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其發展歷程

2021-01-21 話理知

話理知·養老保險條例學習筆記(2)

一、我國採用的是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

目前我國採用的是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也是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我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一種新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在統帳結合部分積累的模式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待遇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進入基本養老統籌基金,用於支付職工退休的社會統籌部分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統籌基金用於均衡用人單位的負擔,實行現收現付制,體現社會互助共濟。

另一部分是個人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這是進入個人帳戶的,用於負擔退休後個人帳戶養老金的支付,這種制度既注重效率,鼓勵職工努力工作,多做積累,又兼顧公平,體現了共濟性。

但是,在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們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並不是這樣的,是經過了五十多年的不斷調整,完善和改革,才有如今的養老保險制度。

二、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1年到1984年,我國採用的是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

1951年,政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草案)》,規定企業或僱主按職工工資總額的3%繳納勞動保險基金,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委託中華人民銀行代理保管,並在全國範圍內調劑使用。職工在退職後,在勞動保障基金項下,根據職工在企業工齡的長短,按月支付退職養老費,養老費相當於在職工資的50%到70%,付至死亡時止。

1955年頒布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金標準為本人工資的50%-80%,但是這個規定導致了與企業職工退休金標準的不統一,在工人和幹部之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958年,國務院又頒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放寬了退休,退職條件,提高了待遇,解決了企業和機關退休不一致的矛盾。

總的來說,1951年-1966年間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為:

個人不繳費、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前的工資水平相關聯,企業與機關各成系統。

所以,在那個時候,沒有養老保險的說法,人民都把這個叫做養老金或者退休金。

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自它產生之日起,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改革中明顯地暴露出其弊端:

①覆蓋面窄、社會化程度低

在當時,法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在國有企業實行,城鎮區縣以上大集體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參照執行,而區縣以下小集團企業、私營企業、城鎮個體勞動者基本上沒有法定的養老保險制度,甚至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的勞動合同制工人、臨時工等也沒有統一的養老保險辦法,所以當時人們都把進入全民單位作為理想目標,不願意到非公有制單位去工作,影響了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合理流動,和多種經濟形式的共同發展,以及多渠道就業政策的實施。

而且80年代以來,退休人員和退休費用大量增加,而「企業自保」以及養老保險社會化程度低,使新老企業之間退休費用負擔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虧損企業因無力支付退休費,被迫減發停發養老金,導致退休人員上訪不斷,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企業也因養老負擔沉重而影響了競爭能力。

②養老保險給付層次單一

職工個人不繳納任何保險費,企業不為職工辦理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意識淡薄。

③養老金未與工資和物價指數增長掛鈎

在50年代和60年代,職工養老金按規定領取,一般很少做調整變動,隨著物價改革的發展,物價水平的提高使原有的養老金保障水平相應降低。

第三階段:1984年起,全國開始試點並且全面推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

各省、市或者縣的勞動部門根據當年當地養老金的支出,確定社會統籌基金繳納比例,統一向企業徵收,再根據需要返還企業,由企業負責發放。

1985年1月,發布了《關於做好統籌退休基金與退休職工服務管理工作的意見》,統籌養老金有了明確的國家政策。

1986年7月12日,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決定國有企業新招工人一律實行勞動合同制,並首先在勞動合同制工人中實行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制度。

1991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正式宣告以《勞動保險條例》(1951年)為基礎的「國家養老保險模式」的時代結束了,養老保險統籌擺脫了「單位保險」的束縛,並且要求「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在職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改變養老保險完全由國家、企業包下來的辦法」。「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職工個人也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形成了「三支柱」養老保險體制。但是,試行下來不同情況的企業繳費比率差距很大,全國平均繳費水平不到20%,而在職人員較少而退休人員較多的市縣,他們的繳費比率已經達到30%甚至更高,好的企業或人員年齡構成輕的企業拖繳、欠繳乃至漏繳、拒繳養老保險統籌費,差的企業或養老負擔重的企業拼命要擠進社會統籌,養老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

第四階段: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建立「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

「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

1995年3月,《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頒布,全國範圍內開始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首次提出了「個人帳戶」概念,標誌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創新。

1997年7月,《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頒布,正式向全國推廣「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這一政策的頒布標誌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走上了規範化的道路。

這裡的統一體現了五個點:

①統一了個人帳戶的規模和資金來源

②統一了企業繳費比例

③統一了養老金計發辦法

④統一基本養老保險範圍,即城鎮各類企業包括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個體勞動者

⑤統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財政管理辦法,即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佔、挪用,全部用於購買國債和存入專戶

2000年12月25日《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調整了兩個帳戶的比例,企業繳費全部進入統籌帳戶,不再支援個人帳戶。

