不在家》便是以此為背景。該影片不僅奪下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攝影機獎,還一舉擊敗《一代宗師》《天註定》《毒戰》《郊遊》,最終斬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在劇中飾演家樂母親的楊雁雁也因此片成為馬來西亞首位獲得金馬獎的演員。
  • 《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希望掀起新加坡電影新浪潮
    然而在零點時鐘敲過,不少趕著交稿的媒體已經把大標題寫成「《一代宗師》大贏家」時,空前隆重的第50屆金馬獎最終將最佳劇情片獎頒給了《爸媽不在家》――這似乎透露出李安及其率領的本屆評審團對於金馬獎下一個50年的寄望:未來與海外。
  • 金馬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僅一票險勝《郊遊》
    「金馬50」註定特別。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都能猜到,最佳劇情片卻給了大伙兒意外。在這史上最激烈的爭奪中,不被看好的《爸媽不在家》竟力克包括《一代宗師》、《郊遊》、《毒戰》等強敵,收穫最重頭的獎項。而製造這一切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29歲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除了拿下最佳劇情片外,該片女演員楊雁雁還摘得最佳女配角獎。
  • 《爸媽不在家》如何成金馬最佳 李安:最不用力
    《爸媽不在家》獲得第50屆臺灣金馬獎四項大獎(圖片來源:CFP)    這可能是以後被討論得最多的一屆金馬獎:陳哲藝聽到狄龍念出自己的名字立刻和四面八方的搭檔們擁抱,他還沒站直身體,狄龍又念出陸劍青、趙薇、麥浚龍的名字,所有人才恍然大悟狄龍把信封開錯了,他只是依序把最佳導演提名人念了一遍;麥浚龍氣笑了,哐哐哐直拍大腿;陳哲藝羞得把頭埋進懷裡,他差點奔上臺去,當然這只是他一分鐘後領取自己第一個大獎的虛驚前奏;人們憑經驗判斷,既然一個新人得到了新人的嘉獎,《爸媽不在家》可以到此為止了,直到陳哲藝再次上臺領取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時候
  • 《爸媽不在家》:「二等公民」終於湊近了
    《爸媽不在家》獲得金馬最佳劇情片獎,導演陳哲藝自己也沒想到。 六項提名,四個獎項,其中最後贏得的最佳劇情片獎競爭對手還是大師級的王家衛、蔡明亮、杜琪峯、賈樟柯的作品,新加坡影片《爸媽不在家》一夜之間成了華語電影圈的焦點。28歲的陳哲藝用一部自編自導的處女長片刷新了新加坡影人在金馬的歷史。事實上,這位帥氣的年輕導演來金馬目的很簡單,「我是來看明星的,想跟李安導演握手,拍個照。」
  • 第51屆金馬獎提名公布 入圍名單完整版出爐
    >第51屆金馬獎提名公布 入圍名單完整版出爐   搜狐娛樂訊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今日(10月1日)公布入圍名單,今年一共有劇情片138部、創作短片186部、紀錄片35部、動畫長片5部,共計364部影片報名角逐。
  • 陳哲藝:我窮到改行 楊雁雁為《爸媽不在家》懷孕
    共13張         1905電影網訊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首部長篇電影《爸媽不在家》23日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該片曾獲得了第5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攝像機等獎項,此番將繼續角逐北京電影節的天壇獎。
  • 《爸媽不在家》: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
    新加坡劇情片《爸媽不在家》憑藉實力拿下了金馬獎,從導演到演員,無一不是陌生,但是它用實力證明了自身的優秀。從以往新加坡重複消費喜劇的習慣來看,喜劇的力度不夠,品質不一,而這部劇情片的出世無疑為新加坡的電影節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拿獎拿到手軟。
  • 李安曝金馬評選內幕:評審都喜歡《爸媽不在家》
    」,而獲得「最佳影片」大獎的《爸媽不在家》沒多少人看過,還是一部新加坡電影……前晚,適逢50周年大慶的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後,評審團主席李安回答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疑問。  【評選內幕】  最佳影片  《爸媽不在家》「純、好、真」  來自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是一部什麼電影?「最佳影片」歸屬宣布後,很多人都驚呆了。「《爸媽不在家》得獎,原因總的來說就是:沒有評委不喜歡這部片子。
  • 吳文智:《爸媽不在家》提示電影要「小而美」
