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宿舍表演川劇變臉的視頻讓網友嘆為觀止。
室友表示同寢三年,沒想到他還藏了這一手。網友評論:現在的學弟都這麼多才多藝了嗎;每次看都滿是驚喜。
延伸閱讀
川劇變臉 (川劇絕活)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歷史起源
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臺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淨、末、醜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臺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臺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技藝特點
川劇變臉的變化原理作為國家二級機密,傳至國外時也會造成一定的文化流失,若不加以保護,則有可能會像宣紙那樣,被日本人註冊成別國的專利。
表現手法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局部,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採用「抹臉」的手法。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採用的便是「吹臉」的方式。
「扯臉」是比較複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乾淨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
還有一種方式是「運氣變臉」。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一門技藝,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鑑,並且已經流傳國外。
川劇特技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情緒化妝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最先用於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就有「變化青臉」的記載。當時的變臉是演員進入後臺改扮。後世則衍變為當場變臉,成為一項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劇種都有,以川劇最為著名。變臉有大變臉、小變臉之分。大變臉系全臉都變,有3變、5變乃至9變;小變臉則為局部變臉。變臉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臉。前兩種屬塗面化妝,如抹暴眼是演員手指抹上預存於眉頭或鬢的墨青,一抹即變;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員吹起色粉,以改變臉色;後一種則加用面具,一層一層套在臉上,鬆緊死活有度,變時一個個扯下來。此外,還有撕臉與貼臉,現已不多用。變臉要求動作敏捷,不露痕跡。主要用於劇中人物驚恐、絕望、憤怒等情緒的突然變化。
經典劇目
變臉中最具川劇特色的,是《白蛇傳·金山寺》一場紫金鐃缽的扯線變臉。當哼哈二將、簡齋、哪吒、韋馱等被白蛇一一戰敗後,法海禪師使出罩攝「妖魔」的神器紫金鐃缽,白蛇仍然在青蛇的掩護下成功逃脫。劇中紫金鐃缽擬人化為缽童,先後三次出場,第一次出場時,以綠藍相間的臉譜亮相,在與白蛇的打鬥中依次變為紅臉綠眉、藍臉金眉、黃臉、白臉黑眼,最後以白臉、笑眼、紅頰的本臉追殺白蛇下場;第二次出場是追殺白蛇的過場戲,以白色的本臉亮相,發現白蛇早已逃走,跺腳之間,突然變為黑臉白眼,急迫白蛇下場;第三次出場仍舊是白色本臉,在與白蛇相遇的一剎那變為金臉濃眉絡腮鬍;最後,當白蛇、青蛇率眾水族敗退時又還原為白色本臉。生動而清晰地展現出缽童尋找白蛇時的張狂,發現白蛇時的激動,罩住白蛇時的喜悅,白蛇逃走後的惱怒等情緒變化過程,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傳承保護
2006年,有媒體報導稱,文化部曾於1987年出文,將川劇變臉藝術列為國家二級機密,並稱這也是中國戲劇界唯一一項國家機密。 這種說法引發了爭議。有「變臉大師」之稱的彭登懷稱所謂「國家機密」是無稽之談,並說川劇變臉藝術只是一種行業機密而已,只有通過川劇人的職業操守來把持。文化部多部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對此不知情;還有工作人員說明,文化部沒有權限將某項技藝列為國家機密, 1989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至2006年並未對變臉進行過認定,意味著它當時並不在《保密法》規範的範圍之內。
不過,四川省川劇學校曾在1984年向四川省文化廳遞交了一份報告,把變臉、吐火、藏刀等川劇絕活項目定為機密藝術。2004年12月1日施行的《四川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規定,對於認定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的「民間絕技」或其傳人,以及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單位等予以政策、資金或稅收等方面的扶持,並按照保密法進行保密,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絕技」中包括「變臉」。
(原標題:吉林大學生宿舍上演川劇變臉 精妙動作驚呆室友:同寢三年還藏這手)
來源:綜合自@四度視頻、百度百科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