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月22日電 圓圓的大眼睛,尖尖的耳朵,小腿不長,跑起來屁股一扭一扭。乍一看,眼前的「十三」和一般的柯基犬長相無二,但它衣服上印著的「工作犬」三個字透露著它特殊的身份——一隻導聾犬。
聽到敲門聲,它不是像普通的寵物狗一樣「汪汪」叫,而是趕緊跑來跑去以引起主人注意;聽到手機鬧鐘響起,它會站立在床前,用前爪在床上拍動,來以此喚醒……「我一直生活在沒有聲音的世界裡,生活中有諸多不便,」今年66歲的聾人邱麗君說,「是『十三』為我解決了一些因不能聽而帶來的困難。」
21日下午,記者通過微信與邱麗君進行了一次無聲的採訪。
在去年「全國助殘日」當天,北京市殘疾人服務中心舉行了導聾犬捐贈儀式,作為遼寧地區的聾人代表,邱麗君第一次見到了「十三」——一隻一歲半的柯基犬。據初步了解,截至目前,全國的導聾犬還不到10隻。「能與它相識,我非常幸運。」談到「十三」,邱麗君眼中有光,嘴角帶笑。
相對於導盲犬,人們對導聾犬的認知還很有限。作為特種工作犬,導聾犬主要為有聽力障礙的人士服務。與導盲犬的安靜鎮定不同,對聲音敏感是導聾犬的必備技能。
對邱麗君而言,「十三」的陪伴讓她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獨立。「『十三』受過專門的訓練,耳朵特別靈敏。現在有人來家裡查水錶,聽到敲門聲,它就會出現在我面前,引起我注意,然後再跑到門前去,提醒我有人來了。」邱麗君說。
每當邱麗君帶著「十三」走在小區裡,總能引起很多居民的注目。「每次帶著『十三』出行,它衣服上『工作犬』的標識都會引起人們注意,時間久了,我和這些居民們也成了朋友,小區保安知道我是聾人後,也對我很關照。」
到現在,「十三」已經和邱麗君在一起生活將近8個月了,「在日常生活中,聽不見聲音是非常麻煩的,有了『十三』就等於多了一雙耳朵,既不會讓我睡過了點,也不會讓敲門的人吃了閉門羹。是它,讓我的生活變得不一樣了。」邱麗君說。
目前,邱麗君感到國內對導聾犬、導盲犬等工作犬給予的許可度依然有限。「導聾犬作為聾人的輔助工具,推廣和使用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寬鬆條件,」邱麗君說,「現在的導聾犬並沒有普及,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需要導聾犬的聾人得到屬於自己的『耳朵』。」
(記者於也童、李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