    吳文智鳳凰網娛樂訊 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隆重展開,11月23日晚間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現場星光熠熠。對於爆冷的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吳文智笑稱,這個結果問一萬個人,一萬個人都會覺得意外。然而他認為這屆的評審團主席是李安,李安一向對家庭議題特別關注,他的電影也常談時代變遷下的家庭議題。
  • 《爸媽不在家》續集之《熱帶雨》
    2013年,陳哲藝自編自導的長篇處女作《爸媽不在家》一鳴驚人,拿下第60屆坎城金攝影機獎和第50屆金馬獎最佳影片,也是第一部在坎城獲獎的新加坡電影。《熱帶雨》在故事上跟前作《爸媽不在家》一脈相承。01《爸媽不在家》時陳家樂對菲傭的感情,更多的是對母愛的需求,因為年齡的原因。到了《熱帶雨》,教師代替了菲傭,自身情慾的渴望代替了對母愛的需求。陳家樂還是那個陳家樂,只是媽媽變成了老師有點尷尬(女主扮演者楊雁雁在《爸媽不在家》曾飾演許家樂的媽媽)。
  • 《爸媽不在家》獲金馬最佳影片 王家衛臉色難看
    (記者 馬婷) 當最佳導演獎花落蔡明亮時,許多人都以為之前只得了女主角獎和幾個技術獎的《一代宗師》會穩穩地把最佳影片收入囊中,但頒發最佳影片獎的侯孝賢念出得獎電影是《爸媽不在家》時,不僅臺下的梁朝偉、王家衛臉色難看,頒獎禮後臺不少記者也一片譁然,有網友開玩笑說:「今晚的大獎歸屬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
  • 金馬獎被藝術電影包圍 自娛自樂內地影片基本覆滅
    屆金馬獎在臺北頒獎,侯孝賢三獲最佳導演,馮小剛成新影帝,林嘉欣爆冷封影后,《刺客聶隱娘》獲最佳劇情片,拿下5項大獎,《山河故人》僅獲最佳原著劇本和觀眾票選最佳。 《刺客聶隱娘》成大贏家 金馬獎自娛自樂 今年金馬獎《刺客聶隱娘》成為最大贏家,獲得最佳劇情片,侯孝賢也第三次獲得最佳導演獎,如果說這都是預料之中,那麼今年金馬獎的亮點就是馮小剛以演員身份,憑藉《老炮兒》拿下影帝,但馮小剛沒有來到金馬獎頒獎現場,而是在北京「老炮兒」演唱會上親自獻唱一首《愛的代價》。
  • 第57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公布,桂綸鎂、林家棟入圍最佳男女主
    9月30日,第57屆金馬獎入圍名單公布。本屆金馬獎一共收到465件作品的報名,去年是588件,其中最多的是紀錄片的角逐,一共102部。最佳劇情長片《同學麥娜絲》《手捲菸》《日子》《親愛的房客》《消失的情人節》最佳紀錄片《爺爺和父親》《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千年一問》《迷航》《佔領立法會》最佳動畫長片《中山魂》《廢棄之城》
  • 當「菲傭」成為人生導師,父母該何去何從《爸媽不在家》
    2013年,第50屆臺灣金馬獎出現了一匹黑馬,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該片一舉囊括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女配角四個獎項。不到三十歲,第一次拍長片電影的導演陳哲義,創作靈感來自於童年。而影片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1997年亞洲金融海嘯前,一個典型的雙薪中產家庭,為照顧調皮搗蛋的兒子家樂,請來了菲律賓女傭泰莉。
  • 《幻土》再奪最佳劇情片 郭月榮獲最具啟發性女電影人大獎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始於1987年,今年已經是第2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本土電影《幻土》打破歷史紀錄,奪得最高榮譽「最佳劇情片」,這是《幻土》繼今年8月在瑞士第71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金豹獎後,又一次裡程碑式的成功。在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的歷史上,這也是本地電影首次奪得此獎。此次,《幻土》勇挫其他7部來自中國、伊朗、印度、越南等地的影片,其中更是包括了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攝影的中國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 今年金馬獎延續文藝風 影片多關注底層人物命運
    新華社發   11月21日晚,第52屆金馬獎落幕,本屆金馬獎堪稱臺灣電影的「大年」,《刺客聶隱娘》斬獲五項大獎,《醉·生夢死》緊隨其後獲得四項大獎。和以往一樣,本屆金馬不缺爆冷的「意外」獎項,最佳男配爭議最大,影后則花落並非獲獎熱門的《百日告別》女主演林嘉欣。延續對文藝片的鼓勵和熱愛,本屆金馬獲獎較多的影片多關注底層人物的故事,探討更深層次的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