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會知道,那句"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其實是出自復旦大學最初創始人馬相伯先生。
他作為清末和民國時期的傳奇人物,為踐行教育興國的理念,不惜毀家興學,儘自己所能地籌集資金全部投入到學校的創辦中。他用演講影響了全國人民,90多歲高齡時,仍在為救國奔走。讓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去世前終於看到了國家復興的希望。
堅信讀書能強民
馬相伯出生於1840年的蘇州丹陽馬家村,因為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所以在他出生後,就被父母帶到了教堂經受天主教的洗禮。
在馬相伯5歲時,他喜歡上了天象學。為了學到更多知識,他12歲便來到了上海,進入了由法國耶穌會創辦的聖依納爵學校讀書。
馬相伯天資聰穎,當時八國聯軍聚集在上海,所以馬相伯在入了這個法國學校後,不僅學習了法文、希臘文、哲學、神學、天文等學科,而且還學會了8門語言。
在他22歲的時候,進入徐家匯的天主教接受了為期兩年的"神修"學習。馬相伯一路刻苦專研學習國外知識,在30歲時,就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獲得這個學位,最少要攻讀8年左右的碩士學位,此後還得花12至13年攻讀博士課程。而這也為他後來辦學打下了基礎。
當時全國民生情況不容樂觀,多次戰爭後,很多災民處於水深火熱中,馬相伯籌集了2000兩白銀救濟災民。但他的行為反而遭到了天主教的強烈反對,一氣之下,馬相伯退出了教會。
脫離了教會,馬相伯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其他國家學習。在去了日本、朝鮮、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後他才發現,一個國家想要富強,研究科學、興辦實業才是強國之本。於是,他上書朝廷提出了建議和方法,可每次都石沉大海。
對朝廷失去了希望,馬相伯有些鬱郁不得志的困惑,他隨即回到了上海。經過了官場和出國的歷練,他的內心生出一種"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求才之道,以設立學堂為先"的想法。
為了踐行自強求才的理念,他必須籌集更多的資金。他甚至決定把自己家拆了,改建成一所學堂,再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捐獻給天主教代為管理,以此創辦了 "中西大學堂"基金,專門給需要的學生使用。
可以說馬相伯自己一生都在不停的學習,哪怕是清朝最後動蕩的時期,他都在儘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出謀劃策。所以,才有了那句"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的至理名言。
建校育人救國心
大家都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三所大學:北大、清華、復旦。而復旦大學的創始人就是馬相伯,這也是他為實踐自強求才之道深刻體現。
這所學校的前身叫做震旦學院。而復旦大學就是馬相伯被趕出這所學校後,才重新創立的。
1902年時,現在的交通大學還叫南洋公學,發生過一件"墨水瓶事件"。
當時,南洋公學文科班的一位老師,因為其中一個班級裡放的墨水瓶空了,就認為是這個班級學生的惡作劇。一氣之下報告了學校,而學校最後的處理方式竟然是把這個班級的學生都開除了。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學校當時的教務長蔡元培和200多名學生憤然的離開了學校。
就是因為這件事,馬相伯在蔡元培的介紹下,收下了一批學生,正好開啟了他創辦的學校。為此,他還為這所學校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震旦學院。震旦,意欲為旭日東升,擔負著以教育開啟中國曙光的重任。
學校成立後,他以"廣延通儒,培養譯才"為宗旨。更是強調「重視文藝、崇尚科學、不談教理」的辦學方針,當時的學子對此非常認可和推崇。
梁啓超在得知馬相伯創辦的學校後,更是讚譽:"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
可以說馬相伯創立的這所學校,不僅廣納很多優秀的學子,更是成為了高等人才的聚集地。
馬相伯不僅非常熱衷於教育事業,對於革命他也是積極支持,還因此被趕出了學校。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1904年時,學校來了個非常有爭議的學生。他當時公然譏諷清政府的朝政,為此成為了朝廷緝拿的要犯。可是馬相伯在知道後不但沒有趕走他,還為他另外安排身份進入學校學習。
而當時,耶穌會想要把馬相伯創辦的學校改為教會學校,便借馬相伯需要養病為由,派了教會的人來協助馬相伯管理教務。他們除了要改變學校的教學方針外,還想讓馬相伯不要公然與清朝作對,以免波及教會。
教會的人自從代理了馬相伯的位置後立即開始了一系列的更改措施,廢除了原來的制度,還重新定了規則。而這與馬相伯的辦學宗旨是相對而立的,學生們對此非常不滿,於是紛紛退學抗議。
對於教會的行為,馬相伯深感不齒,無奈之下,只得選擇跟學生們一起離開。
失去了震旦大學,馬相伯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想著重新再開辦一所學校。而當時被馬相伯護著的那個位清朝要犯就提出建議,新學校就叫復旦,意為復興震旦、自強不息。以此不忘創辦震旦學院的信念,更是一種復興中華之意。
馬相伯一聽,覺得甚好,於是就決定重新開的學校就叫做復旦。
這就是復旦大學的由來。
馬相伯從創辦學校起,就一直堅持相信只有育人才能救國;面對當時朝廷的不作為,他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賣書籌款為救國
馬相伯在77歲時,聽說袁世凱復闢稱帝,對其非常痛恨,認為他是天下最大的賊。從此他決定隱居,不再過問世間任何事情。
可是,馬相伯對於興國之事從來沒有放棄。已經91歲高齡的他看到了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深刻的明白自己的一份力對於國家來說有多重要。於是他親自執筆作書,用自己的作品總共籌到了十萬元,用來支援部隊。
此後,他更是連續4個月發表了拯救國難的廣播演講,為救國終日奔走。馬相伯先後發起了多個愛國就亡的組織,寫下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的聯語。他被人們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後來因為戰爭,馬相伯在避難的過程中,病情加重,不得不留在越南養病。雖然身在異地,可是他卻一直惦記著國家安危。
在他百歲誕辰時,國家給他頒發了榮譽,稱他為 "國家之光"。可是,馬相伯卻認為自己無德無功,每聽到一句讚譽對他來說都感覺非常羞愧。
他在自己病情危急時曾說:"我只是一隻狗,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後來,前方傳來抗戰勝利的消息,馬相伯終於看到了國家振興的曙光。可是他並沒能看到國家真正富強的那一天,因為病情加重,馬相伯於100歲溘然長逝。
馬相伯的一生都在興學育人,而他的一生都在動蕩中度過。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國家,用自己的力量救國。時至今日,他創辦的復旦大學培育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作為中國文化知識的先輩,他值得我們致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