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溫家寶推全覆蓋為養老制度「掃盲」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澳門日報》22日發表社論說,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日宣布,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 沒有就業或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是內地養老保障制度的「最後盲點」。國務院此舉無疑是在為養老保障制度「掃盲」,

  文章摘編如下:

  內地正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日宣布,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

  上述兩項制度全面推開,意味著內地所有民眾可望在明年底前享有最基本的養老保障,幾千年來國人「老有所養」的願望將初步實現。

  近年來,內地社保制度建設滯後,不僅成為制約內需、導致居民高儲蓄率的重要因素,亦不利於縮減貧富差距和消除社會矛盾。中央高度重視這一民生問題,近年不斷增加財政投入,使內地社保體系日臻完善。

  作為社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地養老保障制度近年不斷取得進展。在原有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2009年內地啟動了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試點,並逐年擴大試點範圍。至去年底已有二億五千多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一億四千萬多人參加了新農保。

  沒有就業或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成為內地養老保障制度的「最後盲點」。國務院決定從下月一日起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為養老保障制度「掃盲」,計劃今年試點範圍覆蓋全國六成的地區,明年覆蓋全國。年滿十六周歲、不符合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可在戶籍地自願參保。

  溫家寶指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覆蓋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群體,通過這兩項制度建設,可以把公共資源更多地向他們傾斜,更好地促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降低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農保可望在明年底前實現全覆蓋,無疑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但這並不意味內地養老保障制度大功告成,相反只是更繁重任務的新起點。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的最大貢獻是讓最弱勢的城鎮居民和廣大農民均「有險可保」,但是保障水平仍然不高。

  內地養老保障的多軌制近年引發質疑。今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與網民在線交流時承認:「同樣的學歷,甚至是高工、高學歷,退休工資都比自己在機關的同學、同行要低,這個現象是不合理的。」在去年全國「兩會」前夕,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的網民認為企業人員和公務員退休享受不同待遇不合理。

  目前,內地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人員養老實行財政保障的退休金制度,而企業退休人員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兩者收入差距達一倍以上,而公務員退休金與農民、無業人員養老保障收入相比差距也不小。

  養老金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安度晚年的「養命錢」。退休前,因工作不同、職位不同,待遇有所差別,無可厚非;但退休後這一國家福利依然有差別,顯然有失公平。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範疇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制度設計上應更注重保持社會穩定和維護社會公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改進了養老保障制度,將把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統一起來。未來,內地養老保障制度在「保基本、廣覆蓋」基礎上還須進一步深化改革,讓更多民眾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相關焦點