2005年《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養老金計發辦法更加注重與繳費掛鈎,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開始納入養老保險範圍,並正式確認企業按繳費工資20%入統籌帳戶,個人按繳費工資8%入個人帳戶。

至當時為止,仍然有兩個突出問題:

①由於制度模式不同,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養老保險關係相互轉移接續困難,制約了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②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的退休費待遇確定和調整難以統籌協調,同類人員之間的待遇差距拉大,產生不平衡的特點。

2015年1月14日《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養老保險制度雙軌制結束,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改革,其改革思路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統一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並且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在增加工資的同步實行個人繳費,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國範圍同步實施。

2016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發出《關於階段性減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2016年5月1日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超過20%的省(區、市),將單位繳費比例降至20%,單位繳費比例20%且2015年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月數高於9個月的省(區、市),可以階段性將單位繳費比例降低至19%,降低費率的期限暫按兩年執行,具體方案由各省(區、市)確定。

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減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以下簡稱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省、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統稱省)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高於16%的,可降至16%,目前低於16%的,要研究提出過渡辦法,各省具體調整或過渡方案於2019年4月15日前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備案。

三、農村養老保險的探索

以上都是針對城市工作的人群開展的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在城市工作的老人退休後,可以依靠一定的養老金安度晚年,但是,大多數沒有退休金的農民卻面臨著如何養老的問題,於是,民政部於1987年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

1992年,民政部頒布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實行)》,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保險對象、保險費繳納和領取、保險資金籌集做了規範

1993-1997年是全國推廣的階段,隨著農村社會保險公司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服務中心的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在全國範圍內積極建立起來,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險基金積累初具規模

1997年底,全國已有30個省、市開展了農村社會保險工作,7452萬農村人口參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積累近149億元,基本形成了中央部委、省、地、縣、鄉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逐步建全。

1998年受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養老保險帳戶利率下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參保人數下降,在某些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陷入停滯狀態,中央決定清理整頓原有業務,停止開展新業務,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發展經歷重大挫折。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決定2009年在全國選擇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新農保」)試點。與老農保相比,新農保的特徵具體表現為更具普遍性和社會性,更具互濟性和福利性,凸顯了政府的主體性。

2014年2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城居保),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經歷了

1987-1999年的老農保階段

2009年的新農保階段

2014年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合併階段。

每一階段的養老保險制度都是政府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的探索,對農村居民的老年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四、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

而對於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則是從2011年開始試點。

2011為解決城鎮無養老保障居民的老有所養的問題,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參保對象是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符合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

2014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分兩步走的改革任務,「十二五」末,在全國基本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併實施,並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統一、規範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2020年,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將近60年的改革和完善,截止2018年年底,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5.24億人,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經達到4.18億人。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67億人。

