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本文圖片 邢立達 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蝸牛!此前,他們還在琥珀裡發現過恐龍尾巴、蛇、青蛙和鳥,一些動物的毛色都依然清晰,但它們都來自恐龍時代!有網友稱,離集齊恐龍時代琥珀裡的動物園,似乎已為期不遠。10月12日,中、英、澳、加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這片位於緬甸北方,東接我國雲南省,周遭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嶺的原始森林中,美麗琥珀包裹著大量沒有經過腐化的古生物遺骸,具有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是研究古生物演化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素材。 隨著緬北地區局勢趨向平穩,琥珀產量增加,大量的琥珀從礦區到達密支那之後,逐漸在我國雲南騰衝形成市場。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
DIGIX TALK邢立達:琥珀裡能裝進鳥類、青蛙、蛇…還有恐龍!
「大家小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琥珀,有一個小蜘蛛和小蒼蠅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彼此,後來被樹脂包裹最終變成了琥珀。而恐龍有13.5米長,跟樹脂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從已經發現的琥珀中證實:有關係。」近日,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嚶老師」的知名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批恐龍琥珀發現者的邢立達老師來到DIGIX TALK演講現場,並帶來《一窺真實的白堊紀》的分享,還原一億年前的壯觀世界。
-
邢立達:為了發現中國的恐龍,他正在和推土機賽跑
他們要儘量避免,任何類似於「此地可能有值錢的恐龍化石」這樣的消息在人群中傳開。讓團隊保持沉默並領導這次挖掘的人,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一名充滿朝氣的大男孩。這是這個團隊第一次來到這個地點。足跡點是邢立達的一個朋友發現的,這位當地的藝術家朋友是業餘恐龍愛好者,喜愛恐龍足跡等所有的化石(唐永剛先生——譯者注)。
-
古生物學家發現帶角質毛蝸牛琥珀,「年齡」上億歲
邢立達攝當蝸牛的殼不再是硬硬的,而是毛茸茸的,這種蝸牛會是什麼樣子?變異!不,它是現實存在的,不僅就生活在我們周圍,而且物種「年齡」已經超過了上億年。藉助著自己身上的絨毛,這隻帶毛蝸牛不僅能在植物上「粘」得更穩,還可以用自己的絨毛收集和運輸小種子。
-
澎友問學者|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2016年12月9日,在線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刊發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宣告了這一划時代的發現。發現的主導者、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講師邢立達博士正在澎湃問吧回復網友提問。他是如何發現這塊琥珀的?如何確定尾巴屬於恐龍而非古鳥類?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嗎?
-
也曾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
高中創立大陸首個恐龍網站、發現世界首例琥珀中的古鳥與恐龍、SCI發表百餘篇文章、微博上異常活躍的「嚶嚶怪」……邢立達身上有太多標籤,而每一個標籤背後,最終都指向同一軌跡:一個古生物學者對遠古時代山川與生命的嚮往與探索。
-
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恐龍有羽毛嗎?顯然,小部分人對恐龍的印象還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是正常的,結果這些科幻電影上映時(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有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二十多年前,恐龍被認為是全身長著鱗片的大型動物,飛翔的翅膀龍也是禿頭的奇怪形象,恐龍的英語Dinosaur(巨大的蜥)也進一步證明了恐龍的預——恐龍的形狀和皮膚接近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 但是,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可能是一種充滿羽毛、形狀類似鳥類的動物,最有力的證據是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
-
恐龍也會得頸椎病?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
一億年前帶角質毛的蝸牛琥珀現身
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有一隻蝸牛的殼是「毛茸茸」的,它在覓食或者行進中,被琥珀包裹住,保留至今。 10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中首次發現保存了角質毛的陸生蝸牛,這也是目前腹足類化石記錄中,保存有毛狀結構的最古老記錄。 該研究由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筆者-菲君恐龍會不會有羽毛呢?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而最有力證據莫過於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了。
-
上億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鳥類不同,且有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學者們建立了新屬新種——眼齒鳥。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過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眼齒鳥及其環境復原圖。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科學家稱,這為人們研究恐龍時代的古鳥類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有關恐龍時代第一隻雛鳥標本的研究論文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在線發表。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 此前發現鳥蛇青蛙
緬甸琥珀中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本文圖片 邢立達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蝸牛,此前,他們還在琥珀裡發現過恐龍尾巴、蛇、青蛙和鳥,一些動物的毛色都依然清晰,但它們都來自恐龍時代!有網友稱,離集齊恐龍時代琥珀裡的動物園,似乎已為期不遠。10月12日,中、英、澳、加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還長有羽毛?
MCKELLAR, ROYAL SASKATCHEWAN MUSEUM據《當代生物學》期刊今天發布的一篇報告稱,在琥珀內發現了這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其中包括骨頭、軟組織甚至還有羽毛。儘管已經在琥珀中發現過恐龍時代的羽毛,也通過化石印痕獲得了長羽毛恐龍的證據,但這還是科學家們首次能將保存完好的羽毛與恐龍確切聯繫起來,從而更好地了解恐龍羽毛的演化和結構。
-
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
世界上首現"帶毛"恐龍足跡 由三隻恐龍留下(圖)
尾羽龍復原圖中國與美國古生物學者向公眾公布來自遼寧省四合屯義縣組底部(距今1.28億年)的4個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帶毛恐龍的足跡,足跡被歸入似鷸龍足跡(亦譯為蹺腳龍足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與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傑瑞德D。哈裡斯教授,中國地質博物館馮向陽研究員等學者在《地質通報》上撰文描述了該足跡標本。據馮向陽研究員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中國遼西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發現連接了恐龍與鳥類的關係,並涉及到羽毛與飛行的起源問題,牢牢抓住了全世界古生物學家與公眾的眼光。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製圖毛宇昂) 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2017年6月,中國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帶領的團隊曾經發布了琥珀中雛鳥,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關於這次在琥珀中的新發現,邢立達稱,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鳥類琥珀標本:「雖然曾發現過比這次更古老更完整的鳥類化石,但是在琥珀中這麼完整的,這是第一次。」
-
古生物學家拿出了琥珀證據
古生物學家"有琥珀有真相":它渾身毛茸茸,還能像蜜蜂一樣為植物傳粉。世界上最古老的蝸牛什麼樣?2019年10月,一中外科學家團隊揭曉了這一答案。德國吉森尤斯圖斯-李比希大學的託馬斯·諾伊鮑爾博士(Thomas A.
-
緬甸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距今約1億年,腳爪骨骼驚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完成。