  • 何潤生委員:借鑑澳門模式提升養老服務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紀娟麗)澳門一位老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老在澳門是一種福氣」。對於這種「福氣」,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體會頗深。在澳門最大的「居委會」工作,他是這「福氣」的參與者與見證人。
  • 澳門新社保制度獲細則性通過 拉開全民受保序幕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導,新《社會保障制度》法案十一日獲澳門立法會細則性通過,拉開全民受保的新時代序幕,雙層社保制度也正式「起錨」,下一站中央公積金。新《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回應了居民多年訴求,訂定政府「包底」,社保基金不會破產;剋扣供款僱主要負刑責,進一步保障僱員。政府也承諾破欠墊支沒「真空期」。新法案明年一月一日生效,補扣供款者須在法律生效後一年內提出申請。
  • 世界最大社保體系建成 覆蓋10億人的養老保險改革加速
    4.25億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2億人,總覆蓋人數為9.75億。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87億人、2.12億人、2.63億人,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十三五」時期,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增加了1.3億人:從2015年底的8.58億增加到了當前的9.87億,制度覆蓋率超過了90%。
  • 溫家寶與來京上訪群眾面對面 回答諸多疑問(圖)
    溫家寶同大家一一握手。隨後,溫家寶來到會議室,與來訪群眾代表座談。  「今天到這裡來同大家交流,主要是想通過這種形式,了解政府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請大家不要拘束,把情況實事求是地講出來。」溫家寶總理平易近人的開場白,讓來訪群眾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
  • 何厚鏵:將全面檢討以度身制訂澳門社會保障制度
    中新網4月5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導
  • 19世紀末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評析
    而由政府負責實施,以工人作為保障對象的一系列有關健康、醫療、養老等系統保障,則是俾斯麥執政時期推出的社會保障措施。他在德國建立了系統的養老保險制度,成為現代社會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最早實踐。這一制度在框架設計、資金來源、養老金管理以及具體領取規則上的探索創新,為之後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所借鑑,其中很多措施保留至今。
  • 金魚嶺街道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宣傳活動
    為進一步做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讓居民共享惠民政策,近日,市金魚嶺街道絲綢社區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宣傳活動。通過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轄區居民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知曉率和參保意識,增強了居民參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源:津市電視臺】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澳門社會保障基本情況
    中國網訊 據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消息,澳門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以1989年設立「社會保障基金」為標誌。澳門回歸祖國以後,特區政府於2008年提出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即包括第一層的社會保障制度及第二層的中央公積金制度。
  • 了解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其發展歷程
    話理知·養老保險條例學習筆記(2)一、我國採用的是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我國採用的是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也是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我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一種新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 退休制度由雙軌到並軌,體現的是養老制度的歷史性變革
    嚴格地講,他們領取的不是養老金而是屬於退休金;而對於企業職工來講,他們在領取每月的工資時,需要按照社保法規定的繳費比例,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來繳納社會保險,只有養老保險繳費最低達到15年以上,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才能辦理退休,領取基本養老金,後來人們把這種制度稱為退休制度的「雙軌制」。第二,什麼是退休制度的並軌?
  • 怎樣為老人「定製」養老方案?這幾位「金牌養老顧問」這樣做
    「大城養老」,如何體現溫度?2018年5月,上海市創新推出「養老顧問」制度,為老人提供更加周到、精細的服務。創新舉措實踐兩年多後,今年9月,市民政局開展了第一屆「金牌養老顧問」推選活動。11月初,首批50名「金牌養老顧問」從2000餘名參評人員中脫穎而出。浦東新區參加評選的養老顧問,拿下了榜單中的8個席位。
  • 溫家寶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演講(全文)
    6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新華網倫敦6月27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題為《未來中國的走向》的演講。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霍金等科學巨匠,為人類科技事業發展作出過劃時代的貢獻。在座的各位會員,同樣以自己的傑出成就造福社會。我向你們表示崇高的敬意!擔任中國總理以來,這是我第四次訪問貴國。這一次和上一次時隔兩年,感覺大不相同。2009年初,貴國遭受一場罕見的大雪,同時也經歷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煎熬。我從達沃斯到倫敦一路走來,感受到一種憂鬱不安的氣氛。我當時說,「信心比貨幣和黃金更寶貴」。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演講(全文)
    我們將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擴大就業,優先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經濟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根本靠科技。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並組織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我們持續增加科技投入,近五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近1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2.7%。
  • 看看養老制度的演變
    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企退和事退差異較大,主要還是養老制度歷史演變的原因,導致了養老保險待遇雙軌制。不過,經過幾十年養老制度的分分合合,我們的養老制度終於又併到了一起。
  • 60年代農民交過公糧,不能領退休金原來養老制度早已更改
    一、退休制度的發展歷程。我國的退休制度,從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開始,就建立起來了,那時候不交社保,單位來養老,養老金和機關事業單位一樣,都是與職稱、工齡等有關,大約是退休前工資的60%左右。自然,當時的單位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後來經過改革,建立了以個人帳戶為單位繳費的養老保險制度,而且私企、民企紛紛湧現。
  • 誰幫我們養老?專家給出幾個「參考答案」
    一面是老齡化程度加深,一面是養老護理人員短缺。誰幫我們養老?這個聽起來有些「扎心」的話題,最近在網上引起熱議。對此,記者採訪老齡問題專家,給出了一些「參考答案」。  調查顯示,我國90%的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在一些地方,互助性養老,正成為居家養老的選項之一。
  • 海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並軌 繳費檔次增至13個
    此前,新農保年繳費標準設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共7個檔次;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設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共10個檔次。兩項制度合併實施後,為參保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 福州的澳門路和澳門有什麼關係?
    澳門路 澳門路南起道山路,北至吉庇路。上世紀90年代末,澳門路東側為澳門小學和澳門公寓,西側以兩層民房為主,林則徐紀念館坐落在路南段西側。
  • 縮小城鄉養老差距,構建養老新格局 讓更多老人感受到夕陽紅的美好
    沙坪垻區天星橋街道梨樹灣社區養老服務站,老人在下棋。(重慶日報資料圖片)  促進城鄉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  1 在權益保障方面 將城鄉老年人免費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和享受景區門票優惠的年齡限制從70歲降低到65歲,對在獨生子女老年父母生病住院期間給予子女每年10天護理假。  2 在促進發展方面 建立城鄉養老機構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制度,免除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增值稅,為養老機構購買綜合責任保險。
  • 養老保險第三支柱 增加養老保障供給的有效形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何為三支柱模式?「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就越能為參保人員退休後過上體面養老生活發揮有益補充作用。」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發展不夠平衡,與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需要更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