歡迎分享、點讚、關注話理知,

希望能幫到一起願意學習的人,一起進步,咱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探索社會保險之養老保險的起源和發展
    眾所周知,社會保險是社會的穩定器,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幾大險種,其中養老保險在社會保險中的地位可謂是棟梁支柱,尤其是現在社會老齡化日益嚴重,對於養老保險的探討和分析更顯得重要。
  • 19世紀末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評析
    在有關工人權益保障的這3個法案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1889年推出的《傷殘和老年保險法》,它不僅為之後各國的社會保險和養老保障提供了制度性參考,也使德國成為社會保障領域的先行者。具體來看,俾斯麥時期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保障對象、領取條件和保障水平、資金來源、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現代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特徵。第一,這一時期的養老保險對象和覆蓋面較為廣泛。
  • 養老保險第三支柱 增加養老保障供給的有效形式
    我國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包含三大支柱,其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由政府主導;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與職業關聯、由國家政策引導、單位和職工參與、市場運營管理、政府行政監督的補充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是個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養老保障供給的有效形式。
  • 林閩鋼: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化路徑的選擇
    實施國民基礎年金制度改革,解決社會養老保險的「碎片化」 (1)在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由於針對不同群體的多種養老保險制度並存,不同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相互獨立,同一養老保險制度下不同地區之間相互割裂,使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
  • 海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並軌 繳費檔次增至13個
    近日,省人社廳公布了《海南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原來的《海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新農保辦法」)和《海南省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城居保辦法」)合二為一,在保留原有制度框架的基礎上,將繳費標準、待遇發放條件等多方面進行統一,6月17日起正式施行。
  • 養老保險和社保有什麼區別
    社會保險簡稱社保,是指國家為了預防和強制社會多數成員參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其由是由政府舉辦,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共同承擔。目前我國社會保險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與工傷保險。不同險種所保障的內容不同,例如醫療保險是為保障參保人獲得基本醫療服務。二、社保的特點1、保險性:保障作用。
  • 看看養老制度的演變
    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企退和事退差異較大,主要還是養老制度歷史演變的原因,導致了養老保險待遇雙軌制。不過,經過幾十年養老制度的分分合合,我們的養老制度終於又併到了一起。
  • 世界最大社保體系建成 覆蓋10億人的養老保險改革加速
    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顯示,到「十三五」期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   「十三五」時期,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增加了1.3億人:從2015年底的8.58億增加到了當前的9.87億,制度覆蓋率超過了90%。
  • 張喆人委員:建議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照護失智老人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民政部數據顯示,約有18.3%的老年人為失能、半失能狀態,總人數超過4000萬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張喆人提交了《建立失智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體系》的發言,建議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參保者經評估達到一定照料和護理需求的,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費用主要由長護險基金支付。
  • 60年代農民交過公糧,不能領退休金原來養老制度早已更改
    一、退休制度的發展歷程。我國的退休制度,從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開始,就建立起來了,那時候不交社保,單位來養老,養老金和機關事業單位一樣,都是與職稱、工齡等有關,大約是退休前工資的60%左右。自然,當時的單位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後來經過改革,建立了以個人帳戶為單位繳費的養老保險制度,而且私企、民企紛紛湧現。
  • 養老金投資壓力加大,如何安全管理養老社會財富
    我國的養老基金主要來源包括:一是國家儲備的戰略性養老基金,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的社會保障基金,用於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金支付,2018年已累積2.24萬億元。二是商業金融機構集合管理的單位養老基金,以及大型國有企業年金理事會管理的職業養老金計劃財產。截至2018年底中國企業年金受託人管理的養老基金有14770億元,機關及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約6000億元。
  • 澳門日報:溫家寶推全覆蓋為養老制度「掃盲」
    國務院此舉無疑是在為養老保障制度「掃盲」,  文章摘編如下:  內地正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日宣布,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
  • 2020年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候鳥式旅居養老接受度提高【組圖】
    原標題:2020年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候鳥式旅居養老接受度提高【組圖】   2001年起,我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按照聯合國標準
  • 養老保險最終取消"雙軌制" 人社部:"並軌"明確
    據《人民日報》報導 近年來,社會上對養老「雙軌制」議論頗多。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制度的最終統一,也就是「並軌」,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  正研究頂層設計方案  胡曉義表示,「並軌」的大方向是明確的。
  • 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12月25日,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座談會在南昌召開,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克琦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指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各級人社部門在居保工作付出的努力非同尋常、取得的成績也超出預期,打好打贏了三場「戰役」,包括社保扶貧和退捕漁民養老保險這兩場攻堅戰、一場城居保成果保衛戰,得到了人社部、長江禁捕退捕辦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會議同時強調,我省居保工作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補短板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 養老保險已交夠15年,想停了,以後只交醫療保險,可以嗎?
    有網友提問——「養老保險已交夠15年,想停了,以後只交醫療保險,可以嗎?」社保的繳納也是有一定的規則和制度的,特別是現在我國正處於老齡化階段,因此社保的繳納都是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的,假如養老保險繳納滿了15年,想停止繳納養老保險,單獨繳納醫療保險,是否可行呢?
  • 老人護理成為剛需 發展護理保險擴大服務供給
    對老年人來說,養老離不開疾病治療、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三項基本服務。相對來說,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這兩項是短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的長期護理需求平均為13%,75歲至80歲老人中每5人就有1人需要長期護理,80歲至90歲老人每2人中就有1人有護理需求,90歲以上老人基本上都需要長期護理。
  • 退休制度由雙軌到並軌,體現的是養老制度的歷史性變革
    嚴格地講,他們領取的不是養老金而是屬於退休金;而對於企業職工來講,他們在領取每月的工資時,需要按照社保法規定的繳費比例,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來繳納社會保險,只有養老保險繳費最低達到15年以上,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才能辦理退休,領取基本養老金,後來人們把這種制度稱為退休制度的「雙軌制」。第二,什麼是退休制度的並軌?
  • 有的人領養老金,有的人領退休金,有什麼區別?
    導讀:根據我國社會保險發展的歷程,養老待遇主要經歷了以下4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51年~1986年,養老保險探索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開始逐步探索社會保險制度。1951年,我國下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明確了繳費方式、勞動保險金管理方式、退職養老的條件、以及退休待遇等內容。1.繳費方式。當時統稱為勞動保險。該筆費用由企業承擔,職工不需要繳費。企業以上月工資總額為基數,繳費比例為3%,每月上交勞動保險金。
  • 老有所樂託起幸福晚年——2020年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
    2020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一年。實現全面小康離不開老年人的幸福安康,這一年,我國養老事業呈現出新變化和新成就,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截至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已達3億人,老有所依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缺失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